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总生存(0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 86例完成诱导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95.3%,1个疗程CR率69.8%;采用含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达86.2%,标准剂量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60.3%.87例患者的中位OS期为16.4(0.3~121.5)个月,中位RFS期为11.7(1.9~116.3)个月;3年OS率42%,5年OS率39%,3年RFS率55%,5年RFS率55%.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男性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疗程数亦与OS有相关性,其中采用中剂量Ara-C诱导治疗、2个疗程以上中剂量Ara-C巩固治疗、完成4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结论 性别、染色体核型、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诱导、巩固治疗中应用中剂量Ara-C.可以明显提高1个疗程缓解率,延长OS、RFS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伴11p15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至2010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伴11p15异常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在1725例初发AML患者中检出15例11p15异常,检出率为0.87%,其中t(7;11)异常6例,t(1;11)和t(11;12)异常各2例,t(2;11)、t(11;11)、t(11;14)、del( 11)及inv(11)异常各1例.15例11p15异常患者中,M2 10例,M53例,M1和M4各1例.6例t(7;11)异常患者均为M2型,其中5例患者白血病细胞可见Auer小体.15例患者中12例进行了化疗,7例获得缓解,但中位持续完全缓解时间仅为8(4 ~12)个月;其中13例患者均已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1(2~19)个月.结论 11p15异常为AML中少见的再现性染色体异常,以t(7;11)最常见,并有独特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伴11p15异常的AML患者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伴19p13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16例伴19p13异常的AL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t(1;19)组和der(19)组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伴19p13异常的ALL占同期ALL的4.02%,其中t(1;19)(q23;p13)15例[平衡易位t(1;19)(q23;p13)8例,不平衡易位der(19)t(1;19)(q23;p13)7例],t(17;19)(q22;p13)1例,t(1;19)组的外周血门细胞汁数和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der(19)组,而der(19)组的预后较t(1;19)组好.结论 19p13异常是ALL的一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改变;伴有该异常的ALL患者具有独特的I临床特征和小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7;11)(p15;p15)易位是髓系白血病中一种少见的染色体重排,迄今国外文献至少已有25例记载,而国内只报道3例。近年来我们发现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伴有t(7;11)(p15;p15)易位,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AML患者4例...  相似文献   

5.
四例伴t(3;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伴t(3;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骨髓细胞直接法和 2 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4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有t(3;3)的异常 ,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ML诊断。 4例化疗后均未获得完全缓解 ,中位生存期为 4 .5个月。结论 t(3;3)是一种少见的核型异常 ,多存在于髓系白血病 ,其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AML的2.4%,其中M1 1例、M2 17例、M4 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汉族,已婚,农民,主因发现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1周,发热1天于2010年7月16日就诊于我院血液科门诊。缘于2010年7月10日患者洗澡时发现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就诊于当地宁晋县人民医院查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具体数值不详),患者未治疗。7月15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1℃,不伴有发冷,无咽痛、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患者为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dic(9;20)(p11-13;q1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以9号和20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LL诊断,免疫表型分析B淋系标志阳性(CD10+、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2例患者均为dic(9;20):例1为45,XY,der(9)t(9;20)(p11;q11),-20[20],例2为45,XX,der(9)t(9;20)(p13;q11),t(9;22)(q34;q11),-20[10]/46,idem,+8[16]/47,idem,+8,+21[14];其中1例经双色FISH检测证实9号和20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且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结论dic(9;20)(p11-13;q11)是一种少见的重现性核型异常,可能和ALL有特殊的联系.FISH技术是检测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2例伴有性染色体丢失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形态学,采用RHG显带、一组单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其染色体、免疫分型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大多有下述形态学改变:白血病细胞有核凹陷、近核浅染区、胞浆嗜碱性、伴有成熟分化和核浆发育不平衡等;有CD13、CD33表达抗原;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均检出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性染色体丢失是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附加异常,主要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有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选取5例伴有2个t(15;17)易位为特征的四倍体核型APL病例,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性分析,检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2、CD13、CD15、CD33和CD34的表达;采用PML/RARα双色探针和FISH技术,检测其中1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2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5例AP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早幼粒细胞胞体巨大、胞核畸形.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APL患者均有以2个t(15;17)(q22;q12)为特征的四倍体或近四倍体核型细胞,其中1例同时伴有t(15;17)二倍体核型细胞和1个正常细胞,2例同时伴有正常核型的细胞.5例APL患者中,1例经间期FISH检测证实,含有2个PML/RARα融合荧光信号;2例经RT-PCR检测证实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5例APL患者中,1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仪表达CD33;其余4例表达CD13和CD33,其中2例同时表达CD2,1例同时表达CD34.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体分析,发现四倍体克隆峰,其DNA指数为1.998,变异系数为8.2%.全部病例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AP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可见到巨大畸形白血病细胞;此类患者多为短型PML/RARα转录本;此类核型异常并不影响全反式维甲酸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AML1-ETO9a (AE9a)异构体在伴有t(8;21)的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2)患者中表达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筛选了44例初诊AE9a与AML1-ETO(AE)融合基因共表达的伴有t(8;21)的AML-M2患者.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监测这44例多次随访标本中AE9a在AE9a与AE两者总和中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伴有t(8;21)的44例初诊AML-M2患者中AE表达量高于AE9a(中位CT值分别为20.48和21.54),两者表达量呈正相关(r =0.900);44例初诊患者经首次标准方案化疗后AE与AE9a表达量均下降,但初治后AE9a在总体中百分比较初诊时上升(P<0.05);患者经1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未达完全缓解(CR)组的AE9a百分比明显高于CR组(中位值分别为36.81%和7.93%,P<0.05);复发患者缓解期间AE9a百分比高于未复发患者(中位值分别为22.89%和2.43%,P<0.05);缓解期间,17例复发患者中11例AE9a百分比在AE表达低水平时即出现升高甚至异常升高.