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首载于《素问·气厥论》的“食亦”病之命名进行考释。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食亦”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认为“食易”、“食夜”、…亦’为衍声”、“虽食亦病”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不能圆满解释其病症、病机。结论:应从“食”、“亦”之本义并结合其引申义综合理解,方可洞悉其命名之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2.
郭秀梅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498-500
中医典籍多次出现“淋沥”一词,多数注家未予训释,还有“淋沥”音转而成的“淋露”,历代注家多望文生训。对于这个双声联绵词的解释,日本学者多纪元简和森立之独具慧眼。今采他山之石,抒千虑一得,以质诸同好。1 淋沥《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云:“桃子多...  相似文献   

3.
“天人相应”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为专业化的中医术语,是古老的命题,是中医学重要的整体观念,是《内经》首先提出的这种观点。《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这里的“天”是指整个自然界,“人”是指人类,“相应”是指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可以影响人体并使之相适应。《灵枢岁露...  相似文献   

4.
“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三消”分部论治。  相似文献   

5.
贾成祥 《河南中医》1997,17(5):316-316
《素问》“其民陵居而多风”语义考贾成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考证“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  相似文献   

6.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7.
“食晦”和“食亦”是古代的病名,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失传或者更改,致使在阅读古籍时产生一些障碍。本文试从文献学角度进行梳理与考证。“食晦”一词首先出现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其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给食晦做了定义:‘‘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赢瘦,名日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相似文献   

8.
滋肾化石汤治疗肾结石管见李德龙肾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之一,临床以肾绞痛、血尿为主症,属中医“石淋”、“砂淋”、“腰痛”等范畴。《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又云:“太阳所至为腰痛”。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若精耗肾虚,则膀胱之气亦不足矣。《金...  相似文献   

9.
浅谈“左肝右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肝右肺”的说法来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世医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如《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景岳全书》曰:“胁痛者,左右气血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亦系于右,故湿疾流注者亦在右。”至清代王清任及西医从解剖学观点出发,谓肝实在右而不在左,肺则左右两侧均有之,且右三叶左二叶,从而对中医“左肝右肺”的说法,每有讥诮言语。笔者认为,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观点出…  相似文献   

10.
王暴魁 《河南中医》1997,17(2):71-71
“脉大为劳”小议王暴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有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四版及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解释曰: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形于外,...  相似文献   

11.
肾结石诊治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B超等探测肾结石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日益提高 ,许多非典型性肾结石患者获得了明确诊断。本文试就中医对泌尿系结石之认识和对肾结石的辨证论治谈一些粗浅看法。1 关于泌尿系结石中医之认识中医学大致将泌尿系结石归属于淋证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早就指出 :“小便黄赤 ,甚则淋。”张仲景在《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具体描述为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又指出 :“热在下焦者 ,则尿血 ,亦令淋秘不通。”孙思邈《千金方》也精确描述 :“石淋之为病 ,茎中痛 ,尿不得卒出。”诸淋应以小便频急 ,淋…  相似文献   

12.
<正> “辨爪甲”属于中医望诊之一,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一项独特的辨病方法。西医诊断某些心肺疾病,亦采取观察指甲的方法。下面谈谈中医对“辨爪甲”的认识及“辨爪甲”的临床意义。一、中医对“辨爪甲”的认识手足的指(趾)和甲,古人统称为“爪甲”。《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合肺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第四十七》说:“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  相似文献   

13.
明代医家张景岳云:“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或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时,即当先用此法。”在其所编《十问歌》中亦指出:“……再兼服药参机变……”阐明了临证遇有一时难辨之证,通过“探病”(即视察病人对试探性汤药的反应),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及时调整治疗用药.此即现代医学所谓之“诊断性治疗法”.纵观《伤寒论》全文,考仲景之“探病法”,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兹分述如下。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医“探病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其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  相似文献   

14.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唯物基础,亦为人体生命观之基本内核。“气”乃构成宇宙之本原,亦为宇宙之最高范畴。作者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立足“生命宇宙整体观”,临证之时,以《周易》先天“乾坤两卦”分析患者“元气”之强弱及其运行规律;论治之际,以“气一元论”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仲景方药”为医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纯中医可以防治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本文先浅探“气一元论”之理论基础,然后再观其指导临床(婴儿肝炎综合征)之效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94条“脉阴阳俱停”一句,历来医家注说不一。成无已认为是脉“无偏盛者,阴阳气和也”。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注释:“此处作脉象平和均匀解释。”吴谦认为是脉暂时的“沉伏不见”,黄坤载认为是“心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导致“脉忽尺寸俱停而不动”,曹颖甫认为是“停”为“微”之误。笔者认为,上述各家之说,惟成氏和中医研究院的解释较切合医经原意。一、“停”为“亭”之俗字,为安定之意。东汉刘熙《释名·释言》:“停,定也,定于所在也。”毕沅说:“停为亭之俗。”《释名·释宫室》又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  相似文献   

16.
“治病必求于本”体现在治法上,具有显著的技巧和特色,即“截治”和“变通”。这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所在,所谓名医之明亦正在于此。阐明和宏扬这一学说,对认识中医治疗学之本色,提高中医质量,培养中医人才,具有现实意义。1 截治始涉杏林,即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乃为原则,其含义就是“截治”二字。其一,遵循自然规律,将疾病截于未然。《素问》中说:“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己成,救其已败”。在这方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一)顺应自然,明养生之道,防患于未然。庞大的养生学说,将人与…  相似文献   

17.
医海之窗     
医海之窗“先食后药”的原则性“食以养正,药以祛邪”,此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食亦祛邪,药亦养正,妙在用也。《内经》中即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的明言。医生临床首先考虑扶正,其次斟酌驱邪,所以古人提出“先食后药”的观点,可见食以扶正为...  相似文献   

18.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85年第6期短篇报道“齘齿治验”一文中谓,“齘齿亦称夜磨牙”。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合编之《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亦释齘齿是“睡眠时上下齿摩擦有声的症状”。齘齿被释称夜磨牙是有其历史渊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世界各种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胃癌属中医的“反胃”、“胃反”、“噎膈”等范畴。我国古时诸多医家对于胃癌便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类似胃癌的中医病名称做“反胃”,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反胃”。又如《景岳全书发挥》中把胃癌称做“胃反”,即“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胃反矣”,多属虚实夹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