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研究和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由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2例患有PICC导管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所有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发生部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类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治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发生的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的4d内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63.0%和92.6%,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36.0%和72.0%(P<0.05).观察组的导管堵塞、导管漏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4%与3.7%,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8.0%与24.0%(P<0.05).结论 采用患者及家属参与导管维护全程教育及护理的护理模式进行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效果更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临床疗效,并为其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湘雅医院心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而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由专人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取显效、有效、无效、死亡作为等级划分,采取等级资料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分发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评分,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1天和溶栓后第2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记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死亡0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死亡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心律失常23例(57.5%),心源性休克22例(55.0%),心力衰竭2例(5.0%),对照组心律失常30例(75.0%),心源性休克30例(75.0%),心力衰竭7例(17.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研究组在人院须知、心理舒适、疾病知识和护理巡视方面的评分分别为(22.4±2.2)、(22.3±2.0)、(18.4±3.0)、(22.1±2.9)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9.5±3.4)、(18.6±3.1)、(21.5±3.3)、(18.7±3.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两组患者在溶栓前的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DS评分为(53.2±2.3)分,对照组为(60.8±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SAS评分为(52.0±3.2)分,对照组为(60.5±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观察组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比较两组学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教学中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实用性和可行性较好,能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记录单应用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住院患者276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298例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护理,实验组1465例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记录单应用护理.比较两种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 两组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7d内成功留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方法可减少静脉炎发生,与记录单联合应用能明显减少静脉炎、管道脱落、堵塞等并发症,延长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使用方便,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困难静脉通路评分在儿科外周静脉穿刺中的有效性,探讨其在儿科静脉通路留置策略中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昆明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Riker的三变量儿童困难静脉通路评估工具(DIVA评分)对374名接受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进行评估。采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指标对该工具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DIVA评分与国外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中穿刺失败组与穿刺成功组患儿DIV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随着DIVA评分由0递增至6,对应患儿的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逐渐由92.9%下降至54.5%。DIV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当总分为3分时,量表预测价值最大。结论 儿童三变量DIVA评分对儿童困难静脉通路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且预测准确度较好,可用于儿科外周静脉穿刺前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3个月至3岁血管条件差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穿法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记录两组穿刺针数、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针数分别为(1.2±0.4)次和(3.02±2.34)次(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和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针后24h内静脉渗漏发生率分别为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纤维蛋白原(Fbg)测定方法的差异。方法对2012年10月30日103份血凝标本在我们科室新引进的全自动血凝仪ACL—TOP700上用凝血酶原(PT)衍生法和克劳斯(Vonclauss)法测定Fbg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Fbg在0~4g/L时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bg〉4g/L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建议还是用克劳斯(Vonclauss)法确证Fbg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曹雨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189-19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能损害多器官的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现阶段尚无根治方法。现临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带状疱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神经痛、局部神经受累、黏膜和皮肤上发生丘疱疹或者疱疹,主要发病原因是带状疱疹病毒,常会发生在患有SLE等免疫力低的人群中,而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中系统性硬化症 (systemic sclerosis, SSc) 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 (natural killer,NK) 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SSc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免疫抑制剂的32例SSc患者(SSc组)和 3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外周血T、CD4+T、CD8+T、B、NK细胞数量及比例,比较SSc组与HC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SSc其他实验室及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HC组相比,SSc组中T、CD4+T、CD8+T、B、NK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 (P<0.05), 同时,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降低(P=0.004); 此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SSc患者中65%以上外周血存在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其出现雷诺现象的比例明显升高(P=0.024),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也明显升高(P<0.001,P=0.018); CD8+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P=0.022);B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发生指尖溃疡的风险明显增高(P=0.019); NK细胞数量降低组与正常组相比,发生指尖溃疡的风险明显增高(P=0.033),而体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水平明显降低(P=0.049)。相关性分析可见,红细胞沉降率与总T淋巴细胞(r=-0.455,P=0.009)、CD4+T淋巴细胞(r=-0.416,P=0.018)、CD8+T淋巴细胞(r=-0.430,P=0.014)、B细胞(r=-0.366,P=0.039)数量呈负相关。结论: +T、CD8+T、B及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某些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雷诺现象、指尖溃疡的发生有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呈明显负相关,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SSc中应定期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谱[包括抗Scl-70抗体、抗RNA多聚酶Ⅲ抗体(ARA-Ⅲ)、抗着丝点抗体(ACA)和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序贯纳入入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的92例中国SSc患者,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统计分析上述自身抗体与患者各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2例患者中,弥漫型SSc65例,局限型SSc19例,重叠综合征6例,伴有雷诺现象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13%和25%。存在抗Scl-70抗体者具有较高的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免疫球蛋白(Ig)M及血小板水平,但肺动脉高压发生率、IgG水平则显著减低(P〈0.05),与肺间质病变或肾危象的相关性未获证实。ARA-Ⅲ与皮肤硬化评分,毛细血管扩张,心、肺、肾脏受累等临床特点均无显著相关性。存在ACA的患者尿酸水平较高,但关节炎或关节痛症状和肺间质病变少见(P〈0.05)。存在抗U1RNP抗体者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IgG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增高,但白细胞和血小板较低(P〈0.05)。结论在SSc患者血清中检测上述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有助于预测某些临床表现和脏器病变的发生。中国患者自身抗体的临床相关性可能与其他地区患者存在种族差异,值得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Sonja Hetzer Bettina Alexandra Buhren Holger Schrumpf Edwin B?lke Stephan Meller Kai Kammers Peter Arne Gerber Bernhard Home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2014,19(1):2
