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医家重视育儿保健,提倡优生优育、胎养胎教,加强婴幼儿的调护教育,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烧灼断脐等防病方法。对小儿体质学说、变蒸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薛己、万全等医家重视脏腑辨证,结合临床,发展了儿科五脏辨证理论。万全提出了调理取“平”思想,发展了颅囱望诊、指纹望诊。儿科温补理论形成,小儿外治法成熟应用,儿科推拿独特体系形成,以及儿科方药的增多,为儿科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麻痘惊疳四证的治疗,多有超逾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重视育儿保健,提倡优生优育、胎养胎教,加强婴幼儿的调护教育,发明了痘接种术、烧灼脐等防病方法,对小儿体质演说、变蒸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薛已、万全等医家重视脏腑辨证,结合临床,发展了儿科五脏辨证理论,万全提出了调整取“平”思想,发展了颅囟望诊、指纹望诊。儿科温补理论形成,小儿外治法成熟应用,儿科推拿独特体系形成,以及儿科方药的增多。为儿科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麻痘惊疳四证的治疗,多有超  相似文献   

3.
儿科寒温两派学术争鸣,源于宋代钱乙和陈文中对麻痘疾病的治疗主张,钱乙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金元明清时代,历代医家对钱、陈的寒温治法不断修正和补充,并引起学术争鸣。这种争鸣从对麻痘疾病的治法主张,发展至小儿外感疾病、小儿杂病等整个儿科治疗领域,并由此推动儿科基础理论如小儿体质和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保婴撮要》是明代著名医家薛铠、薛己父子共同完成的一部儿科专著,全书20卷,前10卷由薛铠原作,主要论述初生儿护养法、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五脏主病及小儿内科杂病证冶;临床医案部分由薛己补入,后10卷论述小儿外科、伤科、皮肤科等的证治及有关医案,由薛己所作。全书共列病证221种,载方780余首。此书最大的特色是附有大量的医案,记载有病案1 556例,不仅记载治  相似文献   

5.
《幼科发挥》系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所撰。该书首先练括叙述儿科疾病理论、诊法及初生儿疾病,接着按五脏主病的系统分别论述了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每病附有医案,其处方用药多半是家传秘方。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多有独到见解,故称“幼科发挥”,是一部难得的儿科名著,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略论其学术贡献如下。外谬之处,冀同道赐教。病因盖之脾肾肝该书在病因病理方面多发挥个人独到见解,认为牌’鲁肝的病理变化导致小儿疾病最多。如“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为禀赋不足之病;脾者,谷气之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近代临床医家邵兰荪儿科病诊治经验。[方法]通过研读曹炳章之《邵兰荪医案》、裘吉生之《邵氏医案》、周毅修之《周辑邵氏医案评议》、潘国贤之《邵兰荪累验医案》,共收集整理儿科病相关医案60余则,结合叶天士、万全等医家对于儿科病的观点,从临床诊断、主治病症、临证治法、治疗原则、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邵兰荪治疗儿科病的经验。[结果]邵兰荪治疗儿科病,临床诊断首重望诊,而察色望形之中,尤善察“三关”、审“山根”,并四诊合参。因小儿纯阳之体,疾病多从火化,故其诊治以热病为主。在热病中,邵兰荪受万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的影响,脏腑辨证多从肝脾论治;结合绍兴地处江南,气候温暖湿润的特点,认为热病多兼挟湿,故治疗疾病善于淡渗分利。邵兰荪遵循未病先防的原则,对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多防病于未起,注重顾护胃气。由于温热病邪易伤津耗液,处方用药喜施鲜药,鲜药多清灵之性,清热而不伤津,以期轻可去实。[结论]邵兰荪治疗儿科病,医理治法清晰明了,处方用药经验独到,深入研究其儿科病诊治经验,对于指导临床上儿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此类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理肝法”是指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治肝的方药以治疗肝或涉及肝病的一种治法。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用,对多种小儿科病证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理肝法”所以在儿科临床上常用,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古代医家用“小儿  相似文献   

8.
米壳一药,古来所述颇多,元朝朱震亨曰“今人虚劳咳,多用粟壳止劫……其治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故此药素有治病如神,杀人如剑之说。《本草纲目》第十九、廿三、廿九卷中亦有记载“米壳治谷气素壮之人的久咳、久嗽”和以米壳为君的疗咳、止泻之方剂。廿三卷中云“治咳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此之一戒令后人对米壳望而生畏,而“病根和后药”的观点又令后人徘徊于雷池之界,更何况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谷气素亏,临床诸多医家视米壳为儿科禁剂。王老师重米壳止咳、止泻之神效,又谨守《景岳全书·小儿则》倡导的“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是清初著名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时病之论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于内伤杂病之论治亦不亚于温热病,他继承仲景以下历代诸名医大家之长,并经自己临证实践予之恢弘,颇有新意。如继承李杲脾胃论说,而提出养胃阴说,创制养胃汤;采丹溪、景岳之滋补、温补之长,倡言疗虚损诸疾推用血肉有情之品。胎盘、脊髓、胶、奶之类;参宗真人、洁古、时珍等研究奇经八脉之论,临床则善调之,往往以奇经八脉辨治而获显效;遵《内经》“不通则痛”之旨,提出“久病入络”说,以活血祛瘀法治疗不少顽症痼疾;贯彻祖国医学“天人一体”的思想,在临床诊疗中,无论时病、杂症均深有体会,为后世医家作出表率。如此种种,对今天之临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儿科学自萌芽时期起 ,古代医家就认识到小儿不同于成人 ,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体质方面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 ,成为历代医家研究儿科学的热点问题。体质特点也逐渐成为儿科学不同于成人的核心内容。1 体质认识 ,历代沿革最早准确认识小儿体质特点的当属《内经》 ,在《灵枢·逆顺肥瘦》篇中即明确指出 :“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言其脏腑肌肉、精血津液、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 ,唐末宋初成书的《颅囱经·病证》篇中指出 :“孩子气脉未调 ,脏腑脆薄 ,腠理开疏…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根据《内经》理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源于丹溪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论,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密斋所著《育婴家秘》一书。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预防,很有实用价值,为后世一些儿科医家所推崇。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形和气都相对的不足。《诸病源侯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脾胃薄弱。《幼科发挥…  相似文献   

