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位胸段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高位硬膜外阻滞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FAP)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均静点硝酸甘油 10mg及口服消心痛、心痛定和倍他乐克等 ,3d无显效 )。除外急性心肌梗塞、严重脊柱畸形、出血倾向及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其中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 6 3 4± 14 1(4 9岁~81岁 )岁。1 2 方法 :硬膜外阻滞时 ,患者取侧卧位 ,屈头抱胸位 ,T3 ,4 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注入 0 2 5 %布比卡因 4ml~ 6ml,控制平面在T1~T5,以后每日 3次~ 5次…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心绞痛的处理十分棘手 ,常在联合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肝素和硝酸酯情况下仍频发心绞痛 ,有时需持续静滴硝酸甘油或应用麻醉镇痛剂来缓解心绞痛。我们应用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法 (H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病人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54~ 73岁 ,平均 6 6 .4± 7.0岁。病人均为陈旧性心肌梗塞、顽固性心绞痛 ,伴有高血压 5例 ,糖尿病 3例 ,心衰4例。治疗前每日心绞痛 4~ 10次 ,平均 6次 ,持续时间 2~ 30min ,高位胸段 (T1~T3,以T2~…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选择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2 ̄3或3 ̄4胸椎间隙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确定阻滞范围后,每4 ̄6h推注0.5%布比卡因3 ̄5ml,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CPK,CPK-MB及CTnl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DCG )监测评价上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 (TEA )顽固性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我院心绞痛住院患者 2 2例 ,经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疗效欠佳者 ,第 3天进行DCG检查。检查结束后立刻加用TEA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DCG变化。结果 :TEA注药开始后 ,所有患者典型心绞痛发作终止。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也于TEA治疗后 1~ 5天逐渐缓解 ,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次数由 ( 18.1± 0 .6)降到 ( 1.3± 0 .2 ) ,2 4h缺血总时间由 ( 3 5 .8±2 .1)min降到 ( 4 .8± 0 .7)min ;ΣST由 ( 3 .1± 0 .9)mv降到 ( 1.6± 0 .2 )mv ;DCG达到显效 16例 ,有效 5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95 .5 %。结论 :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 ,TEA可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blockade,TEB)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TEB,治疗2周后比较心功能分级、心脏指数、LVEF、BNP、心率及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心功能,TEB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TEB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15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施行上胸段硬外阻滞(T1~T5)治疗,并分析阻滞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15min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NST和∑ST显著降低(P〈0.01),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5),提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肌缺血,而且对减少了Q-T离散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顽固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虽应用大剂量的抗心绞痛药物,但症状仍难以控制。剧痛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等应激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更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阻滞交感神经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顽固性心绞痛患者(FA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选择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患者20例接受TEA治疗。观察疗效并于TEA治疗前及TEA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浆ET-1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100%,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著减少(P<0.05),血浆ET-1显著下降(P<0.01)。结论TEA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并可能与血浆ET-1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心绞痛(RAP)患者60例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胸椎3-4或胸椎4-5间隙穿刺,外接PCA镇痛泵。记录TEA治疗前及治疗后10分钟心率变异性(HRV)中的RR间期(RR)、最长RR间期(RRmax)、最短RR间期(RRmin)、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评估TEA治疗对机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产生的影响。B组(n=30)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A组患者在TEA治疗后RR、RRmax和RRmin明显延长,SDNN和rMSSD增加。B组在药物治疗后SDNN和rMSSD的值小于A组,提示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A组患者差。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15例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施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1~T5)治疗,并分析阻滞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15min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NST和ST显著降低(P<001),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5)。提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肌缺血,而且对减少QT离散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男患 ,6 9岁 ,于 1983年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当时曾发生心源性休克 ,经抢救好转 ,以后偶发心前区疼痛 ,含服硝酸甘油有效 ,但逐渐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 ,于 2 0 0 0年 6月发作剧烈心前区疼痛 ,静滴硝酸甘油不缓解 ,住院行冠脉造影显示三支血管(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均有堵塞 ,遂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术后心前区疼痛消失 ,但气短无改善 ,术后 2个月气短加重 ,伴咳嗽、咳痰 ,于2 0 0 2年 4月病情明显加重 ,咳嗽、心悸、胸闷、气短 ,反复发作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伴腹胀、尿少、下肢水肿 ,经常规强心、利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和药物治疗对顽固性心绞痛(RA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Q—Td主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RAP患者印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TEA,T3-4或T4-5间隙穿刺,外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首次量为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5;48h内持续恒速泵入0.125%布比卡因2mL/h维持。记录TEA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即时心电图等变化情况,计算心肌耗氧RPP指数,即二相乘积(D—P)。B组(n=30)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甘油治疗。结果A组患者经TEA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5),心率未见明显变化,D—P降低;A组患者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校正后的JT离散度(J—Tc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简介患者 ,女 ,32岁 ,主诉多汗伴畏寒、睡眠不好 1 5年 ,加重半年 ;剑突下间断性隐痛 1 0余年。季节转换和感冒后所有症状均加重。穿着较正常人明显增多 ,仍感寒冷。每天患者内衣、毛衣均湿透 ,夜晚只能入睡 2~ 3小时 ,不能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既往史无特殊。体检心、  相似文献   

14.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已被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即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和对照组(28例)即常规内科治疗组。观察组患者选择T3~4或T4~5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接4mL/h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0.5%利多卡因,根据病情缓解情况持续1~2周。两组患者均连续动态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于阻滞前及阻滞后1、12、24和72h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Ⅰ(cTnⅠ)。结果观察组患者于胸段硬膜外阻滞15min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减慢;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组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阻滞后观察组cTnⅠ与阻滞前比较无明显的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值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快速缓解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胸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流分布,减少心肌氧耗量,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如何有救地降低气管插管反应是临床麻醉中的一项难题。目前降低插管反应的方法很多,本试验采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方法降低气骨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8.
PCEA硬外阻滞用于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岩 《中原医刊》2002,29(4):40-41
临床上有部分严重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病人经常规治疗无效 ,甚至静点硝酸酯类药物仍不能缓解 ,而且因全身情况无法耐受介入治疗 ,或经介入治疗后复发或效果欠佳。为此 ,我科协助心内科应用PCEA高位硬外阻滞治疗 3 6例心绞痛病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3 6例 ,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5 4~ 76岁 ,体重 44~ 72kg。病人均为陈旧性心梗、顽固性心绞痛 ,病程 1~ 3年。曾常规应用硝酸盐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Ca2 + 拮抗剂等治疗效果欠佳 ,或短期缓解又复发。其中有高血压史者 18例 ,心衰 4例。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估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治疗前停用常规抗心衰药物,取T3—4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至硬膜外处留置导管;用0.5%利多卡因5—8ml,24小时推注1次;0.12%罗哌卡因3ml,3小时推注1次,两药每周交替一次使用,留管1—4个月。治疗前后做常规12导心电图、心脏彩超、拍胸片测量心胸比例。结果:阻滞后心电图ST—T、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胸比例缩小。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且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