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厄贝沙坦、吡格列酮的HPLC法,探讨厄贝沙坦与吡格列酮联用时有无显著的药动学相互作用。方法:大鼠分为A、B、C3组,A组按30mg.kg-1服用厄贝沙坦,B组按4.5mg.kg-1服用吡格列酮,C组为联合给药组,按30mg.kg-1服用厄贝沙坦,按4.5mg.kg-1服用吡格列酮,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厄贝沙坦和吡格列酮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2种药物分别使用的情况相比,厄贝沙坦组在联用时的ρmax、AUC存在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厄贝沙坦与吡格列酮在联用时,存在显著的药动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瑞格列奈(短效促胰岛素释放剂)对吡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1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合并给药组,清洗期为2周.采用HPLC-MS法测定吡格列酮及其代谢产物M-Ⅳ、M-Ⅲ的血药浓度.结果 合并瑞格列奈给药后,PIO、M-Ⅳ、M-Ⅲ的AUC0-τ分别为(6.15±2.71),(12.88±5.16),(5.72±3.06)μg·h·mL-1;Cmax分别为(626.77±208.21),(272.24±153.76),(132.04±78.42)ng·mL-1;tmax分别为1.0(0.5~3.0),12.0(12.0~ 72.0),12.0(12.0~ 15.0)h,与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吡格列酮单药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合用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相近.结论 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关于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20名健康受试者高脂饮食后随机交叉口服单独吡格列酮30mg和吡格列酮30mg联合瑞格列奈0.5mg,清洗周期为2周。按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HPLC-MS法测定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M-Ⅳ、M-Ⅲ的血药浓度。结果给药吡格列酮15mg联合瑞格列奈药0.5mg(观察组)后,抗糖尿病药吡格列酮(PIO)、羟基吡格列酮(M-Ⅳ)、酮基吡格列酮(M-Ⅲ)的tmax(h)分别为(2.0±1.4)、(40.2±29.9)、(13.2±1.4);AUC0-324[μg/(L h)]分别为(6.42±2.28)、(13.08±5.41)、(6.01±2.91);Cmax(μg/L)分别为(641.03±198.87)、(301.16±102.21)、(141.09±80.31)。与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单药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联合给药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基本相近。结论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基本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阮冲  李新春  夏爽 《中国药房》2012,(5):411-41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考察苯溴马隆对罗格列酮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随机分为单用组(罗格列酮0.2mg.kg-1)和联用组(罗格列酮0.2mg.kg-1+苯溴马隆5mg.kg-1)组,每组55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给药后0.17、0.33、0.75、1.5、2.0、2.5、4.0、6.0、8.0、12.0、24.0h各组小鼠的罗格列酮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罗格列酮在单用组和联用组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253.1、649.5ng.mL-1,t1/2Ke:0.94、0.74h,AUC0~24h:511.3、1150.9ng.h.mL-1。其中联用组cmax、AUC0~24h与单用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苯溴马隆可增强罗格列酮在小鼠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盐酸吡格列酮四种晶型在SD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评价其优势药用晶型,为药物晶型物质状态对临床用药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不同晶型盐酸吡格列酮固体原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吡格列酮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计算其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并在不同晶型之间进行比对.结果:大鼠经口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四种晶型(晶Ⅰ、Ⅱ、Ⅲ及Ⅳ型)后,血液中的Cmax分别为(40.925±18.601),(21.909±7.169),(45.064±7.842),(21.767±7.439) mg·L-1;Tmax分别为(3.417±3.787),(4.417±3.323),(1.333±0.876),(7.417±2.836) h;AUC(0-i)分别为(290.828±80.22),(208.192±96.745),(355.433±74.683),(267.243±100.584) mg·h·L-1.结论:经one-way ANO-VA统计学分析,大鼠口服不同晶型盐酸吡格列酮后,Cmax存在差异,晶Ⅲ型Cmax与晶Ⅱ型和晶Ⅳ型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其AUC(0-t)也明显优于晶Ⅱ型(P<0.05),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更长,其可能为优势药用晶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健康人体单剂量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胰岛素增敏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用H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中吡格列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计算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吡格列酮:Cmax为(1504.9±447.8)ng.mL-1;tmax为(1.46±0.69)h;t1/2Ke为(7.58±3.21)h;AUC0-48为(11.22±2.60)μg.h.mL-1。吡格列酮代谢物M-Ⅲ:Cmax为(249.4±82.7)ng.mL-1;tmax为(11.94±6.14)h;t1/2Ke为(20.09±4.13)h;AUC0-120为(10.90±3.55)μg.h.mL-1。吡格列酮代谢物M-IV:Cmax为(487.2±108.6)ng.mL-1;tmax为(13.33±5.23)h;t1/2Ke为(21.07±3.99)h;AUC0-120为(22.78±5.04)μg.h.mL-1。结论健康人体单剂量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剂后,吡格列酮代谢物M-Ⅲ和M-IV的达峰时间约为12~13h,峰浓度分别约为吡格列酮的16%和32%,AUC0-120分别约为吡格列酮AUC0-48的97%和203%。  相似文献   

7.