12.
试述新安“温补培元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图法分类号R289.1温补培元方是在研究新安温补培元医家医案中总结出来的代表方剂,该方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茱萸等13味中药组成。现就其设计原理、方法等试述如下。1温补培元治法的提出新安自明·汪机始,出现了一批善用“温补培元”方药的医家群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明代医家薛铠、薛己治疗小儿疳证的学术思想。[方法]以薛铠、薛己合著的儿科著作《保婴撮要》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其他医家著作,分析薛氏父子论治小儿疳证的学术思想。[结果]薛氏父子继承前人治疗小儿疳证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并加以发挥,认为疳证症状虽多,但辨证要点仍以五脏为主,将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五类,即五疳。针对小儿疳证脾胃失调的特点,提出治疗重点在于调补脾胃。同时父子二人认为治疗小儿疳证固本需与治疳并重,不可忽视标本兼治的重要性。[结论]治疗小儿疳证,薛氏父子强调辨明五脏为要点、调补脾胃为主、固本与治疳并重,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治疗现代小儿疳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温补之法,虽恒古有之,但仲景之运用温补,侧重破阴;东垣之运用温补,稍偏升燥;至景岳,则不独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推陈出新,自创新法,说理明通,组方独到,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围绕温补,最多建树,诚以温补之学,迄景岳而蔚为大观,故后世咸推其为温补派代表人物,现略述其运用温补的几个特点,借以窥其对温补学说贡献之一斑。一、强调补必兼温“阳虚者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者多热,宜补而兼清”。景岳总结了前人的用补经验,认为“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这就是说,凡虚证而有寒热之表现者,  相似文献   

15.
整理明代温补派医家赵献可《医贯》学术思想,从医理论述、临床辨治方面进行探析。认为赵献可温补理论根源为命门水火理论,补水火核心方剂六味丸、八味丸为全书方中双魁;善辨水火,善用两方治疗痰病、中风等临床诸病;善研医理,发挥五行学说,提出“五行生克互藏”新说;阐发治郁五法,发挥六郁,提出“治郁从木郁”等新论,推崇逍遥散通治郁病;认为中风是阴虚阳暴绝证,应以真阴真阳为本论治,须参附大剂,速救其阳,继用六味丸、十补丸,补充真阴,并提出调补和预防中风的方法;针砭滥用寒凉之弊。  相似文献   

16.
儿科温阳治法历来为诸多医家所攻讦,而对"小儿纯阳之体"的传统认识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寒凉学派的学者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发病多从热化而表现为阳证,治以清热滋阴;温阳学派的学者则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无论阴阳均未充足,不耐寒凉攻伐,且强调"阳主阴从",注重先后天阳气的固护和培育,在治疗过程中多以温补阳气为主。临床中唯有辨证地看待寒温之法,不偏执一家之言,从临证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更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温病“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之概念在温病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在病因病机理论方面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之含义阐释各有不同,且当今“毒”之概念运用颇为混乱,故澄清“毒”之概念内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温病病因学中,毒之含义有四1.1病邪中有传染性,并能引...  相似文献   

18.
古以小儿科为哑科,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之说,诚以小儿病难医,而尤在难于诊断。宋以前尚无儿科专书。至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问世,方启儿科专著之发端。《小儿药证直诀》虽然书仅三卷,然于小儿病诊法则从不同视角创立了规范,对后世小儿疾病的诊治具有深远影响。现就其主要诊法学术思想探析如下。1重视小儿体质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篇》谓:“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百病候》亦云“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钱氏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小儿的生…  相似文献   

19.
小议泻白散     
泻白散始见于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原书记载:“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一直为临床采用,成为千古流传之名方。但历代医家对于该方疗效的评价、见解颇有分歧,本文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大椿临证主张慎用温补治法,从其多种著作中可以归纳出清代温补之风盛行之因有:前代医家的影响、医者乏术或无德、患者喜补而恶攻。徐大椿辨治中风、痧暑夹食、痢疾、咳嗽等证皆体现了慎用温补的学术思想。据此还反映出他对"大医"的要求:除具有高尚医德外,临证必须辨病辨证,据病证而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