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包括C2齿状突骨折10例;创伤性寰枢椎前方不稳定5例。结果:术后随访时疼痛明显减轻,术前VAS评分5.5~9.0分,平均7.6分;术后VAS评分1.5~4.5分,平均3.4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42个月,影像学融合率为86.67%。结论: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影像学形态观察,以排除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2.
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临床上在创伤性或病理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常采用寰枢椎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此类手术的方法众多 ,但以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融合率最高 ,超过 95 % [1~ 3 ] 。该术式由Magerl于 1979年首先介绍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此固定技术较钢丝、椎板夹等常规固定方法在抗扭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5] 。国内目前已有成功应用该术式的临床报道[6~ 8] 。本文从解剖学、手术技术、生物力学以及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等方面对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作一综述。1 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后路固定时 ,螺钉轨迹依次经过枢椎关节突后部、椎弓根峡部、枢椎侧块上关节…  相似文献   

3.
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和刚度。方法: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对15例新鲜尸体标本的正常、齿状突切除、三种不同有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Brooks法寰枢关节内固定术等状态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关节刚度进行测试。结果: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角度运动范围;三种不同方法之间寰枢关节的各向角度运动范围和刚度无明显差异;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较后路Brooks法内固定术,寰枢关节的旋转和侧屈运动范围减少更明显,寰枢关节的由前向后剪切和旋转刚度更高。结论: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稳定性和刚度达到了临床治疗的要求,术后对外固定强度的依赖较低,三种不同方法的生物力学结果相近,为简化操作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寰枢椎后路手术中常用的Gallie、Brooks、Magerl双螺钉、Maged单螺钉等内固定方法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时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术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C1~C5)标本,固定C1和C2~C5,仅保留C1~C2之间活动.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造成寰枢关节不稳定.每个标本依次行Maged单螺钉、Maged双螺钉、Gallie、Maged单螺钉 Gallie、Maged双螺钉 Gallie、Brooks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应用位移控制法测定各组的稳定性,前屈和侧屈的位移定为lmm,旋转角度为30°测定正常组、损伤组及内固定各组在前屈、双侧侧屈和旋转状态下的刚度,比较内固定各组的稳定性.结果在各组内固定中,Maged双侧侧块螺钉 GaUie刚度最大,最稳定.Magerl单螺钉 Gallie和Maged双螺钉相比.在各种状态下.二者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旋转状态下,其刚度值分别为1.55 0.07Nm/3°和1.44 0.13Nm/3°(P>0.05);而Maged单螺钉的刚度在各种状态下均明显低于Magerl双螺钉(P<0.05),其中在旋转状态下分别为0.96±0.17Nm/3°和1.44±0.13Nrn/3°(P<0.05).结论Maged单螺钉 Gallie钢丝固定稳定性好,可替代Magerl双螺钉,而Maged单螺钉固定效果不佳,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钉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疗效。方法在8例新鲜尸体标本依次轮流测试正常、Ⅱ型齿状突骨折行AO进钉点与改良进钉点两种后路钉道螺钉固定术模型三维运动范围,并在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为进钉点的方法行经关节螺钉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结果两种入钉方法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运动角度(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48个月随访,16例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新入钉点解剖标志明确。钉道长,能提供牢固地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寰枢椎不稳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均实施后路复位,Magerl法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14例患者共植入经关节螺钉28枚。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9~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3.8~15.8分,平均(14.50±0.66)分。改善率平均(76.12±4.9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良好方法之一,无须加用结构性植骨和辅助内固定,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植骨即可实现有效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寰枢椎前路侧块螺钉和前路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后颈椎标本的稳定性,分析不同前路内固定方法对寰枢椎各个方向运动的控制作用,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5具新鲜冷冻保存的尸体标本,快速分离出C0~T1节段,去除表面肌肉组织,放射测定,排除骨溶解、骨折及有其他病变的标本,以自凝型牙托粉包埋C2~7节段。包埋好的标本以特殊夹具固定于三思牌测力机上进行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刚度的测试。旋转刚度在自制的测力机上测定。结果与正常组和损伤组相比,三种内固定方法均能明显提高寰枢椎各向活动的刚度,统计检验P<0.05;术式间的比较前路螺钉组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钢板(各个方向P<0.05)和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前路钢板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结论体外颈椎标本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无论与正常组或损伤组相比前路双侧块螺钉、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内固定均能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其中前路双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最强,与简单外固定配合使用可满足临床需要,当必须行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单独使用稳定性较差,虽与后路内固定术式联用或改进设计可提高稳定性,但提高了并发症风险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测试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成人的完整枕骨及颈椎(C0-C3)标本6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在电子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定完整标本(A组),寰椎骨折合并横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B组),横韧带、纵向韧带离断+寰椎侧块螺钉固定(C组)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变化以及前屈时C1-2的相对位移ADI(atlantodental interval)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上颈椎韧带复合体的生物力学作用。结果:寰椎横韧带切断内固定后,载荷为50~90N时,A组与B组的ADI值、前屈、后伸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载荷为100N时,B组ADI值2.76mm、前屈11.66°、后伸14.05°,载荷为150N时,B组ADI值3.15mm、前屈15.27°、后伸16.25°,与A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横韧带切断后,载荷小于100N时,B组左、右侧屈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100N时,B组左侧屈7.51°,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右侧屈8.43°,与A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载荷150N时,B组左侧屈8.79°、右侧屈10.67°,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切断纵向韧带,稳定性明显丧失,C组的ADI值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范围与A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椎骨折,恢复C0-2之间的高度,即恢复纵向韧带的张力能够维持生理载荷下寰枢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每具标本分别依次进行完整(正常组)、寰枢椎不稳(失稳组)、寰枢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Harms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钉钩组)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每组6个标本,将各标本装载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1.5 N·m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3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比较各组ROM。