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从链霉菌I06A-00625(cpcc201504)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生素,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X-5、葡聚糖凝胶LH-20和HPLC色谱对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紫外、高分辨质谱并结合1H-NMR和13C-NMR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一组分,分别为化合物I06A625A、206A和206B及3个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etramycin A、Tetramycin B和Tetrin A。其中206A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I06A625A具有抗铜绿色假单胞菌活性;Tetramycin A、Tetramycin B和Tetrin A具有抗真菌活性。结论链霉菌I06A-00625可产生抗铜绿色假单胞菌的核苷类化合物及抗真菌的四烯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体外杀线虫模型,并从红树林植物木榄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物质,并鉴定其化学结构。方法在体外杀线虫模型指导下,利用硅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红树林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物质,为一不饱和脂肪酸,化学结构为5,8-二烯十四酸;27.3mg/L剂量下开始显示对秀丽隐杆线虫有活性,其24h后的LC50值为162.8mg/L。结论此不饱和脂肪酸对线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并且在内生放线菌I07A-01824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携带miR29c的重组腺病毒Ad5F11p-miR29c,评价miR29c对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巢式PCR扩增得到hsa-miR29c,将hsa-miR29c基因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得到pShuttle-CMV-miR29c。鉴定正确后,PmeI线性化并转化含Ad5F11p骨架质粒的BJ5183感受态细胞,重组获得腺病毒载体。PacI线性化的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制备重组腺病毒Ad5F11p-miR29c。以对照病毒Ad5F11p-EGFP感染人骨髓瘤细胞系SKO-007、U266和XG7,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最佳感染复数。Ad5F11p-miR29c以最佳感染复数感染骨髓瘤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iR29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PCR扩增获得miR29c基因,成功将其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经测序鉴定正确。采用Ad-easy系统,成功构建并制备了CMV启动的重组腺病毒Ad5F11p-miR29c。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d5F11p-EGFP对SKO-007和U266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50MOI;而XG7为100MOI。Ad5F11p-miR29c以最佳感染复数感染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升高。SKO-007细胞的凋亡率达到26.5%,XG7细胞的凋亡率达到46.9%。结论成功制备重组腺病毒Ad5F11p-miR29c,并证实miR29c能够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以肽脱甲酰基酶(PDF)为靶点的抗结核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筛选得到活性微生物发酵液粗提物样品。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肽脱甲酰基酶的基因片段def,构建表达载体pET-28a-def,表达并纯化结核分枝杆菌PDF酶;基于PDF水解三肽底物for-Met-Ala-Ser释放出游离NH2,而游离NH2可与荧光胺反应产生荧光的原理,利用测定所产生荧光值的方法,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使用该模型对12400个微生物发酵液粗提物样品进行筛选,同时以耻垢分枝杆菌为检定菌,平板纸片法检测样品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所得阳性样品的细胞毒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def;所建立的模型稳定可行,可用于以肽脱甲酰基酶为靶点的抗结核药物的高通量筛选;用该模型对12400个微生物发酵液粗提物样品进行筛选,最终得到8个对肽脱甲酰基酶抑制活性和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均较好的阳性样品,阳性率0.06%;其中5个样品的细胞毒性较小。结论建立了灵敏度好、稳定性高的结核分枝杆菌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所得到的阳性样品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人乳腺癌MDA-MB-231SArfp细胞系,建立乳腺癌骨移植瘤动物模型,并应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肿瘤的生长情况。方法注射MDA-MB-231SArfp细胞于BALB/c雌性裸小鼠胫骨髓腔,应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连续观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同时测量肿瘤体积的变化;4周和7周时拍摄X线片并做组织学检查,评估肿瘤对骨组织的影响。结果利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监测发现,至第3~4周期间,肿瘤进入对数生长期;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强度呈线性正相关。X线片和组织切片显示MDA-MB-231SArfp细胞形成溶骨性的骨破坏。结论成功建立了可非侵入性监测的乳腺癌骨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结合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能够直观、连续、准确地检测肿瘤细胞在骨环境内的生长情况,为后续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黄藤素的LC-MS/MS定量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考察黄藤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色谱柱为ZorbaxEclipseXDB-C1(82.1mm×50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70:30),采用多级反应模式(MRM)检测;通过大鼠眼底静脉取血,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取上清液进行LC-MS/MS分析,测定黄藤素血药浓度,通过DAS2.0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黄藤素在0.442~44.2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等均符合要求;大鼠体内黄藤素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特征,灌胃给予40mg/kg黄藤素后,大鼠血浆中的黄藤素浓度在2.8h达峰值,t1/2为6h,最大血药浓度为19.8ng/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体内黄藤素测定方法灵敏度高、专一性好,可用于黄藤素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为黄藤素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安全性。