结论 AE9a与AE共表达于伴有t(8;21)的AML-M2患者中,并且AE表达量高于AE9a,两者呈正相关.AE9a异构体对标准化疗的敏感性较AE差.在缓解期监测AE9a在AE及AE9a两者总体中百分比的变化比单独监测AE融合基因能更早地预示疾病复发趋势,从而可提前进行临床干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同时具有染色体t(8;21)和t(15;17)的急性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染色体复杂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方法 骨髓细胞经过24h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RT-PCR方法检测AML1/ETO、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X,t(8;21),t(15;17)。RT-PCR方法检测发现AML1/ETO及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AML菜可能为一新的临床遗传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Mi RH  Lu XD  Wei XD  Fan RH  Yin QS  Hu JY  Wang Q  Song YP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9):610-613
目的 评估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2(IDH1和IDH2)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DH突变与临床、细胞遗传学、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6例初治AML患者,采用RT-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1及IDH2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IDH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检出IDH1突变患者14例(14.6%),突变位点包括国际上未见报道的p.P127和p.I130;检出IDH2突变2例(2.2%),突变位点为第140位氨基酸。14例IDH1突变阳性患者中10例为正常核型患者;2例IDH2突变阳性患者均为正常核型患者。IDH突变阳性的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血小板计数较低,但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2突变阳性患者年龄偏大。IDH突变阳性的患者表达HLA-DR、CD33、CD34、CD13抗原和具有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结论 IDH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并且是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成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治疗方案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成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的生物学特征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和Kap lan-M e ier方法对1990年至2003年我所收治的54例初治成人t(8;21)AML-M2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60例可统计疗效的AML-M2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81.9%,其中染色体未见异常组CR率82.4%,t(8;21)异常组CR率88.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2例可统计疗效的t(8;21)患者中,28例单纯t(8;21)患者的CR率为100.0%,24例t(8;21)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患者的CR率为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际的3年总体生存(OS)率:核型未见异常的AML-M2患者组为20.3%,t(8;21)患者组为25.0%(P>0.05);单纯t(8;21)患者组的3年无病生存(DFS)率为46.4%,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组为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M2独立的预后因素,对缓解率、DFS及OS均有不良影响。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中或高剂量阿糖胞苷作为缓解后治疗患者的DFS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剂量阿糖胞苷者(P<0.01)。结论t(8;21)AML-M2也存在异质性,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对预后有不良影响,采用HSCT和中或高剂量阿糖胞苷作为缓解后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患者,还是建议进行HSCT。  相似文献   

16.
Yang L  Liu L  Mi YC  Li JY  Ma XT  Ai XF  Qin TJ  Xu ZF  Wang JX  Xiao Z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5):299-303
目的 探讨DNA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G135C和XRCC3-C241T多态性与伴重现染色体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的关系.方法 共收集625例初治原发性AML患者的骨髓、806名患者一级亲属和704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正常人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多态性.选取XRCC3-C241T不同基因型细胞系进行体外照射,用Taq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BFβ-MYH11融合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同正常人和一级亲属比较,XRCC3-C241T变异基因型(C/T+T/T)能明显提高inv(16)/t(16;16)/CBFβ-MYH11(+)AML的发病风险,风险值分别提高了6.22倍(P<0.001)和6.99倍(P<0.001);同正常人和一级亲属比较,RAD51-G135C纯合变异基因型(C/C)亦能明显提高inv(16)/t(16;16)/CBFβ-MYH11(+)AML的发病风险,风险值分别提高了0.87倍(P=0.010)和1.15倍(P=0.001).经照射后,XRCC3-C241T纯合变异型HL-60细胞系CBFβ-MYH11融合基因mRNA表达量是野生型KG1a细胞系的59.49倍.RAD51-G135C和XRCC3-C241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t(15;17)/PML-RARα(+)AML、t(8;21)/AMLI-ETO(+)AML和11q23异常AML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XRCC3-C241T变异基因型和RAD51-G135C纯合变异基因型可显著增高inv(16)/t(16;16)/CBFβ-MYH11(+)AML发生的风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N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repair genes RAD51-G135C/XRCC3-C241T polymorphisms and development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with recurrent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Methods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bone marrow cells of 625 de novo AML patients and peripheral blood cells of 806 patient family members and 704 unrelated volunteers. Genotypes of RAD51-G135C and XRCC3-C241T were analyzed by PCR-RFLP. Cell lines with genotypes differed from XRCC3-C241T were selected and irradiated in vitro. The CBFβ-MYH11 fusion gene was detected by TaqMan real-time PCR. Results The XRCC3-C241T variant (C/T + T/T)showed 6. 22-fold and 6.99-fold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the AML with inv( 16)/t( 16;16)/CBFβ-MYH11 as compared with the volunteer and family member controls respectively; the RAD51-G135C homozygote-type (C/C) variant showed 0. 87-fold( P =0. 010) and 1. 15-fold(P =0.001) respectively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this subtype AML. In the irradiated group, the CBFβ-MYH11 mRNA level in HL-60 cells was 59.49 times increased than that in KG1a cells. However, the RAD51-G135C and XRCC3-C241T variants had no correlations with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of t( 15; 17)/PML-RARα( + ) AML,t(8;21 )/AML1-ETO( + )AML and 11 q23 AML subtypes. Conclusion The XRCC3-C241T variant and the RAD51-G135C homozygote-typ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i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L with inv( 16)/t( 16;16)/CBFβ-MYH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