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张珍玉先生在临床对胃脘痛辨证体现了对肝的重视,并认为肝与脾胃关系失常是胃脘痛的特点,因此从先生提出的肝气生理病理特点,肝失疏泄导致胃脘痛的机制等方面,对先生从肝辨证胃脘痛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张珍玉胃脘痛用药规律。方法:对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结论: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用药体现了明显的重视肝,从肝论治胃脘痛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导致胃脘痛的病因很多,治法多样,张珍玉先生重视肝与脾胃关系,临床上从肝论治胃脘痛,治以疏肝理气调脾胃,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4.
从肝论治胃脘痛是张珍玉临床治疗胃脘痛的特色,本文从治则治法角度对其从肝论治胃脘痛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肝论治胃脘痛是张珍玉先生临床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先生提出胃脘痛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脾不和三型,临证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四君子汤为基础灵活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7.
阎慧 《吉林中医药》2007,27(10):49-49
胃脘痛的发病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辨证主要辨别虚实,是外邪引起,还是内伤引起。本病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是标。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锐  胡穗发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9-870
就近5年来有关本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在辨证施治上出现了从肝论治及从瘀论治两种较为流行的学术观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但同时也发现了胃脘痛临床研究存在的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证治疗胃脘痛时,重视肝与胃之间的关系;根据"久必入血"灵活用药;脾胃分治,通补阳明。叶氏在治疗胃脘痛上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治疗思想对现代医家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子亮先生认为胃脘痛多由情志失调、饮食起居失宜引起,病位在脾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引起胃脘痛原因不同,肝胃气机失调为主要发病机理,董老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针对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提出"疏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疏肝"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疗效显著善于从肝论治胃脘痛,调畅肝胃气机,通而痛止,创立疏肝和胃方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治疗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邓红 《陕西中医》2000,21(6):265-266
<正> 肝胃不和是指肝木犯胃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脾等脏器的疾病。临床多只着眼于柴胡疏肝散之类证,殊不知其证有虚有实,证型非一。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40年,其学验具丰,以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因此肝病必犯脾胃。同时脾胃属土,脾胃之虚又必招致肝木来犯,使脾胃更虚。故吾师认为肝木犯胃之胃脘痛非一证也。  相似文献   

13.
从胃脘痛的病机虚实寒热特点、宏观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角度对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思路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理气通降法治疗肝胃气滞胃脘痛150例临床观察北京市怀柔县中医院(101400)杜长海关键词胃脘痛,理气通降法笔者根据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董建华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运用理气通降法治疗胃脘痛(肝胃气滞证)150例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  相似文献   

15.
雷瑗琳 《陕西中医》2011,32(3):315-317
目的:通过总结吉海旺主任辨治咳嗽病的疗效,探讨吉海旺主任中医治疗咳嗽的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方法:对吉海旺主任从脾胃辨证,应用三子养亲汤为主方治疗咳嗽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其辨证方法和用药特点。结论:咳嗽病位在肺,与脾胃密切相关,而"痰"则是影响咳嗽的重要因素,以三子养亲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符合咳嗽的病机,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内经》指出,胃脘痛与脾胃关系密切,其发病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肝郁化热等因素均可导致胃脘痛。胃脘痛因气机不得条达而作痛,治疗胃脘痛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行气开郁,发散郁结之气。火针具有开结散郁的功效,能通利气机,治疗体内病邪滞留而导致的各种症状。五脏之中脾为根本,治疗时首先从脾胃入手。火针从肝脾胃经取穴可用于治疗胃脘痛。  相似文献   

17.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孔令诩先生常用方药探析其辨证思路和治法,可总结为善调肝、重脾胃,喜用通络,所选药物皆平常之品,而有神奇之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何文华 《陕西中医》2009,30(1):58-59
目的:介绍施仲安诊治胃脘痛的经验。方法:跟师临床,总结所长。结论:施仲安治胃脘痛,注重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瘀血阻络型。治疗中不只调胃,亦顾及肝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效果。方法通过对106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以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为辨证施护原则,进行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以及中药熨烫、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临床痊愈及显效70例,有效29例,无效7例。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临床护理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