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52名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性119名,女性33名)分为冠心病组(117人)和正常对照组(35人),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仪检测所有患者的双侧颈动脉(CCA)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几何形状改变(R/IMT)。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内径、IMT、颈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均和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患者的CCA斑块发生率、斑块数和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7),R/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斑块对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71.4%,OR=7.167;CCA斑块发生率和斑块数在多支冠脉病变者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0.000及P=0.004),CCA斑块发生率(r=0.098,P=0.050)和IMT(r=0.258,P=0.003)和冠脉Gensini积分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CCA斑块、IMT对预测冠心病危险性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结构、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IMT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肌梗死组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心绞痛组有明显增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3)。结论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监测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形态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CA的IMT增厚、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病变血管发生频率最高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论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预测具有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4.
徐刚  袁涛  韩增雷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153-115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心内科行冠脉造影的住院病人208例,152例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56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IMT,计算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根据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各组间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脉病变组之间,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G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升高(P均〈0.05);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比,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对冠心病进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7年间西南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诊为冠心病入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者20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 按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冠脉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及严重病变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并进行斑块积分,计算斑块发生例/率.结果 冠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较无病变组明显增大,且随着冠脉病变情况加重而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轻度病变组和无病变组的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冠脉病变加重,冠脉严重病变组的颈总动脉内径较冠脉轻度病变组和无病变组明显增大.结论 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49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即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厚度、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心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早期常规检测颈动脉IMT、AASI、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结构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仪检测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相关关系。方法:87例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A组)、多支病变组(B组),CAG阴性者作为对照组(C组)。全部病例采用超声心动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内径、斑块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年龄显著相关。冠脉狭窄组的斑块发生率、斑块面积和Cuorse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严重程度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根据年龄将116名冠心病患者分为5组:<45岁为第1组,45~54岁为第2组,55~64岁为第3组,65~74岁为第4组,>74岁为第5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冠心病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径、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对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R/IMT外,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各指标与年龄呈直线相关,但相关程度均不高,其中IMT与年龄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无冠心病及主要危险因素者.IMT和斑块发生率呈线性相关(r=0.316).斑块发生率、斑块数、IMT和颈动脉内径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间差异显著,但R/IMT的差异仅有临界性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斑块发生率在第4组和1、2组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斑块数在1组和4、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2组和4、5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IMT在1组和4、5组及2组和5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内径在4组和1、2、3组间均有显 著差异,P<0.01;R/IMT仅在2组和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年龄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年龄增长的生理性影响较弱.(2)65岁左右颈动脉自身代偿能力可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  缪金虎  赵慧群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11-12,封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结构、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1)IMT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肌梗死组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心绞痛组有明显增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3)。结论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监测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CCA)、股动脉(FA)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CA、FA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CA、FA的IMT增厚及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FA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73.1%)高于CCA组(65.1%),C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更高。结论CCA和FA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CCA、FA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03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103例患者颈动脉IMT≥0.85mm阳性率约68.9%,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平均厚度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多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一支病变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IMT≥0.85mm和(或)出现硬化斑块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肱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49名.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14名患者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正常除外冠心病的患者共35名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右侧肱动脉内径、IMT并计算半径与IMT的比值(R/IMT)并进行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分析影响肱动脉IMT的危险因素.结果:肱动脉IMT(r=0.301,P=0.000)和R/IMT(r=-0.268,P=0.001)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组患者肱动脉IMT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66);肱动脉内径及肱动脉IMT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181和0.230,P=0.038和0.0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肱动脉IMT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空腹血糖.结论:肱动脉IMT与年龄呈正性直线相关,肱动脉IMT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H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2008-2010年就诊的60岁以上,曾发生胸闷的206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以高频超声测量患者的IHT及斑块的形态,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IMT及斑块的形态的发生率.结果 206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于50%者130例,同时伴有颈动脉的IMT、斑块发生率为72.1%,冠脉基本正常者76例,伴有颈动脉的IMT、斑块发生率为23.3%,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冠脉粥样硬化者中分为多支病变及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的IMT、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2.2%;40.3%)、(P<0.05).结论 颈动脉的IMT及斑块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在发生胸闷的患者中,进行颈动脉的IMT高频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并且有助于对冠脉狭窄程度作出判断,可成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预测IMT对冠脉疾病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患者,选出150例同时行颈动脉IMT测量及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冠脉单支病变组和冠脉多支病变组,以IMT数值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分析各组差异。结果:冠脉正常组与冠脉病变组间IMT及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冠脉病变分支数目的增加,IMT数值及硬化斑块发生率均增加,P值小于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病变有显著相关性,可根据超声检测IMT预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加重(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IMT和斑块可用于辅助预测冠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斑块来明确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47例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 IMT值及硬化斑块。结果 :(1 )冠状动脉 1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与 0支病变组比较 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 .0 0 1 ) ,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与 1支病变组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IMT值及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2 )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 IMT值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5、0 .63 (P<0 .0 1 )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 IMT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8、0 .61 (P <0 .0 1 )。结论 :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 ,可间接地反映冠状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