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克杰  王惠忠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12(10):574-575,578
为探讨下咽癌中P~(53)基因突变的规律与特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40例下咽癌新鲜手术标本组织,分析P~(53)基因突变与下咽癌有关病理指标的关系。40例下咽癌有28例(70%)出现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P~(53)基因突变与下咽癌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果显示P~(53)基因突变与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且具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P~(53),mdm2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作用,将克隆于质粒载体中的P~(53),mdm2和neo基因分别用双酶切得到P~(53),mdm2,cDNA和neo基因片段,采用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用于转染含P~(53)和mdm2基因的肺腺癌GLC-82细胞中DNA和RNA斑点杂交,以及肿瘤细胞中P~(53)和mdm2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以neo基因为探针的DNA斑点杂交中转染P~(53)和mdm2的细胞出现阳性信号,GLC-82亲本细胞为阴性,表明转染成功。以P~(53),mdm2,cDNA为探针的RNA斑点杂交中转染P~(53)和mdm2的细胞出现阳性信号,提示P~(53)和mdm2在细胞中获得表达。地高辛标记探针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无污染等特点,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P~(53)基因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爱菊 《医学综述》1998,4(8):405-407
<正>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p~(53)最重要的一类肿瘤抑制基因,是许多恶性肿瘤十分常见的共同损伤耙的,其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可能是这些恶性肿瘤发生的中心环节.本文就P~(53)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1 P~(53)基因及产物的一般性质P~(5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1P~(53),基因全长16Kb~20Kb,基因组共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P~(53)蛋白质是一种由P~(53)基因编码的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的核磷酸蛋白质,分子量为53KD.P~(53)蛋白质在正常或非转化细胞中维持在低水平.P~(53)蛋白质的半衰期,在培养中多数的非转化细胞为20分钟~30分钟,在正常脾细胞中只有6分钟,在转化细胞中半衰期明显延长,表达水平增高.在鼠胚白血病细胞株中氨基酸缺失的P~(53)蛋白质半衰期可长达9.5小时.P~(53)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有:①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②一种转录激活因子,能激活抑制细胞增殖基因的表达;③能控制DNA多聚酶α与DNA复制体其它成分的相互作用,从而具有控制DNA合成启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的60例活检宫颈癌组织,对同一病例同时进行HPV、C-myc、H-ras和P~(53)对比研究发现85%的组织中感染HPV,尤其是HPV_(16)和HPV_(18)(78.43%与21.56%),表明HPV_(18)和HPV_(16)作为宫颈癌病因依据是充分的,但不是唯一因素。在癌基因研究中,C—myc扩增率比H—ras高(33%与6.6%),C—myc扩增在HPV感染阳性组织中占89.47%,而HPV_(16)占76.5%;HPV_(18)仅占11.8%,表明HPV DNA,尤其是HPV_(16)DNA对细胞基因的整合而激活C—myc原癌基因,起到了一定的协同致癌作用。C—myc及H—ras癌基因扩增和重排与P~(53)基因杂合性丢失似无关,而P~(53)基因杂合性丢失率在HPV感染阴性组织中比阳性组织高(89%与7.8%),提示P~(53)基因杂合性丢失与HPV感染无明显关。而未被HPV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野生型P~(53)基因丢失可能是导致癌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发现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内c—sis和c—myc基因表达低,P~(53)基因表达高;合成型平滑肌细胞c—sis和c—myc基因表达高,p~(53)基因表达低。结果提示c—sis、c—myc和P~(53)可能参与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和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反义P~(53)基因和mdm_2基因对裸鼠致瘤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反义P~(53)基因和mdm_2基因对裸鼠成瘤性的影响,将含有反义P~(53)基因(PDOR-FP~(53))和mdm_2基因(PDOR-mdm_2)及空载体(PDOR-neo)的逆转录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分别转染GLC-82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抗性克隆。