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标本,失稳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的ROM显著增大;相较于正常和失稳组标本,Harms组和钉钩组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ROM显著减小;钉钩组与Harms组间在上述3个方向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与Harms固定相似,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无法做正位透视监测的情况下,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术中在寰椎侧块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术中探查寰椎侧块内缘、间接确定寰椎侧块螺钉穿刺点。收集已行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术的159例患者的术后CT,从冠状位和轴位CT,观察记录螺钉在寰椎侧块内的位置。在寰椎的CT轴位像上将侧块分为3个区域:A区相当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投影区,螺钉在此区域内固定强度最可靠;B区位于上关节面投影区周缘的骨质内(B1内侧,B2外侧),螺钉在此区域内固定强度不可靠;C区位于侧块以外(C1椎管内,C2横突孔内),固定依赖于寰椎前弓或寰椎横突,稳定性较差,且有可能损伤脊髓或椎动脉。结果159例患者共置入螺钉318枚,其中308枚位于A区,占96.9%;3枚位于B1区,2枚位于B2区,占1.6%;5枚位于C1区,占1.6%。所有患者在术后4个月随访时寰枢椎后弓间植骨都已融合。结论术中通过探查寰椎侧块内缘、间接确定螺钉穿刺点的方法可准确地将螺钉置入寰椎侧块。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参照枢椎椎管内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Naged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3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螺钉置入方法:紧贴枢椎椎管内壁确定距离中线的距离,以枢椎椎板下缘上2帅为进针高度,两线交叉点即为螺钉进针点。螺钉平行矢状面,指向寰枢关节面后缘高度,通过C型臂机侧位像确认螺钉向上倾斜角度。术后结合正、侧位x线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断层扫描图像,评价螺钉置入准确程度。根据螺钉与寰枢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分为A、B、C三区,A区螺钉通过寰椎下关节面;B区螺钉在关节面的前方或后方(前方为B1,后方为B2);C区为螺钉在关节面的内侧或外侧(内侧为C1,外侧为C2)。结果共置入60枚螺钉。术中无椎动脉、颈脊髓、颈神经根及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颈脊髓及神经根症状改善明显者3例,部分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1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患者。枕颈部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部分缓解者6例,无缓解者2例。60枚螺钉中,A区58枚(96.7%),B1区2枚(3.3%),无B2及C区螺钉。结论参照枢椎椎管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三维稳定性。[方法]8例颈椎新鲜标本,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完整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固定的前屈为(1.39±0.26)°,后伸为(1.40±0.22)°,侧屈为(1.43±0.23)°,旋转为(1.77±0.34)°。后路固定的前屈为(1.37±0.23)°,后伸为(1.39±0.20)°,侧屈为(1.41±0.22)°,旋转为(1.77±0.33)°,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前屈P=0.930,后伸P=0.952,左右侧屈P=0.947,左右旋转P=0.950)。[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提供了一种手术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12月,对1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前路经皮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内镜下植骨。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1岁,平均4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14 d,平均7.4 d。合并横韧带断裂Jefferson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5例,游离齿状突2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术后X线片观察寰枢椎稳定性,末次随访时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5~156 min,平均124 min;术中出血量30~105 mL,平均65 mL;放射线暴露时间30~64 s,平均41 s。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5.9个月。无血管、脊髓神经、气管、食道损伤及内植物失败等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6个月,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寰枢椎融合率为84.6%(11/13);2例关节间隙未见连续性骨桥形成,但寰枢椎稳定。结论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改良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改良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进钉点的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治疗。结果随访5~48个月,16例患者寰枢椎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方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提供牢固的固定,恢复寰枢椎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 1-C2的活动度(ROM);破坏寰椎前弓和侧块制备不稳模型(失稳组),再次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置入的相对安全范围,为国人行此手术提供CT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20套中国成人常规福尔马林浸泡的寰枢椎标本及30例健康中国成年自愿者的寰枢椎行2.0 mm层厚扫描,1.0 mm层厚重建,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全方位观察并利用GE RA600 PACS工作站AW三维测量软件进行相关解剖学数据测量,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置钉安全性。[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为进针点,在相对于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外偏角的参考值范围为17.69°~21.13°,相对于冠状面上螺钉置入的后倾角的参考值范围为11.75°~19.50°,内侧钉道长度的参考值范围为11.19~27.51mm,外侧钉道长度的参考值范围为15.61~31.84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是安全可行的,螺钉置入时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8°~21°,后倾12°~20°,螺钉长度为16~28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以枢椎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进钉点的后路改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加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20例,其中,新鲜外伤4例,陈旧性外伤14例,先天性畸形1例,椎管内肿瘤1例.术后定期观察椎体复位、内固定、骨融合、临床表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侧螺钉内固定20例,加后路钢丝固定3例.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9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均良好.随访16~64个月,寰枢椎于术后2~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改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whom 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transarticular screws with computer assistance. Two bilateral transarticular screws were inserted in one patient; however, in the other patient, only a unilateral screw was used, because computerized images showed that the vertebral artery at the other side was placed too medially to allow insertion of the screw. Neither of these patients had any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is useful for avoiding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ith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 of C1-2. Received: January 26, 2001 / Accepted: August 13,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