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 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 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全经济有效的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胀及疼痛的方法.方法 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绷带包扎,10%盐水冰袋冷敷;观察组用弹力绷带包裹患肢后用10%盐水冰袋冷敷,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均持续3d.结果 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肿胀及疼痛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10%盐水冰袋联合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冷敷可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和疼痛,加快肿胀、疼痛消退.  相似文献   

3.
金毅  郑稼  刘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3):1837-183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在减少术后失血中的作用.[方法]自2006年2月~2008年3月,对符合标准的9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缝合关节囊结束前,注入50 ml低浓度肾上腺素(1∶200 000),引流管术后夹闭,直至术后4 h开放.对照组常规缝合后,置引流管.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t),术后24 h、48 h计算失血量,术后半年两组患者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结果]两组间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术后24 h、48 h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4 h Hb、Ht下降值及输血患者例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在术后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感染病例及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关节腔注射肾上腺素,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的方法,对于减少术后失血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膝关节体位分为膝关节屈曲组及膝关节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伸直组维持膝关节伸直位。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周径、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屈曲组共纳入50例,女性34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63.1岁;伸直组50例,女性3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2.4岁。屈曲组的总失血量为(821.4±114.3)m L,较膝关节伸直组(1 008.4±102.6)m 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隐性失血量为(637.5±173.3)m L,伸直组为(763.1±103.5)m 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195.2±64.8)m L,较伸直组引流量(258.1±78.3)m 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术后48 h血红蛋白较伸直组高,屈曲组术后48 h膝关节周径较伸直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随访时,两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屈曲组有3例患者于术后48 h内输血,伸直组有9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屈曲组平均住院日较伸直组缩短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有3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伸直组有2例发生,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及膝关节肿胀,加快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减少失血量。方法对378例475个膝关节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就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及假体安装前、后的创面处理、术后引流方法等关键环节如何减少失血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本组术中失血100~180ml,平均148ml,术后引流失血量310-950ml,平均526ml。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软组织创面的彻底止血、术中使用生物蛋白胶封闭创面及截骨面、假体大小选择合适、不盲目扩大松解和剥离,术后使用冰袋冷敷伤口周围,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大量失血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骨科全髋置换、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切口一般采用敷料覆盖,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减少渗血.但此方法包扎费时,术后易松脱,渗血较多.我科根据髋部及股骨特殊解剖结构,设计制作弹力裤用于术毕患者包扎伤口,加压固定,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隐性失血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推算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2065ml,其中显性失血量1198ml,隐性失血量867ml,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总失血量为2180ml,隐性失血量为937ml(4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950ml,隐性失血量是799ml(41%);两组的隐性失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及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2017年3月在本中心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案将其分为A组(129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6 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及B组(110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h、6h、9h及12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纤溶水平、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39例,B组患者总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A组[(559.07±306.77)ml vs(678.53±386.92)ml,P=0.010;(3.45±0.82)d vs(4.03±1.26)d,P0.001)];B组患者术后24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A组[(9.53±6.67)mg/L vs(17.41±16.59)mg/L,P0.001;(4.22±3.43)mg/L vs(6.40±5.38)mg/L,P0.001],而术后72 h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反应,减少失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ͷ��������֮�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一直是治疗胰头导管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且远期疗效又甚差。因此,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因此,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很多,名称亦多达十余种,如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xtended pancreatoduodenectomy)、改良的或合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性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