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尿液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检测28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的尿LTE4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同时对哮喘患者的尿LTE4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尿LTE4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非急性发作期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尿LTE4和FEV1呈负相关(r=-0.534,P<0.01).结论 白三烯确实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尿中LTE4水平,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及免疫状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激素吸入,治疗组采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治疗组根据尿LTE4水平分为L-LTE4组、M-LTE4组、H-LTE4组.比较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LTE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不同白三烯水平组均呈正相关(P<0.05).H-LTE4组尿LTE4、外周血IgE、IL-17、TGF-β、IL-4、INF-γ水平和INF-γ/IL-4水平改变幅度最大(P<0.05).尿LTE4与IL-17、TGF-β、INF-γ/IL-4有相关性(P<0.05).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能有效降低尿LTE4水平,疗效受到尿LTE4水平影响,并与Th1、Th2、Th7细胞功能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
秦蔚  赵宇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35):95-97,101
目的 评估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确诊为CVA的患者62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以化痰、抗感染、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0~5岁,0.5 mL/次;>5~8岁,1.0 mL/次;>8岁,1.5 mL/次),2次/d;孟鲁司特钠每次4 mg,每晚睡前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后测血清IL-8、TNF-α及TGF-β1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74.56±19.45)ng/L比(35.45±12.42)ng/L,P<0.01],IL-8[(61.75±23.19)ng/比(107.45±54.25)ng/L]及TNF-α[(13.27±9.42)ng/L比(23.34±11.21)ng/L]水平明显降低(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IL-8及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CVA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哮喘患儿血清VEGF、IL-13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IL-13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34例(发作期组),哮喘临床缓解患儿30例(缓解期组),正常健康体检儿童26例(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3组儿童血清VEGF、IL-13的水平。结果发作期组患儿血清VEGF表达水平(383.42±25.78)pg/mL明显高于缓解期组(177.95±22.46)pg/mL和对照组(70.56±18.94) p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缓解期组患儿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13表达水平(56.13±9.96)pg/mL明显高于缓解期组(36.72±6.29)pg/mL和对照组(20.21±2.36)pg/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13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血清VEGF、IL-13表达水平升高在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可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的肺功能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50例缓解期患者作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TGF-β1水平,并设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中急性发作期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1),FEF50、FEF75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与FEV1%、FEV1/FVC、FEF50、FEF75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TGF-β1降低与肺功能减退和哮喘发作有直接关系,提示TGF-β1是反映气道炎症程度的可靠指标。反映小气道功能的FEF50、FEF75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变化不大,缓解期患者仍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提示缓解期气道炎症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正常对照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4组,每组10只.通过卵蛋白(OVA)雾吸减敏的方法对致敏大鼠进行SIT,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及计数结果、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及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变化.结果 哮喘组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和SIT治疗组(P<0.05或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和SIT治疗组(P<0.01),而SIT治疗组CD4+CD25+Tr百分率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下调哮喘大鼠体内TGF-β1水平和纠正调节性T细胞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维A (acitretin)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皮肤及肺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Th 17/Treg相关因子白介素(IL)-17、IL-10、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探讨阿维A治疗硬皮病可能的机制.方法 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硬皮病组和阿维A组,硬皮病组和阿维A组给予博莱霉素皮下注射4周,阿维A组同时每天给予6 mg/kg的阿维A灌胃4周.4周后取注射部位皮肤及肺部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小鼠皮肤厚度及皮肤/肺部炎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IL-10、IL-6、TGF-β1水平.结果 阿维A组皮肤厚度、皮肤炎症评分、肺部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硬皮病组[(140.25 ±20.24) μm比(191.88±40.95)μm,(0.75±0.01)分比(2.00±0.76)分,(1.38±0.52)分比(2.00±0.92)分,P<0.05].阿维A组血清IL-17、IL-6、IL-10均显著低于硬皮病组[(50.69±11.72)pg/mL比(66.89±16.62)pg/mL,(85.77±12.06)pg/mL比(118.68±22.62)pg/mL,(57.65±21.74)pg/mL比(131.07±22.52)pg/mL,P<0.05].