方法将L5全椎板切除的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术区生理盐水冲洗后关闭切口;B组、C组、D组均为实验组:均在术区硬脊膜暴露区覆盖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而覆盖剂量各不相同,分别为0.5、0.75和1.0ml。分别于麻醉后,椎板切除术后,闭合手术切口之后,术后8周这4个时间点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记录潜伏期值。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8周对各组动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麻醉后和椎板切除术后各组潜伏期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关闭切口后测定各组的潜伏期值显示:A组和B组潜伏期值均无延迟(P0.05),C组和D组潜伏期值出现明显延迟(P0.05)。在术后8周复测各组潜伏期值,均处于正常范围(P0.05)。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术前所有动物评分均正常。在术后1d,A组和B组动物的评分仍然正常,C组和D组的动物评分下降。在术后8周,各组动物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再次正常。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是测定脊髓损伤的敏感指标;椎板切除术后局部覆盖预防粘连剂有剂量的要求,0.5ml的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不会对该动物模型的脊髓的电生理功能及后肢运动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个体外培养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的培养体系。方法 脐带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按本室已建立的培养体系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对培养7d后的细胞进行CD34、CD133、vWF、CD146及CD144鉴定。结果 接种后前5d为生长的潜伏期,细胞开始贴壁,无明显扩增。第6天平均每个视野下细胞数目为287+45;第9天细胞数为282+46;第12天开始,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数为805+67(P<0.05);第19天细胞继续增殖,细胞数为1115+182(P<0.05);第23天时,细胞进入凋亡期,数量明显减少,为265+61(P<0.05)。vWF,CD146,CD144表达阳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梭形样细胞群体中,CD34阳性率为88.98%+5.15% (P<0.05),CD133阳性率为1.20%+1.44% (P<0.05)。结论 利用本实验室的培养体系成功培养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脐静脉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埋了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MV培养细胞,3d后,洗掉非贴壁细胞,换培养液继续培养至7d,收集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功能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系标志。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能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祖细胞标志CD133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KDR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27.05±2.94)%、(16.37±2.69)%和(56.67±7.29)%;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活性。结论人脐静脉血中可以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在小鼠肾癌(RCC)中的分布特征,探讨EPCs在肾癌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BALB/c裸鼠7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5只)、B组(35只),另取6只作为对照组(C组)。A组小鼠右肾下极移植人肾癌细胞,B组为假手术,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实验后21、28、35、42、49d,A、B、C组各时间点分别处死7只、7只和1只小鼠,收集标本评估C组右侧正常肾组织(NT)、B组右肾损伤肾组织(ST)、A组的癌组织(1Tr)和癌旁组织(AT)中EPCs水平及分布,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趋化因子受体(CXCR4)等mRNA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T中EPCs水平在28d后逐渐升高,明显高于TT、NT及ST中的表达(P〈0.05);TT中EPCs水平则先升高以后逐渐降低,且明显高于NT中表达(P〈0.05)。免疫荧光检测EPCs主要聚集于A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中MVD明显高于TT和NT,而TT中MVD则低于NT(P〈0.05);AT中VEGF、FLK、SDF-1和CXCR4 mRNA水平对比,TT和NT明显升高(P〈0.05)。结论 EPCs可通过分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参与血管形成来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化,并以此促进肾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ECFCs)与内皮细胞集落形成单元(Endothelial cell colony-forming units,CFU-ECs)进行鉴别和界定.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免疫荧光、Dil-Ac-LDL摄取、集落形成和成血管实验等多种方法对两类细胞进行鉴别及界定.结果:ECFCs和CFU-ECs表达相同内皮细胞表面抗原,如VEGFR-2、CD31、CD144、CD105和CD146.而CD45和CD14在两者的表达存在差异,CFU-ECs表面强表达,ECFCs表面几乎检测不到.另外两者在集落形态、细胞增殖能力、Dil-Ac-LDL摄取和体外成血管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CFU-ECs可能是造血干细胞源性的细胞集落,并非真正的EPCs.