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试验观察集落形成,取2×10~6/ml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裸鼠左后肢股部皮下,并与接种GLC-82亲本细胞和接种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转染PDOR-FP~(53)/mdm_2的细胞周期(G1 72.9%,S17.1%,G210.0%)与对照空载体G141.8%,S53.6%.G24.5%)比较G1期细胞峰增高S期细胞峰降低。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显示GLC-82亲本细胞和PDOR-neo集落形成早而多,PDOR-F P~(53)/mdm_2比对照组晚2周才出现少量集落。裸鼠体内致瘤试验表明,转染PDOR-FP~(53)/mdm_2基因的细胞接种裸鼠后出瘤时间晚,生长缓慢且瘤体小。相反GLC-82亲本和转染PDOR-neo的细胞出瘤时间早,生长速度快且瘤体大。提示反义P~(53)基因和mdm_2基因对裸鼠肺腺癌成瘤性有双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少波  刘会春  李宗狂  周磊  鲁贻民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7):567-569,573
目的制备并初步评估一种理想的肝细胞来源—SV40LT抗原基因永生化肝细胞。方法将SV40LT抗原基因在逆转录病毒介导下转入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获得能在体外增殖的肝细胞。通过绘制生长曲线了解转染肝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细胞冻存复苏试验评估转染肝细胞的冻存价值并与原代肝细胞和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比较。结果SV40LT抗原基因转入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能在体外增殖。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比原代肝细胞生长速度快(P<0.05),与肿瘤细胞相比生长曲线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苏后冻存的SV40LT抗原转染的肝细胞的细胞活率为(74±4)%,原代肝细胞的细胞活率为(7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细胞经SV40LT抗原基因转染后获得永生化特性,冻存复苏后获得满意的细胞活率,是一种理想的肝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8.
肿瘤抑制基因是当今肿瘤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P~(53)基因是研究较多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本文从P~(53)基因及其产物的一般性质、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1野生型P~(53)基因及其产物的性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LGC)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胃镜诊断胃癌前病变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胶体果胶铋胶囊与维酶素治疗,观察对病变粘膜组织中Bcl-2、P~(53)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不典型增生程度。同时应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后Bcl-2、P~(53)基因蛋白阳性指数亦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胶体果胶铋胶囊通过降低PLGC患者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华  于信希 《医学综述》1998,4(8):407-409
<正>大肠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但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判断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近年来对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估计肿瘤的转移和预后,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其检测方法除可采用Southern-blot、Northern-blot、PCR-RFLR在核酸水平检测外,尚可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编码蛋白.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综述:1 p~(53)正常人体中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野生型),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上,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编码50KD核蛋白.P~(53)蛋白与DNA有很高的亲和性,能抑制DNA和mRNA转录.而发生突变的p~(53)蛋白与DNA亲和性降低,对细胞生长负调控能力减弱是细胞发生转化的原因之一.国外报道,42%~70%的大肠癌发生P~(53)突变.Goh等检测了187例大肠癌,发现转移组的P~(53)基因突变率为70%,而无转移组仅为43%.Auvinen和Sun等人的研究表明,发生P~(53)突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P~53的归类在经历了肿瘤抗愿,癌旦白和肿瘤抑制因子三个阶段之后。现己证实野生型P~(53)(P~(53)wt)基因是一类重要的抗癌基因,它的缺失,突变和灭活,在人类许多肿瘤的激发和进展过程中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1 P~(53)基因的分类特点 P~(53)是被修饰或者与细胞周期有关调节旦白结合的一种串衰期很短的核磷旦白。核旦白能抑制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和动物肿瘤  相似文献   

12.
