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螺旋CT与超声相结合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Klatskin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及超声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采用螺旋CT与超声相结合的检查方法,有21例检出并显示侵及范围,正确率达到90%以上,只有2例误诊为单纯性胆道炎症.结论 螺旋CT与超声联合应用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诊断准确性,为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20例无痛性黄疸患者行上腹部常规扫描,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肝门部血管受侵及实质性脏器与周围转移的情况。结果 20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呈现肝门部肿块样改变7例,管壁增厚,远程胆管扩张,浸润狭窄型9例,腔内生长型2例,有2例平扫和增强扫描显未见明确肿块。6例行病变局部薄层延迟扫描,肿瘤具有持续性、渐进性的特点,术前诊断准确。肿瘤合并胆结石的7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0例,实质脏器转移6例。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等。加用增强扫描特别是延迟病灶局部薄层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汪寒松  熊猛  宋建基 《江西医药》2009,44(12):1248-12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包膜回缩2例,伴肝内胆管扩张5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5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病灶内部可呈片状、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大多数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在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6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左叶胆管内结石者15例,肝右叶肝内胆管结石者10例,肝左、右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者20例,胆总管结石19例,伴胆囊结石、胆囊炎者9例,肝内胆管伴胆总管结石者23例,肝内胆管积气者6例,伴肝癌4例、伴肝硬化者2例。结论螺旋CT是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症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其中薄层CT及MPR重建技术分析对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其与肝内其他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经CT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重点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4~11cm,1例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的8例,局部肝包膜内陷的5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门区及腹膜后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呈"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仔细观察各种征象,动态增强特征性为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的分隔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朱昆喜  洪汛宁 《江苏医药》2013,39(1):105-10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结果 17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平均CT值37.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52.9 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强化区平均CT值75.8HU;81%可见病灶肝叶萎缩或局部肝包膜内陷,71.4%可见肝内胆管扩张,33.3%可见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结论 肝动脉期轻度强化及门脉期进一步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肝内胆管扩张及病灶肝叶萎缩和(或)局部肝包膜内陷回缩而形成“边缘凹陷”征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极其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22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加深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9例,肝内胆结石13例,肝叶萎缩7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呈斑片状、分隔状向心性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CT诊断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5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萎缩7例,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可以和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技术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选择飞利浦Brilliance 16层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在1次屏气内完成采集。先进行平扫,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主要观察其诊断符合率。结果 16层螺旋CT准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诊断符合率高达87.5%,出现误诊漏诊4例,误诊漏诊率12.5%。结论 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手段相比于常规诊断方法有着显著的优点,诊断符合率高并且为掌握癌症的发展提供了医学影像学的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46例,对其螺旋CT与MRI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42例,符合率为91.3%,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部软组织肿块;MRI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有46例,符合率为100%,皆检查可见有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包块,所有患者经动态增强扫描皆可见包块呈现出逐渐强化。结论 CT与MRI皆能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肝门部胆管癌,而MRI在显示肝门区肿块范围、大小,门静脉受累、胆管壁浸润的程度,淋巴结肿大等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并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县级医疗机构CT扫描检查对严重胸部创伤的价值.方法 使用机型为GE Hispeed dual的双层螺旋CT,对我院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6例用胸部螺旋CT以10 mm层厚及间隔进行扫描,部分病灶采用后重建(拆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影像.结果 16例严重胸部创伤病例,其中肺挫伤10例,肺撕裂伤2例,支气管断裂伤1例,肺不张2例,肺萎陷10例,血气胸8例,单纯气胸3例,血胸5例;发生肋骨骨折16例,双侧锁骨骨折2例,单侧锁骨骨折3例,第3、4胸椎爆裂性骨折合并椎体侧方脱位及2~4多发肋粉碎性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3例.皮下气肿16例,纵隔气肿4例,胸壁血肿1例,肝破裂2例,脾破裂3例,肾破裂1例,颈椎脱位及骨折2例,颅脑损伤4例.