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粱玉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3):103-104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在我院的应用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我院2002~2008年使用全血及各种成分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成分血使用率逐年提高,但血浆有滥用现象。结论:我院成分输血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血浆存在滥用现象,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需进一步提高使用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输血风险意识的提高、血液资源的匮乏,成分输血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作者向广大医务工作者介绍两种血液成分制品:冷沉淀及冰冻血小板血浆。  相似文献   

3.
冷沉淀及冰冻血小板血浆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成分输血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庆军  李鸿颖  陈建国 《人民军医》2004,47(11):673-676
成分输血是把全血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进行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纯度、高浓缩、低容量的制剂,根据病情需要,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输血技术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黄安宁  陈娜 《武警医学》2003,14(5):294-295
随着临床上复杂手术及外伤的增加,麻醉医生面临大量出血及输血患者的机会日益增加。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对60例失血患者进行了成分输血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7.
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2~6℃条件下经离心制成的富含纤维蛋白原(Fg、FⅧ)的血浆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A。近两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开展,冷沉淀及其制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阔,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本文就其在非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血液成份的生理生化作用以及各种输血不良反应有了深入的了解,成份输血在临床上尤其是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肝移植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大,充分和适时的血液供应是保证手术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现简单介绍我院开展肝移植的输血情况。1 临床资料1 1 患者男性,6 8岁,因反复无力,纳差、腹胀伴黑便5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心肺无阳性体征,肝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2cm ,腹水征阳性,血常规提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4 2×10 9/L ,部分凝血酶时间4 0秒,…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李锡金,刘景汉,马曙轩,王青梅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67.1血小板输血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已成为临床上重要支持疗法之一,人们观察到血小板具有药物不可取代的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分输血就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剂,然后再根据临床需要输给病人。它具有纯净度高,效果好,便于保存及运输等特点,同时一血多用。成分输血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输血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卫生部近期下达通知并明文规定: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率要达70%以上,二甲医院要达到50%以上,医院等级评审或复审中,成分输血率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并在此评审周期中不得再次参加评审。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发展成分输血的高度重视。但在1996年卫生部组织…  相似文献   

11.
开展成分输血的依据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什么补什么”已成为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成分输血的基本含义。大量临床实践证实,80%以上的患者并不需要输注全血,而只需要输注血液中的一种或两种成分,这是国家提倡成分输血的实践依据。那么从理论上说,成分输血又有什么科学依据呢?弄清楚血液保存的基本原理及血液成分离体后的变化规律,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科学实验证实,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温度是不相同的:红细胞一般为4±2℃,白细胞和血小板为22±2℃,新鲜冰冻血浆为-30℃以下。为了使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必须将各种血液成分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临床用血现况与趋势,为输血科备血和临床科用血提供参考,确保临床用血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临床科室各成分血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gt;99.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所占比率依次为53.80%、41.37%、4.79%、0.04%,悬浮红细胞、血浆主要用于外科。结论临床科室用血比率逐年递增,成分血比例合理,但血小板应用比率较低,冷沉淀用量太少,需临床科室严把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13.
妇产科成分输血的护理及预防输血反应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妇产科的产后大出血、宫外孕破裂等均需大量快速输血,以维持血容量,改善循环,但有时会发生输血反应,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仅需要安全、有效、充足的血液保障,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输血护理目标是正确、安全、有效地为患者补充所需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改善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4.
霍军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303-304
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为了解我市临床用血情况,笔者就我市2006年1—7月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由本站供血的石河子市35家医院200年1—7月临床用血反馈调查表,其中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  相似文献   

15.
16.
临床输血是挽救大出血患者生命的关键,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现今的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临床用血量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过对我院临床输血  相似文献   

17.
赵花  李军民 《武警医学》2007,18(6):454-455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输血安全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提出三点要求,即从低危献血采血,控制血液来源;严格筛检血液标本;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力争将输血传播疾病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剂量输血患者,比较了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3、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Ca^2 、总CO2、pH的变化 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等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常规输血组比较,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后3天GPT降低(P<0.05);输血后1、3、7天GOT、LDH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输血后3天TB较低(P<0.05),而输血后1、3、7天DB均低(P<0.01)。常规输血组在大剂量输血后总CO2有 一定程度的升高,而去白细胞输血组基本保持稳定。两组输血后pH均略有升高 ,无高血K^ 发生, 输血后1天血Ca^2 明显降低,输血后GLU明显增高。输血前后两组GLU、ALP、TP、ALB、K^ 、pH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使用激素或其他抗过敏药物后,大剂量常规输血FNHTR发生率27%,而去白细胞输血组仅为1.9%,提示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FNHTR的发生,改善脏器功能,可减少组织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凝血机制障碍1例的围手术期输血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病人,男,24岁。身体健康,有输血史。双侧股骨粉碎性骨折术后恢复期,具备手术条件,入本院骨科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术后切口皮下有紫色瘀血痕,外侧切口渗血且量较多,伴有出血,进行切口下血肿清除术。常规:RBC4.81×10~12/L,HGB143g/L,WBC4.9×10~9/L,PLT 218×10~9/L。凝血三项:PT10.6S,INR0.85.APTT37.4S.Fbg3.5g/L。  相似文献   

20.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又存在一定风险。血液管理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和失误,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目前,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业内共识。临床输血管理作为主要的也是最后的环节,是连接血站、医师与患者的桥梁。计算机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输血管理快速、准确和及时传递信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