而ECFCs为真正意义上的EPCs,在组织工程和临床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背景:内皮祖细胞因其分离与培养的方法各不相同,在实验中难以重复。 目的:探讨大量获取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方法。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4周龄SD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EGM-2 MV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免疫荧光化学鉴定其表面抗原CD133与VEGFR2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形成管腔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形态学观察: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在生长的早期(8 d左右)、晚期(15 d左右)其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早期以纺锤形、三角形、圆形细胞多见,晚期以圆形、短梭形细胞多见。②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显示8,21 d的细胞均为阳性。③免疫荧光化学染色:8 d的细胞表达CD133、VEGFR2。④管腔形成实验:在Matrigel基质上15 h左右能够生成血管样结构。结果表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后以EGM-2 MV进行诱导培养,经过鉴定证明获得的细胞符合内皮祖细胞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可靠、大量地获取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新生血管和新生内皮化作用,在许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其生物学特征及鉴定方法仍存争议。 目的:探索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 方法:外周采血后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全培养基重悬后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体外培养扩增获取人内皮祖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生长增殖潜能及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并通过细胞一氧化氮分泌功能测定及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其功能学特征。 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后,六七天形成纺锤样细胞簇,两三周黏附细胞发育形成鹅卵石样外观细胞,逐渐融合呈外生性生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相比人内皮祖细胞具有高的增殖潜能。人内皮祖细胞表达CD31、CD34、CD144、KDR,表现为典型内皮细胞系表型,此外细胞可摄取ac-LDL并结合UEA-Ⅰ。在功能上内皮祖细胞可分泌一氧化氮并可在Matrigel中形成管腔样结构。提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黏附诱导培养可获取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生物表型特征结合细胞功能学的综合性鉴定方法用于内皮祖细胞的鉴定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差异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探讨其在胎儿出生体重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组(AGA组)、30例高出生体重儿组(LGA组)及30例低出生体重儿组(SGA组)胎盘组织中VEGF、sFlt-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LGA组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高于AGA组,sFlt-1的表达水平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P<0.01)。SGA组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低于AGA组,sFlt-1的表达水平高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P=0.04)。②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27,P<0.01),胎盘组织中sFlt-1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569,P<0.01)。结论孕妇胎盘组织中VEGF及sFlt-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胎儿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和定向分化、扩增培养方法,为EPC移植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型猪200 mL新鲜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各种添加剂的内皮细胞系列专用培养液,分别在包被与不包被的培养皿中进行贴壁培养,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诱导分化后的生物学鉴定,包括细胞表型鉴定、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超微结构鉴定、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结果: 包被了贴壁因子的培养皿细胞贴壁及增殖均多于未包被组。前者第3-4 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0 d后出现多个细胞簇,14 d左右可观察到条索状、网状血管样结构,原代细胞培养21 d左右接近融合并且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第7-14 d有大于98%的细胞Flk-1、vWF、CD31表达阳性,CD34+细胞为(26.01±2.82)%,有大于95%的细胞DiI-acLDL摄取试验阳性,透射电镜可见特征性的Weible-Palade小体存在,在血管生成实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促进EPC形成小管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以用于体外分离外周血中EPC进行实验研究,EPC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对于体外培养EPC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两种内皮祖细胞(EPC和EO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由兔耳中央动脉采集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EGM-2培养基中培养。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试验,检测flk-1表达的免疫荧光法和检测CD34、Ⅷ因子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及体外血管形成试验对EPC/EOC进行鉴定。结果从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中可成功地培养出EPC和EOC。