结论 CT检查较普通X线检查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目前县级医疗机构均有螺旋CT,CT扫描费用也在大幅下调,所以对严重胸部外伤的患者应及时采用CT扫描,以及时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迅速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进行CT检查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CT特点。结果30例患者中,21例为单发病灶,9例肿块周围可见卫星灶。增强扫描:17例为肿块周边呈不规则强化,9例为肿块周边呈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行右半肝切除术者5例,左半肝切除者12例,其他方式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3、5年的生存率为67.5%、27.6%、18.4%。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胸腰段爆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有椎体爆裂骨折,其中胸椎骨折14例,腰椎骨折25例,胸腰椎骨折6例。而胸腰椎骨折中,胸腰椎均爆裂骨折者2例,一节爆裂骨折另一节为单纯楔形压缩骨折者4例。45例患者中,以L1骨折最多见,有25例。骨折累及前中柱者20个椎节,累及前中后柱者27个椎节。结论 64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MSCT和MRI术前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多排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每例的MSCT、MRI进行独立、盲法阅片,进行术前Bismuth-Corlette分型、T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分别与手术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4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36例,姑息性手术为9例。MS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可切除性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2.78%、44.44%、51.11%、0.95、1.06,MRI则分别为69.44%、55.56%、66.67%、1.56、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MSCT和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可切除性判断的敏感度上升为83.33%。结论联合行MSCT及MRI分析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分型、T分期的准确率,为手术者提供良好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26例,口服阿帕替尼(250~425 mg/d),并发梗阻性黄疸患者给予经皮肝穿刺导道引流(PTCD)术降黄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及评价安全性。结果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为0,部分缓解(PR)率为23.1%(6例),稳定(SD)率为42.3%(11例),疾病进展(PD)率为34.6%(9例);客观反应率(ORR)为23.1%(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65.4%(17例)。中位总生存期(mOS)为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9个月。门脉受累患者(8例)较未受累患者(18例)平均PFS及OS明显缩短(1.6个月vs.4.9个月,5.7个月vs.1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Bismuth-Corlette分型(Ⅱ、Ⅲ、Ⅳ型)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5 cm(12例)较>5 cm(14例)平均PFS明显增加(5.0个月vs.3.0个月,P<0.01),而平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个月vs.8.5个月,P=0.27)。性别、年龄(>60岁,≤60岁)、肿瘤TNM分期(Ⅱ、Ⅲ、Ⅳ期)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蛋白尿18例(69.2%),高血压17例(65.4%),手足综合征12例(46.2%),骨髓抑制11例(42.3%),腹泻7例(26.9%);Ⅲ~Ⅳ级不良反应:高血压4例(15.4%),蛋白尿3例(11.5%),骨髓抑制2例(7.7%)。结论阿帕替尼治疗肝门胆管癌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门脉是否受累、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大小可能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肾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3月接受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肾恶性肿瘤患者32例,对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相关指标(回声不均、无回声或无增强区、假包膜、血管丰富或血流抱球型)显示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增强CT诊断肾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了肾恶性肿瘤内组织的显示率,超声造影及增强CT诊断肾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三腔胃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前后分为两组,分别为普通胃管组和三腔胃肠管组,术后进行相同的EN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腹泻、呕吐、恶心、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胃液的引流量及其术后第8d时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 普通胃管组患者肺部的感染率为7.0%,明显比三腔胃肠管组的1.0%高,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腔胃肠管组患者的呕吐和恶心的发生率为3.0%,明显比普通胃管组的12.0%低,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胃液引流量、切口感染率、腹腔感染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8d对肝功能和肾功能进行复查,与术前相比,其胆红素含量显著下降,且肝功能明显恢复,而肾功能表现均正常,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应用三腔胃肠管行EEN时具有安全可靠、耐受性好等优势,同时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结果胃癌灶在CT上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29/38),软组织肿块(9/38)及异常强化(38/38)。结果螺旋CT能清晰显示胃解剖和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分型及肿瘤扩散范围,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前列腺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1例活检或临床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mm,螺距1.0,注射造影剂2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70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结果:4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前列腺形态均发生改变,边缘局限性突起者占95.1%,癌症对周围组织侵犯者占85.4%,病灶转移者占60.9%,螺旋CT平扫,前列腺局限性密度降低或不均匀者占63.4%,增强扫描静脉期所有患者均呈现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增强扫描中早期强化者占51.2%。结论:前列腺癌的螺旋CT诊断最主要表现为动态扫描中前列腺密度降低或不均匀,伴随有形态变化、周围组织侵犯及增强扫描的部分早期强化,该诊断方法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