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成年树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尚无理想的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动物模型可供实验研究之用。虽然曾在黑猩猩、长臂猿、翠猴、狒狒和恒河猴等多种非人灵长之类中发现自然感染的例子,并能在黑猩猩、恒河猴和平顶猴等实现人工感染,其中在黑猩猩的实验感染成功率高,接种后感染指标存在持续时间较长,但此种动物难以获得,更不可能复制 相似文献
2.
树鼩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以树为对象、建立丁型肝炎病毒(HDV)/乙型肝炎病毒(HBV)实验感染动物模型,为丁型肝炎发病机理和药物筛选提供研究基础。对人工饲养的20只健康成年树 接种HBVDNA阳性血清后HBsAg的转阳率为75%(15只);分别以同时感染(13只)和重叠感染(9只)两种方式接种HBVDNA和HDVRNA阳性血清后,各有8只和6只树 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丁肝抗原(HDAg)和丁肝抗体(抗HD)相继转阳,部分血清或肝内检出HDVRNA,以HDV/HBV阳性树 血清在树 间进行传代感染,可见第二代4只中3只、第三代5只中4只树 的血清HBsAg、HDAg和抗HDV相继转阳,2只第三代感染树 血清中检出HDVRNA,肝内检出HBsAg和HDAg阳性;连续观察16~19个月,经重叠感染成功的4只树 血清HBsAg持续阳性,2只HDAg和抗HD交替出现,1只抗HD持续阳性,提示可发展成慢性HDV感染;感染HDV的树 血清ATL升高,肝组织有类似肝炎样病理变化,与HDV在黑猩猩体内感染结果类似,提示树 可作为HDV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只有黑猩猩和长臂猿是对人工型肝炎病毒(HHBV)敏感的动物,但是黑猩猩和长臂猿珍贵稀少,而且它们接触人群后可自然感染HHBV,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树鼩是最低等的灵长类动物,近年来在单纯疱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研究中,显示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实验动物。本文报告用树鼩进行人工感染HHBV的实验研究。同时用环磷酰胺抑制树鼩的免疫功能,研究树鼩对HHBV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成年树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证据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慢性感染密切相关。但迄今尚缺乏确定其因果关系的实验病理学资料。近几年来,发现土拨鼠、地松鼠、鸭和树松鼠等动物的血清和肝脏中存在与HBV相似并属同一类的嗜肝病毒, 相似文献
5.
树鼩人工哺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人工哺育方法 ,避免人工驯养条件下树鼩不愿哺乳、食仔或母乳缺乏,提高仔树鼩的存活率,并使其正常生长发育. 方法 人工辅助母树鼩哺乳或配制人工乳哺乳.即人工保定母树鼩,侧卧,让其新生仔或其他寄养仔自行寻找乳头哺乳;如母树鼩产后缺乳或无寄养条件,配制营养丰富的代用乳人工喂养. 结果 25只仔树鼩经人工哺育方法 喂养存活19只,存活率为76%,体重增长与文献报道相似.而初始繁殖的13只仔树鼩经自然哺乳,仅存活2只.结论 已基本掌握仔树鼩的人工哺育方法 ,一定程度上为在实验室环境下大规模人工驯养繁殖树鼩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流感病毒感染成年树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感是最常见的多发病,但是目前尚无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雪貂虽敏感,但不易获得。小鼠必须连续传代,始可适应。金黄仓库、大鼠、猪等需使用幼年或初生者始较敏感。至于猴、豚鼠、狗等接种后多为不显性感染。现认为树鼩属于灵长类动物,分布于云南及缅、泰地区。国内外尚未见其对流感病毒实验感染之报导,我们对树鼩开展了以下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病毒:流感病毒新A_1/腊科80-1(T_2E_2)、A_3/京科76-2(E_8)、B/昆、生-448(L_1E_4)/京科79-5-15(E_6)、C/Georgia/1/69(E_(12))各株毒种,均经鸡胚尿囊腔或羊膜腔传代,进行无菌试验,并滴定其EID_(50)/0.2ml,分管贮存于-60℃备用。(注:E系指鸡胚接种、T系指组织培养、数字为传代次数)。 相似文献
7.
贵州树鼩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西南部树鼩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繁殖和食性等生物学特性。确认贵州树鼩统属中缅树鼩滇南亚种(Tupaia belangeriyunalis Thomas)在贵州西南盘江流域各县均有分布,修正了《贵州省脊椎动物分布名录》(1979)所记载的仅分布于兴义的海南亚种记录。野外自然条件下繁殖期集中在7~8月,怀孕树鼩胚胎一般4个,食性仍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8.