培养第7天的EPC和第16天的EOC均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均可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在matrigel凝胶上可形成血管腔样的结构。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外周血中分离的MNC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EPC和EOC,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背景:旨在从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提取内皮祖细胞,培养晚期内皮祖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或通过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使内皮祖细胞高表达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达到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目的。 目的: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观察并记录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选取内皮祖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133、CD34、KDR对原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KDR、CD34表达,并通过吞噬功能实验进一步鉴定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能够分离获得早晚期内皮祖细胞;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34、CD133、KDR表达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测CD34、KDR表达阳性;贴壁细胞能够吞噬ac-LDL,结合UEA-1。实验成功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获得了增殖活性强的晚期内皮祖细胞,找到了更好的成血管干细胞的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18.
背景:国内外有关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人脐血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鉴别方面文章不多。 目的:从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和鉴定。 方法:选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1× 106/cm2的浓度种植于预先铺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中,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存在内皮祖细胞,浓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诱导培养下可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CD105、KDR和CD31,能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1,它们可作为体外分选内皮祖细胞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单一活性成分B2(PC-B2)对高糖环境下人内皮祖细胞(EP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诱导培养人EPCs,并进行鉴定。将EPCs分为control组(PBS处理)、高渗对照组(25 mmol/L甘露醇处理)、高浓度30 mmol/L葡萄糖作用组以及不同浓度(2、10和50 mg/L)PC-B2与30 mmol/L葡萄糖共处理组。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中EPCs活力的变化;同时检测各组EPCs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ELISA方法检测各组EPCs上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EPCs活性氧簇(ROS)生成和凋亡率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高糖作用组中人EPCs的活力显著下降(P0.05);LDH漏出量以及MDA、ET-1、ICAM-1和VCAM-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SOD和GSH活性以及NO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ROS含量和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EPCs中VEGF和VEGFR-2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高糖作用组相比,不同浓度PC-B2作用组EPCs活力均明显回升(P0.05);LDH漏出量以及MDA、ET-1、ICAM-1和VCAM-1含量均逐渐下降(P0.05);SOD和GSH活性以及NO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细胞中ROS生成和凋亡率逐渐下降(P0.05);而EPCs中VEGF和VEGFR-2表达量也随之逐渐上升,并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PC-B2能够提升高糖作用下人EPCs活力,减少高糖引起的氧化损伤,恢复EPCs正常功能,降低高糖诱导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从而对人EPCs发挥保护作用,并可通过诱导VEGFR-2和VEG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DMSCs)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 利用组织块种植法体外分离培养PD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应用含50 μg/L VEGF和10 μg/L bFGF的诱导分化液定向诱导PD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过程中不同时点内皮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变化。透射电镜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内皮特异性结构和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PDMSCs表面抗原 CD105和CD166阳性,CD31、CD34和CD45阴性。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形态呈鹅卵石样,早期内皮标志Flk-1/KDR在4 d表达最强;成熟的内皮标志CD31、vWF、CD144/VE-cadherin在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现时间依赖性表达(0 d、4 d、8 d和12 d)。透射电镜下可见内皮特异性结构:Weibel-Palade小体。细胞接种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可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 胎盘中可分离出大量PDMSCs,并且PDMSCs在体外可分化为具有功能特性的内皮细胞,因此胎盘组织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