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首载于《素问·气厥论》的“食亦”病之命名进行考释。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有关“食亦”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认为“食易”、“食夜”、…亦’为衍声”、“虽食亦病”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不能圆满解释其病症、病机。结论:应从“食”、“亦”之本义并结合其引申义综合理解,方可洞悉其命名之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2.
李绍林 《中医杂志》2011,52(5):443-444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进行梳理与考证,以证实"食晦"与"食亦"属同病异名,为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两病名进行梳理与考证,提出"食晦"与"食亦"为同病异名,属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4.
郭秀梅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498-500
中医典籍多次出现“淋沥”一词,多数注家未予训释,还有“淋沥”音转而成的“淋露”,历代注家多望文生训。对于这个双声联绵词的解释,日本学者多纪元简和森立之独具慧眼。今采他山之石,抒千虑一得,以质诸同好。1 淋沥《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云:“桃子多...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地下铁道通过能力计算的思路和方法,给出了地铁线路通过能力及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公式中有关参数的确定及公式应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历代医家对于“食亦”的理解,分析其病因病机,总结其治疗方法,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7.
“食晦”和“食亦”是古代的病名,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失传或者更改,致使在阅读古籍时产生一些障碍。本文试从文献学角度进行梳理与考证。“食晦”一词首先出现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其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给食晦做了定义:‘‘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赢瘦,名日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相似文献   

8.
对《内经》中记载腧穴总数,从有穴名而无定位,既有穴名又有定位,无穴名但有刺灸部位,阿是穴等4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内经》实际腧穴159个,有刺灸部位无穴位名称337处,阿是穴有3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9.
魄门即肛门的别称.《黄帝内经》有“魄门亦为五脏使”之说,意即魄门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对于当代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用药,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靖  袁烽 《中医研究》1992,5(3):11-14
中华医学,丰富多彩,按摩疗法,历史悠久。追溯渊源,针、灸、药、石,按摩领先。原始社会,腹痛抚摩,头痛揉按,跌打损拆,手法整复。“风、寒、暑、湿”,摩之浴之。“饥、饱、劳、逸”,揉以和之。如熊经乌伸,自然本能,保健却病。相传,著《黄帝内经》时,著有《按摩经》十  相似文献   

11.
我哪里是善烹调的人,只不过略微看了看别人烹调的门道,这位即赞不绝口。以后大家如果有江南之行,遍尝名肴,那么令天我做的鱼,便是小巫见大巫啦。——曹雪芹《历史余味》一部《红楼梦》,让它的作者曹雪芹名扬天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曹雪芹——这个名字竟与  相似文献   

12.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系统整理《黄帝内经》有关“上焦”的内容,对其生理位置、生理功能、与汗液及腠理的关系、五味情志等因素对上焦功能的影响、上焦闭阻的病理表现等作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内经》的腧穴分类及其依据。方法:手检和机检全文并分类整理、考证。结果:《内经》主要依功能、部位分类,其次归经。结论:《内经》有关腧穴分类及其依据与现今不同,而与科学分类学一致。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物质本原,也是中医理论中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先秦两汉医家从"气本论"出发,将中医学理论与对天地万物的朴素认识相结合,同时吸收道家道教的练气理论与人们日常养生的实践方法,提炼总结出"食气"的养生方式。从"食气"入手,将简帛医书与中国古代经典结合对比,指出早期医家的"食气"理论,其源流自先秦时期老庄的"气"的概念,"气"从宇宙天地的本原逐渐发展为构成人身体生命的重要组成,并由道家引申至道教,形成"食气"说,并具体记载于早期简帛文献《却谷食气》与《十问》当中,并被后世医家所吸收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食气"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依据、诊法要点及临床意义的角度探讨《内经》“明堂诊法”。诊察明堂,以“以表知里”、“众脉联属”、“亦属太阴”为其理论依据。诊察明堂,应当望色泽、知部分、视形态、察呼吸动作、辨鼻涕、别鼻衄、问嗅觉,从而帮助诊断疾病、推断病势。认为明堂诊法确有临床价值,应肯定并发扬这一古诊法。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一书中与大肠相关的名词包括回肠、广肠、肛、月直、魄门、鬼门等.对以上各个名词研究和考证后发现,《黄帝内经》的回肠和大肠名异实同,包含现代解剖学的回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黄帝内经》广肠和肛在直径、长度、容量诸方面皆如出一辙,广肠月直魄门的主要生理功能均为储存粪便,而...  相似文献   

18.
19.
20.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