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Sjc97DNA)免疫宿主攻击感染后的皮肤及肺组织反应。方法10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Sjc97DNA疫苗组、空质粒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前两组分别以Sjc97DNA核酸疫苗、空质粒经后腿胫前肌免疫C57BL/6小鼠共2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免疫后3周攻击感染,3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0±50)条。于攻击感染后6、18、24、48、72、96、120h,每组分别剖杀5只小鼠,取腹部皮肤及/或肺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Sjc97DNA疫苗免疫小鼠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皮肤炎症反应出现早,炎症细胞杀童虫现象明显,炎症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百分比高;而空质粒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皮肤炎症轻,持续时间短,杀虫现象不明显。Sjc97DNA疫苗免疫鼠攻击感染后肺部出血斑点出现时间(72h)迟于空质粒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48h)。72~120h,Sjc97DNA疫苗组小鼠肺部局灶性炎症明显,肉芽肿样结节形成,但肺泡壁多正常;而空质粒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炎症轻,但肺泡壁水肿有较多红细胞渗入。结论Sjc97DNA疫苗免疫增强了小鼠皮肤及肺组织的细胞反应及其杀童虫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鼠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皮肤内的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和慢性感染鼠,经耳廓皮肤分别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15b后,慢性感染鼠皮肤内的嗜酸粒细胞(EOS)较初次感染鼠明显增加.两组鼠炎症细胞在童虫附近或包围完整及解体的童虫,形成粒细胞性微脓肿。超微结构显示,扁平的EOS紧贴童虫表面,并脱颗粒。粘附处局部皮层可见破坏现象。中性粒细胞(NEU)的粘附不如EOS紧密,未见脱颗粒现象,童虫皮层完整。结果提示,EOS是对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  相似文献   

3.
尾蚴钻入皮肤,转变为童虫是宿主与寄生虫相互关系的第一个作用阶段。血吸虫尾蚴钻入正常宿主的皮肤内很少引起明显的反应,而非寄生人体的血吸虫如禽类血吸虫钻入人体后则引起皮炎。小鼠感染大量尾蚴,9~14周后进行攻击感染,皮肤的免疫应答表现为早期水肿续之以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而未经感染的对照组,虽有水肿但很少有细胞浸润。上述细胞反应也可因注射尾蚴浸出液而诱发。将尾蚴抗原制品(CAP)加福氏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减毒活尾蚴免疫水牛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紫外线(400uW/min照射1min)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第42d剖杀,检查免疫后水牛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6头水牛平均减虫率为89.31%,每g肝组织虫卵减少率为86.63%。同时,观察到免疫实验组动物在攻击感染前及以后,其平均体重不断增加,而对照组感染后较感染前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体重的增减与水牛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的程度、成虫存活的多少和每g肝组织虫卵数的多少成员相关。实验结果提示紫外线减毒活虫苗,在中国有可能用以防止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或降低其感染度,从而减少对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用25条、50条、150条和300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皮免疫或减毒童虫皮下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攻击感染抵抗力。以25条免疫量为例,尾蚴钻皮及童虫皮下注射后的减成虫率分别为72.1%和70.4%,肝脏减卵率分别为69.4%和57.4%,小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76.6%和80.5%,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具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表现为既能杀死侵袭宿主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又能杀死侵入宿主皮肤内的童虫(乐文菊1985,肖树华1986,中国药理学报).本文报道吡喹酮对已侵入小鼠皮肤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方法 药物吡喹酮溶解于聚乙二醇(PEG 400)中,浓度为40~60mg/ml。 光学显微镜观察取18~22g的雌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0~4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3h后给服吡喹酮400mg/kg。给药后0.5、2及24h,取接种部位皮肤收集童虫,滴加0.03%美蓝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的形态变化及虫体着色情况;或将皮肤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制备厚度为7μm的石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和童虫免疫小鼠的抵抗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用25条、50条、150条和300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皮免疫或减毒童虫皮下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攻击感染抵抗力。以25条免疫量为例,尾钻皮及童虫皮下注射后的减成虫率分别为72.1%和70.4%,肝脏减卵率分别为69.4%和57.4%,小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76.6%和80.5%,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8.
作者为了验证关于宿主对血吸虫童虫的白细胞反应及其与自然和获得性免疫关系的推论,对CD/F大鼠,LVG仓鼠,C_(57)BL/6和CBA小鼠皮肤接种或静脉注射童虫后定量和分析肺内童虫的细胞反应。按Smithers和Terry(1965)法以曼氏血吸虫尾蚴(波多黎各株)经腹部皮肤接种动物。取尾蚴穿透过大白鼠皮肤膜后获得的童虫,用含1%胎牛血清的Earle 氏乳白蛋白水解物洗涤后注入小鼠尾静脉及仓鼠和大鼠的阴茎背侧静脉。用作攻击的尾蚴或童虫数每只小鼠为1,000;仓鼠为4,000和大鼠为  相似文献   

9.
作者观察了正常小鼠和经尾蚴疫苗免疫的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童虫所引起的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免疫小鼠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抗性与童虫所致肺脏炎症反应有关。C57BL/6小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组。免疫组用300条灭活尾蚴(20 000radγ射线照射)腹部皮下接种。9周后两组鼠同时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小鼠淋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主经照射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后获得显著的抗攻击感染的抵抗力。本文探讨紫外线减毒尾蚴免疫小鼠淋巴细胞表型的动态变化。方法:小鼠分别感染减毒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尾蚴(500条/只),对照组分别感染两种正常尾蚴(200条/只),免疫后第3、5、7、10、14和21d各组剖杀6-7只,摘取两侧腋窝淋巴结和脾脏分离细胞,采用双染色免疫荧光标记的单抗及FACScan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分析。结果:免疫小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Kato-Katz法不同涂片数检测血吸虫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时不同涂片数与检出率及计算 EPG结果的差异。方法 对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 2 40人进行 Kato-Katz法检查 ,按顺序制作 4张涂片 ,镜检计数血吸虫虫卵。结果  1片至 4片的检出率分别为 15 .83 %、2 0 .0 0 %、2 2 .92 %、2 5 .83 % ,检出率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 (χ2 =7.87,P<0 .0 5 ) ;1片至 4片的病人 EPG几何均数分别为 40 .66、3 0 .5 2、2 2 .86、19.86,3片与 4片的病人 EPG几何均数差异无显著性 (t=0 .3 485 ,P>0 .0 5 )。涂片数较少时病人EPG偏高 ,病人 EPG的准确性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结论 为获得较高的检出率和较准确的 EPG,建议血吸虫病查病时使用 3张 Kato-Katz涂片。  相似文献   

17.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8.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19.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两种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45肽和β-半乳糖苷酶/45肽,同时免疫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HBsAg/45肽免疫组抗体效公明显高于β-半乳糖苷酶/45肽免疫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