三组小鼠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维A可显著改善硬皮病小鼠皮肤及肺部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h17/Treg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白三烯(LT)水平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接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治疗后体内LT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以本地300例同年龄儿童所测定的尿LTE4值(25.17±14.26)ng/L作为基础对照,将使用LTRA孟鲁司特治疗的67例CVA患儿按LTE4水平是否高于基础对照水平的2SD,分成LTRA-高(H)组25例和LTRA-低(L)组42例,治疗1个月后观察尿LTE4水平变化和临床疗效;采用相同方法将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氟替卡松治疗的60例患儿分成ICS-H组20例和ICS-L组40例进行对照。结果所有CVA患儿尿LTE4水平与基础对照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接受2种不同方法治疗1个月后,LTRA-H组、LTRA-L组和ICS-H组患儿尿LTE4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但ICS-L组无明显变化(P>0.05)。LTRA组与ICS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LTRA-H组疗效优于LTRA-L组(P<0.05),LTRA-L组与ICS-H组、ICS-L组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CVA患儿采用LTRA和ICS治疗总体疗效相当;体内LT水平与LTRA临床疗效密切相关,LT水平高者疗效优于低者;尿LTE4检测可以作为临床选用LTRA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800μg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10mg ,4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4.0%,治疗组为1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均比对照组有提高(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68例,随机分为孟鲁司特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1吸/次,2次/d.孟鲁司特组加用孟鲁司特咀嚼片10 mg,1次/d,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4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4和TNF-α水平较前均有明显下降(t=3.16、3.57、2.87、2.27、2.43、1.35,P<0.01或P<0.05),且孟鲁司特组下降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明显(t=2.35、2.39、2.15,μ<0.05);同时孟鲁司特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x2=4.22,P<0.05);对照组和孟鲁司特组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2例(5.88%)和5例(14.71%),症状均较轻,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作用与降低hs-CRP、IL-4和TNF-α水平、抑制气道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索奈德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对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痰液中白三烯(LT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予以环索奈德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治疗,服用2周。结果实验组有91%的患者达到临床控制,与对照组的78%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患者血清中IL-6,TNF-α及痰液中LT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环索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痰液中白三烯(LT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Eotaxin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Eotaxin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变化过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Eotaxin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支气管哮喘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的哮喘患者诱导痰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影响,探讨TGF-β1在哮喘气道炎症和重构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22例(临床缓解期8例,慢性持续期14例)以及健康人10例.每例痰细胞分2份,1份不加MP为空白组,以观察细胞因子的自发释放;1份加MP为MP干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TGF-β1的浓度.分析其在慢性持续期哮喘、临床缓解期哮喘与健康人之间、以及MP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哮喘痰细胞体外培养后自发释放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慢性持续期哮喘与临床缓解期哮喘相比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痰细胞经MP干预后,慢性持续期与临床缓解期哮喘TGF-β1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哮喘患者诱导痰细胞在体外培养能自发释放高浓度的TGF-β1.MP体外干预不能明显抑制痰液TGF-β1的释放,甲强龙在控制中性粒细胞炎症及气道重构方面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对哮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哮喘患者12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孟鲁司特口服,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口服,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治疗后,观察组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为(24.25±3.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12±4.02)分(P<0.05);观察组第一秒呼气容积(FEV_1)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分别为(80.25±4.25)%、(7.25±0.69)L/min,高于对照组的(75.02±3.96)%、(5.82±0.70)L/min(P<0.05);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分别为(42.2±6.0)ng/ml、(48.6±4.0)pg/ml、(252.4±32.2)ng/L,低于对照组的(48.9±5.2)ng/ml、(59.0±4.2)pg/ml、(425.3±40.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能有效降低哮喘患者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孟鲁司特治疗婴儿哮喘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0.5-1岁内婴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24例轻-中度发作期的哮喘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给予布地耐德悬液1mL(0.5mg)雾化吸入,同时孟鲁司特每晚4mg,对照组予布地耐德悬液1mL(0.5mg),疗程3周。