Background
Bosentan is a dual 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 initially introduc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recently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gital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SSc). Our clinical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bosentan therap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entrofacial telangiectasia (TAE). Here, we sought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of TAE in patients with SSc who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bosentan or the prostacyclin analog iloprost.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27 patients with SSc undergoing therapy with either bosentan (n = 11) or iloprost (n = 16). Standardized photodocumentations of all patients (n = 27) were obtained at a time point ten months after therapy initiation and analyzed. A subgroup of patients (bosentan: n = 6; iloprost: n = 6) was additionally photodocumented prior to therapy initiation, enabling an intraindividual analysis over the course of therapy.Results
After ten months of therapy patients with SSc receiving bosenta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P = 0.0028) higher frequency of centrofacial TAE (41.6 ± 27.8) a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SSc receiving iloprost (14.3 ± 13.1). Detailed subgroup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TAE in the bosentan group (n = 6 patients) increased markedly and significantly (P = 0.027) by 44.4 after ten months of therapy (TAE at therapy initiation: 10.8 ± 5.1; TAE after ten months of therapy: 55.2 ± 29.8), whereas an only minor increase of 1.9 was observed in the iloprost group (n = 6 patients; TAE at therapy initiation: 18.3 ± 14.5; TAE after ten months of therapy: 20.2 ± 15.5), yet without reach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420).Conclusions
The use of bosenta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TAE in patients with SSc. Patients should be informed about this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 prior to therapy. Treatment options may include camouflage or laser therapy. 相似文献14.
目的: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雌激素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类型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例女性SLE患者和33例健康体检者空腹静脉血,分离PBMCs,采用RT-PCR法检测PBMCs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mRNA、ERβmRNA的表达,荧光免疫技术检测ERα和ERβ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两组ER表达的差异。结果:SLE患者组PBMCs中ER亚型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R的表达类型与女性SLE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8 (IL-8)、趋化因子受体1(CXCR1)、CXCR2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武汉市第五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ILD患者25例为SSc-ILD组,非ILD患者17例为SSc-非ILD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肺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1、CXCR2mRNA,血清IL-8、ESR、CRP、IgA、IgG、IgM、补体C3水平。采用Spearman进行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ScILD组FEV1%、FEV1/FVC显著低于SSc-非ILD组和健康对照组(F/P=76.626/0.000,29.097/0.000),且SSc-非ILD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Sc-ILD组CXCR1、CXCR2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IL-8、ESR、CRP、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SSc-非ILD组和健康对照组(F/P=581.600/0.000、401.103/0.000、149.551/0.000、34.990/0.000、37.207/0.000、189.508/0.000、117.657/0.000、12.708/0.000),且SSc-非ILD组各指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Sc患者外周血中CXCR1、CXCR2及血清IL-8水平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P=-0.608/0.005、-0.538/0.048、-0.613/0.003),CXCR1、IL-8与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P=-0.616/0.002、-0.581/0.0.15),CXCR2与FEV1/FVC无显著相关性(P>0.05);SSc合并ILD患者CXCR1、CXCR2、IL-8与CRP、ESR、IgA、IgG、IgM均呈正相关(P<0.05),与C3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IL-8与其受体CXCR1、CXCR2在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中均高表达,IL-8可能在SSc-IL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miNRAs的表达情况,寻找SLE与健康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NRAs,探讨CD4+T淋巴细胞参与SLE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43例SLE患者作为实验组,2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用磁珠分选法分离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提取RNA进行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其筛选结果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在43例重度活动期SLE患者和23例健康者中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有13个miNR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调基因8个,下调基因5个.进一步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了miR-NAs的表达情况,最终确定miR 410与miR-18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明显下调,miR-3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明显上调.结论 CD4+T淋巴细胞中的miRNA很可能参与了SLE患者的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地酸钙钠(EDTA)、丹参注射液、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SSc患者进行EDTA1.0g静滴,1次/d,连用5d后停用2d,再静滴5d为一疗程,每1个月重复一次,共4次;丹参注射液30 ml静滴,1次/d;强的松0.5 mg/(kg·d),分2次口服,1个月后或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10~15 mg/d维持.治疗前后对患者皮肤紧硬改变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良Rodnan评分,对炎症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 除1例因不良反应未完成整个疗程外,其余患者自我评价的总有效率为87.10%.改良Rodnan评分为治疗前(22.48±9.02)分,治疗后(11.26+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R、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结论 EDTA、丹参注射液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SSc能较快地、显著地改善SSc的皮肤紧硬症状及炎症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主要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0例SLE患者中有38例白细胞增多,发生率为14.1%。该38例中有27例(71.1%)与感染有关,11例与原发病活动有关。结论SLE患者白细胞增多不要盲目加大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剂量,注意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水平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SLE患者外周血中HPC水平。结果:患者组在活动期时,HPC水平显著增高(P<0.01),随着病情的稳定,HPC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HPC水平与病程发展密切相关,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