树鼩(Tupaia balangeri chinensis)是一种低等灵长类动物,其解剖结构、神经系统、性周期及新陈代谢等方面都近似于人类、在我国产地分布较广,具有易捕捉、价廉易养、使用方便等有利条件。近年来,通过人工驯养,成功地建立了肿瘤、病毒感染及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模型,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已逐渐被人们重视。关于树鼩血浆激素水平尚未见报导,为研究其生殖内分泌状态,就现有23例成熟树鼩的血浆激素水平测定资料整理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动物来源: 树鼩由昆明动物饲养所提供。雌性17只,体重100~140克;雄性6只,体重130~150克。均为6月龄。抽检4例作染色体组型分析,雌性62XX,雄性62XY;结合其皮毛颜色和条纹分布特点,确认为云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71)
目的建立甲型流感病毒PR8株(A/PR/8/34,H1N1)对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树鼩原代肺细胞及树鼩原代肾细胞的体外感染模型。方法胶原酶蛋白消化法获得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树鼩原代肺细胞及树鼩原代肾细胞,用流感病毒PR8株感染树鼩原代细胞,测定24、48和72 h培养上清病毒载量,并观察细胞感染流感病毒后的形态变化,以确定流感病毒PR8株体外对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树鼩原代肺细胞及树鼩原代肾细胞的感染性。结果分离到的树鼩原代细胞经传代培养纯化和形态鉴别,对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原代肺细胞、原代肾细胞和犬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流感病毒易感性比较,培养48 h时显微镜下均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培养72h时病毒滴度可分别达到2.40×10~5 TCID_(50)/mL、1.20×10~3 TCID_(50)/mL、1.74×10~4 TCID_(50)/mL和1.79×10~7 TCID_(50)/mL。结论流感病毒可有效感染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原代肺细胞、原代肾细胞并有效增殖,且流感病毒对树鼩原代气管内皮细胞感染性最强,与流感病毒易感细胞MDCK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确立了树鼩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初步建立了流感病毒感染树鼩原代细胞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仝品芬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24(8)
目的 调查不同群体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为建立树鼩寄生虫学监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从野外来源、人工驯化一年和人工繁殖的F1代三个树鼩群体中,随机采集动物全血样本各4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弓形虫抗体,PCR方法检测其核酸,根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IHA和PCR检测结果显示,120份树鼩血样均为阴性,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 本次调查三个群体来源的树鼩均未感染弓形虫,树鼩对弓形虫的易感情况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和感染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1年秋应用国产恒河猴作分离培养甲型肝炎病毒的尝试.标本来源于黑龙江省甲型肝炎病孩的粪便,经免疫电镜和血清学鉴定证实为 HAV’经口服和静脉感染猴3只,并设空白对照一只;用RIA 检测,每天收集大便标本的结果。试验组中3只猴子(227、148、220)获得阳性结果,其中227和148两只猴子,表现出一个类似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的典型排毒曲线。227号猴排毒的高峰在感染后26天,148号猴排毒高峰在29天及36天.而空白对照所有指标均阴性.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简称TEv)正式命名以来,未见感染树鼩的文献报道。1985年12月底,笔者将传代于昆明小白鼠体内的TEv充斥血,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每高倍视野15条的悬液,以0.2ml量接种于每只云南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yunalis)腹腔。接种TEv后96小时,全组6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已有若干报道树鼩带有多种潜在病毒,尤其在制备和使用树鼩肺(TL),肾(TK)和胚胎(TF)细胞时,往往因潜在病毒的存在和干扰,使细胞无法应用或导致错误的结果。我们继发现树鼩疱疹病毒、腺病毒Ⅰ和Ⅱ型和类细小病毒又发现一种在TK和TL细胞上产生细胞融合成合胞体的病毒。初步称为树鼩合胞体病毒(Tupaia syncytial virus,TSV)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外应用颗粒料饲养树鼩成功地建立了树鼩属马来西亚亚种系。国内尚没有专门从事树鼩颗粒饲料的研究,一般均用糊状、白菜、牛肉等饲养。由于原料多变,加上不合树鼩食性,常造成树鼩拒食或细菌感染而死亡。随着科学实验对此动物需要量的增大,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饲料选择。本文首次报道了颗粒饲料Ⅰ号和Ⅱ号对树鼩生长发育的影响。颗粒料Ⅰ号含蛋白质19.51%,颗Ⅱ蛋白含量为21.73%,随机选取20只树鼩与国内周化愚教授成功喂养树鼩的软料配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三月内树鼩死亡率仅为10%,其周体重增长率与软料喂树鼩情况相似,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_1±SD=128±4.50g X_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部甲型肝炎病毒(HAV)在新兵人群中的感染状况,为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分散选点、整群抽样的原则,确定某部2008—2009年入伍新兵共计1 04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专人询问并填写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5ml,分离置于-20℃保存备用。统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抗HAV-IgG、抗HAV-IgM。结果 1 040人受检人员抗HAV-IgM均为阴性,抗HAV-IgG阳性率68.2%,抗HAV-IgG阴性率31.8%;入伍第1年新兵402人,抗HAV-IgG阳性176人(43.8%),抗HAV-IgG阴性226人(56.2%);入伍第2年新兵638人,抗HAV-IgG阳性536人(84.0%),抗HAV-IgG阴性102人(16.0%);不同籍贯新兵抗HAV-Ig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城市新兵抗HAV-IgG阳性率78.8%、农村新兵抗HAV-IgG阳性率45.5%。结论部队预防HAV,应将重点放在入伍第1年及农村入伍的新兵,对这部分人群有必要进行甲型肝炎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9~1992年收治甲型病毒性肝炎33例,其中60岁以上者5例。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60岁以上甲肝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60~63岁,均系我院住院患者。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二、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有乏力、纳差、深黄疸。3例表现为典型的阻塞性黄疸,皮肤呈喑黄色,瘙痒明显,陶土色大便。2例合并心律失常,2例有蛋白尿。5例ALT均>200U,3例SB<200μmol,血清学检测5例均为抗-HAV-IgM阳性,HBVM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不同群体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为建立树鼩寄生虫学监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从野外来源、人工驯化一年和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三个树鼩群体中,随机采集动物全血样本各4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弓形虫抗体,PCR 方法检测其核酸,根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树鼩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IHA 和 PCR 检测结果显示,120份树鼩血样均为阴性,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本次调查三个群体来源的树鼩均未感染弓形虫,树鼩对弓形虫的易感情况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和感染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