急性发作时均加强抗感染,雾化液中加入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3周,治疗组的多项哮喘控制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儿哮喘有效,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L-10和IFN-γ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50例缓解期哮喘病人以及48例正常受试者血清中IL-10和IFN-γ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gE含量.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血清IL-10、IFN-γ水平(13.3±105pg/ml;0.32±0.13IU/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5±9.4pg/ml;0.51±0.12IU/ml;P<0.01)。IgE水平在发作用哮喘病人(178.8±90.2I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8±30.3IU/ml;P<0.01),而缓解期组的IL-10、IFN-γ和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发作期病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与正IgE水平呈负相关(IL-10:r=-0.4816,P<0.01;IFN-γ:r=-0.5125,P<0.01)。结论IL-10和IFN-γ在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增加IL-10和IFN-γ含量来治疗哮喘。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频繁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发展为实现哮喘精准化治疗和难治性哮喘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分析不同分期哮喘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差异,探究血清生物标志物识别急性发作的潜能。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3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哮喘分期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55例,非急性发作期组138例;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招募健康志愿者39例,纳入健康志愿者组。运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免疫球蛋白E(TIg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骨膜蛋白(Periostin)、白三烯D4(LTD4)、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水平并比较。 结果 急性发作期组、非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L-4、IL-6、IL-8、IL-17、TGF-β2、TNF-α、HMGB1、TIgE、SIgE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非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otaxin、YKL-40水平高于非急性发作期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非急性发作期组Eotaxin、YKL-40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非急性发作期组Periostin水平低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 结论 血清IL-4、IL-6、IL-8、IL-17、IFN-γ、TGF-β2、TNF-α、SIgE、TIgE、HMGB1与哮喘疾病可能相关,但其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分期无关。Eotaxin、YKL-40可能具有识别哮喘急性发作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状态在慢性持续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清IL-17、IL-10及IL-4、IFN-γ水平,同时检测12例正常人上述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 17水平为(227.17±17.76) ng/L,高于正常组水平(148.92±15.50)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10水平为(202.29±8.07) ng/L,低于正常组(265.11±12.97)ng/L(P<0.01).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2)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为(139.45±5.52)ng/L,高于正常组(78.70±4.75)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FN-γ为(6.58±1.80)ng/L,低于正常组(47.19±5.87)ng/L(P<0.05).治疗1周、1个月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同时存在IL-17、IL-10和IL-4、IFN-γ的失衡状态,提示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共同参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清中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探讨二者在病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然后三维适形放疗,后期缩野对残存靶体积加量照射,至总DT60-64Gy,同步化疗采用紫杉醇40mg/m^2,每周静脉滴注1次,连用6周。治疗结束后3周再次测定血清中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并行胸部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化疗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组(病情稳定+疾病进展)。结果局部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血小板数、TGF-β1表达水平分别为(0.834±0.085)10-6pg、(46.00±5.61)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517±0.044)10-6pg、(21.48±4.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3.35,P〈0.05)。同步放化疗前VEGF/血小板数、TGF-β1在有效组(CR+PR)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4±0.136)10-6pg、(44.22±4.65)ng/ml,治疗后二者血清浓度明显下降,分别为(0.435±0.098)10-6pg、(19.77±2.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0、31.82,P〈0.05)。而进展组(SD+PD)VEGF/血小板数、TGF-β1表达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晚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清VEGF/血小板数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可为疗效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L-17,TGF-β1表达水平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57例(轻度组27例,中重度组30例),健康对照组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17,TGF-β1水平.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血清中IL-17,TGF-β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801).结论 哮喘患者血清中IL-17,TGF-β1水平升高,说明IL-17,TGF-β1参与了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