崔艳丽 《中国药师》2014,(11):1843-184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人血浆中格列喹酮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于格列喹酮片的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乙腈直接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本,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样本中格列喹酮的浓度。流动相为乙腈-20mmol·L-1磷酸二氢钾(80∶20,v/v,pH 2.5),流速为1.0 ml·min^-1。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15 nm,发射波长410 nm。结果:血浆格列喹酮浓度在0.034-2.2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定量下限为0.034μg·ml^-1。方法回收率99.23%-108.11%,提取回收率85.78%-88.77%,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0%,特异性、稳定性考察均符合要求。应用本法测定20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60 mg格列喹酮片的血浆药物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变异系数均接近或大于5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大批量测定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格列喹酮药动学参数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需注意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盐酸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片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单次、多次给药药动学。方法:12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给予受试制剂1片,进行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经过14d清洗期进入多次给药试验,每天清晨空腹给药1次,每次1片连续给药7d。采用LC-MS/MS法测定12名受试者单次、多次给药后血浆样品中吡格列酮、格列美脲及其各自的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DAS 3.0.4计算其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13.0对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名受试者单次给药后吡格列酮、酮基吡格列酮、羟基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羟基格列美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12.2±5.8)h,(36.2±12.1)h、(36.7±12.5)h、(5.6±3.8)h、(9.5±5.5)h;tmax:(2.1±0.8)h、(22.8±9.7)h、(22.5±10.2)h、(3.2±0.8)h、(4.6±1.4)h;Cmax:(921.0±251.1)μg.L-1、(174.9±58.2)μg.L-1、(508.8±155.5)μg.L-1、(261.0±65.8)μg.L-1、(60.8±15.5)μg.L-1;AUC0-t(12 724.4±3 268.4)μg.h.L-1、(10 703.1±3 057.8)μg.h.L-1、(32 263.4±7 961.8)μg.h.L-1、(1 656.6±890.1)μg.h.L-1、(706.6±136.6)μg.h.L-1;多次口服给药后稳态AUCSS分别为(11 939.9±5 397.2)μg.h.L-1、(9 551.0±1 690.8)μg.h.L-1、(32 159.8±7 356.6)μg.h.L-1、(1 445.6±1 047.7)μg.h.L-1、(517.4±124.5)μg.h.L-1;Cav分别为(497.5±224.9)μg.L-1、(1 340.0±306.5)μg.L-1、(398.0±70.4)μg.L-1、(60.24±43.65)μg.L-1、(21.56±5.19)μg.L-1。单次给药后酮基吡格列酮及羟基吡格列酮的的t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的均无统计学意义;多次给药后,除酮基吡格列酮(M-1)、羟基吡格列酮(M-2)、格列美脲的t1/2及M-1的tmax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酮基吡格列酮及羟基吡格列酮在体内均有蓄积作用,而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羟基格列美脲则无蓄积作用。吡格列酮、酮基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羟基格列美脲在第5天已达到稳态浓度;羟基吡格列酮经多次给药后在第6天达到稳态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1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作为对照组单独灌胃给予120 mg.kg-1的格列喹酮混悬水溶液;B组作为实验组给予黄芪注射液(8 mL.kg-1)5 min后,灌胃给予格列喹酮混悬水溶液(120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HPLC-荧光检测器测定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DAS 2.0计算药动参数,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格列喹酮单用或与黄芪注射液合用后,其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但合用后格列喹酮Cl/F较单用时显著性减小(P<0.01),Cmax、t1/2β和AUC较单用时显著性增大(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降低格列喹酮经肝药酶CYP2C9的代谢,从而提高了格列喹酮的生物利用度,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两药合用时应降低格列喹酮的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心血管风险","心血管事件","老年患者","65岁以上",以及"队列研究"为关键词,分别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6—2010年)、PubMed(1966—2010年)、荷兰医学文摘(1966—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年)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0年)。收集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治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所致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系数(R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74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008—2010年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有患者295 668例,其中应用罗格列酮患者104 479例,应用吡格列酮患者191 1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应用吡格列酮患者相比,应用罗格列酮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高,其RR(95%CI)分别为1.05(0.98~1.13,P=0.17),1.22(1.05~1.40,P=0.007),1.14(1.08~1.21,P<0.000 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发生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较吡格列酮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