应用病理学证实的肺癌新鲜标本,用PCR检测癌组织中HPV16,18DNA,用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情况。40例肺癌标本中,HPV16,18DNA阳性14例,占35%。P~(53)基因突变者16例,占40%。HPV16,18DNA阳性的14例中,有P~(53)基因突变的9例,占64.3%。而HPV16,18DNA阴性的26例中,有P~(53)基因突变的7例,占26.9%。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V40 T抗原促进鼠内皮细胞增殖动力改变的机制,为基因治疗转化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含有SV40 T抗原的表达质粒(pRNS-1)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后扩增培养。在光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PCR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免疫组化蛋白水平检测SV40 T抗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素(Cyclin)D1、P53和P21的表达。结果:转染后的鼠内皮细胞体外生存期延长,大量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对血清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性降低。与转染前的细胞相比,转染后的鼠内皮细胞表达更多的P53和Cyclin D1,P21表达量降低。结论:SV40 T抗原可能通过调节Cyclin D1、P53和P21的表达来影响鼠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张晓艳 《医学综述》1998,4(9):480-482
<正>1979年p~(53)基因因其与SV40TAg(Simian virus 40large T-Ag)的关系及它在化学诱导所致肿瘤和自发转化细胞中的高表达而被首次发现后,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直到1989年,许多证据表明野生型p~(53)基因(wild-type p~(53)gene,以下简称WT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它发生突变和缺如时,则具有肿瘤形成作用。据报道,全世界2567种肿瘤约37%(包括恶性血液病)可发生p~(53)突变。本文就p~(53)基因与血液病临床的关系之研究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鼠抗P~(53)单抗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结一直肠癌组织中P~(53)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结一直肠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为42%。在5例正常结肠组织中P~(53)表达均呈阴性,提示在直肠癌组织中P~(53)基因免疫活性增高而显示过度表达。P53染色均定注于癌细胞核内,其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核染色强度,在结一直肠癌不同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中显示出一定差异,即分化程度越低、P~(53)表达阳性率越高,阳性细胞染色程度越强。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柳业刀杂志1989年3月24日报告,原发性肺癌时癌基因P~(53)的突变型表达增多,也许能为联合王国每年有近40000人因此而丧生的肺癌开创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指出,多数肺肿瘤有同样的遗传学异常。据科学家们发观,几乎所有与吸烟有关的肿瘤组织,其P~(53)基因均有变化,仅有极为罕见的类癌例外,不是由吸烟引起的。同一患者的健康肺组织基因正常。P~(53)基因能控制细胞增殖,当其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人们在SV40转染细胞的研究中首先发现p53蛋白,当时发现它联合SV40能够产生大量的T抗原。这些研究导致当初把p53归类于一个肿瘤抗原。1989年人们认识到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时野生型p53显示出能够抑制被癌基因转染的细胞和阻止转染细胞的生长。另外,在动物和人类肿瘤中鉴定出p53突变体。p53敲除后的小鼠正常生长,但它们增加了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正>哺乳动物细胞周期调控装置及其重要调制物P~(53)蛋白的发现解决了长期遗留的有关肿瘤细胞生物学的奥秘,其中某些与肿瘤细胞对抗癌治疗(放疗、化疗)的反应性密切相关.但P~(53)在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突变而失活,几乎发生于一半的人类肿瘤.人们不禁要问,P~(53)突变是否意味着其细胞“卫士”功能的丧失?Waldman等最新的一项研究证明了P~(53)多功能活性的另一个侧面——效应子P~(21).关于P~(53)的大部分工作集中于G1期控制,但该研究发现,P~(53)及其效应子P~(21)尚参与了细胞周期M期和S期的协调.所有细胞周期的运行由一种“钟”(clock)启动,该clock接收多种生长控制信号,并经过整合、加工使之有序地作用于细胞,或通过细胞周期、或诱导分化、或使细胞进入静止的G_0状态.事实上,这种信息的流动是相当复杂的,因为该clock须依顺序监控,这是质控的常见方式.比如,若该clock促进细胞通过S期,则需被DNA合成装置告知,在进入G2及之后的M期之前S期已经完成,尚需要保证其它细胞内状况如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装置须依次工作.也许最重要的是,该clock须被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在国内建立了PCR/RFLP法检则宫颈癌组织中的P~(53)基因杂合性丢失,以P~(53)基因外显子4中72密码子两侧设计的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为162bp。在BSH12361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下,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B染色,PFLP分析,观察20例宫颈癌组织中有5例为杂合性丢失,1525%(5/20)。该法需微量的标本DNA和快速的特点。PCR/RFLP检则肿瘤组织中的P~(53)基因杂合性丢失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宫颈癌癌变原理研究,并为肿瘤防治新手段的出现,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9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细胞粘附分子CD_(15)、溶菌酶(Lzm)和P~(53)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CD_(15)(83.3%)表达与大肠癌类型和Lzm表达无关。Lzm和P~(53)表达与大肠癌类型有关(P<0.05)。P~(53)表达与CD_(15)和Lzm表达相关(P<0.05)。三者表达均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相关(P<0.05)。结果显示CD_(15)、Lzm和P_(53)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立或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其表达对判断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和预测预后是一种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