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抗哮喘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肺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肺功能及降低EOS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吴先旺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88-108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2例常规西医治疗,7 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佳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1剂/d,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预防哮喘急性加重,待症状达到完全控制后,每4周进行1次哮喘控制测试(ACTTM),每6个月监测1次肺功能。对哮喘发作次数和肺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和定期随访。结果累计观察24个月,临床症状控制12个月有效率83%,哮喘急性发作频率6%,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和病情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药汤剂辅助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取得长期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我处将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情况。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O.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寒证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B:激动剂、氨茶碱、糖皮质激素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治疗组加用加味小青龙汤内服、中药穴位贴敷。均7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小青龙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辅治支气管哮喘寒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董尚雄  刘淮  付颖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17-25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的呼吸道疾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约有一亿五千万人患有哮喘。我国成人发病率为0.7%~1.5%。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取得令人满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淋巴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哮病范畴。该病治法很多,但都缺乏特效。10年来笔者应用小青龙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该病数百例,均收到显著效果,现总结68例,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典型的支气管  相似文献   

9.
在工作期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容易反复发作 ,可导致肺功能损害和肺气肿、肺心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2 0例 ,疗效满意 ,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 15例进行比较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12岁 ,最大 70岁 ,平均年龄 4 1岁 ;病程最短 2年 ,最长 32年 ,平均 17年。对照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 10岁 ,最大 72岁 ,平均年龄 4 1岁 ;病程最短 1年 ,最长 35年 ,平均 18年…  相似文献   

11.
田波 《新中医》2001,33(11):40-4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在吸入普米克气雾剂的同时,配合针刺及中药穴位外敷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吸入普米克气雾剂。均治疗30天后复查,并观察3-6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FEV1、PEF)和嗜酸细胞计数。结果:治疗组FEV1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控制,明显优于单纯吸入普米克气雾剂。  相似文献   

12.
在工作期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喘康平冲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 6 5例 ,对照组 6 0例。两组均常规静点抗菌素、激素等。治疗组加服喘康平冲剂 ,对照组加服博利康尼。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1.6 % ,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治疗组咳、喘、哮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喘康平冲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优于博利康尼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急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该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易致严重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而致死亡.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收效良好.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伴气道损伤,当气道受各种刺激或触发因素时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气道阻塞而发病。这为使用皮质激素防治哮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激素影响代谢,茶碱容易中毒,而单纯中医治疗因涉及寒热、虚实、水湿痰瘀、肺脾肾等诸多方面难以规范治疗和交流。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法对6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设条件相同的病例64例仅用西药对照,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病例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病人。中西结合治疗组64例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57岁平均34.5岁;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16 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 ,治疗组加服中药。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基础,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道阻塞性为特征的疾病.由于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在临床上的病因治疗尚未特别解决.因此国内一些其他方法,如特异性抗原脱敏及其免疫增强剂的应用等也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利用中药配合酮替芬及克伦特罗气雾剂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5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外周血EO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咳嗽、痰呜、憋喘、哮鸣音的消失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8.5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注册证号H20090561,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与该药联用中药汤剂疗效对比,指导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选择。方法:将确诊的成人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联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变化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第1s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速峰值(PEF)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FEV1、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哮喘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显著,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