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化疗治疗,探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本组72例患者,化疗后均进行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72例患者无中性粒细胞缺乏共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共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I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可以对肿瘤的复发直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2.
头孢曲松钠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26岁,因腰痛、背痛、酸软无力、肉眼血尿于2007年2月27日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就诊时,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疼,无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尿常规检查:白细胞6050个/μl,红细胞7500个/μl,尿蛋白(+++),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呋喃唑酮和碳酸氢钠口服1d,患者感觉症状没有减轻。  相似文献   

3.
王萍  牟莹心 《医药导报》2002,21(4):217-218
目的:观察非格司亭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68例,分为治疗组40例,分别以EACOP方案及VDP L方案化疗后,应用非格司亭150 μg,iv,5 d或sc,4~14 d.观察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浓度及骨髓AKP积分.对照组28例,单用化疗,未用非格司亭.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时间治疗组缩短(P<0.05),感染机会减少(P<0.05),但化疗期病死率未见降低.部分病例发现骨髓AKP积分增高、血清 G CSF浓度增高.结论:非格司亭促进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疗效明显,并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21,(2):121-123
目的: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用药实施专项处方点评,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2019年3月诊断含恶性肿瘤、在院治疗期间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并使用抗菌药物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专项点评。结果:实际共抽取病例396例,其中226例出现发热,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总体存在用药品种不合理72例(31.86%),用法用量不合理28例(12.39%),用药途径不合理8例(3.54%)。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中存在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情况,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150例住院及门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男性35例(23.3%),女性115例(76.7%),男女之比为1∶3.3.依据中性粒细胞抗体产生方式不同分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6.0%);药物性免疫粒细胞减少症28例(18.7%);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例(14.6%);继发性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91例(60.7%):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免役性溶血伴粒细胞减少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粒细胞减少6例、免疫性肝炎3例、免疫性甲状腺炎16例、干燥综合征4例.结论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女性居多,常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较为复杂,需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抗体以IgG为主,有的表现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升高.  相似文献   

6.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8岁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腹泻使用万古霉素0.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 d后,患者的WBC和N分别由14.3×109/L和0.90下降至1.1×109/L和0.45.停用万古霉素,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 μg.第2天患者因低血压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在面对特殊人群或伴有不同类型的基础疾病的感染患者时,如何参与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例腹腔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治疗,结合指南,提出治疗意见,同时开展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的治疗建议被医师采纳并取得疗效,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相关药害事件,最终治疗好转出院。结论专科化培训出来的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其他专业的临床及药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临床治疗团队。临床药师能够从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用药选择、药学监护方面,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用药方案,并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利福霉素注射液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例68岁女性患者,因患肺结核给予利福霉素0.5g,1次/d静脉滴注;异烟肼0.3g,1次/d口服;乙胺丁醇0.5g,3次/d口服。治疗前血常规正常:WBC4.91×10^9/L,N0.729。治疗12d后,WBC和N分别降至2.48×10^9/L和0.557。考虑白细胞减少可能与利福霉素有关,停用利福霉素。7d后,WBC和N恢复正常(分别为4.41×10^9/L和0.622)。再次静脉滴注利福霉素0.5g,1次/d,7d后,WBC和N分别下降至2.93×10^9/L和0.487。再次停用利福霉素,改为左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2次/d,继续口服异烟肼和乙胺丁醇,10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曹佳颖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9,23(11):2236-2238
目的了解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N)相关新突变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阐述诊疗过程及病儿转归。方法收集 1例 CN病儿疾病的发展、治疗、转归及血液系统异常相关单基因遗传病总筛查结果加并以分析总结。结果病儿 3月龄时因反复不明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行基因遗传病筛查,确诊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后病儿因反复感染住院接受抗感染及升白等治疗,治疗过程中病儿临床症状可部分缓解,但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前无明显上升。现病儿密切随访中,病情暂且稳定,建议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血液系统异常相关单基因遗传病总筛查提示病儿系 ELANE基因突变,核酸突变 c.197T>G(外显子 2),氨基酸突变 DM66R,查阅文献显示该突变位点目前暂无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某三甲医院住院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肿瘤发热患者153例,于发热24h内及之后72h分别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比较不同原因发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结果脓毒血症组血浆降钙素原基线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无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结果的感染组及肿瘤相关发热定组。与基线水平相比,脓毒血症组、局部感染组、无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结果的感染组72h后PCT明显下降,但肿瘤相关发热组72h 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可作为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0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长效和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预防化疗药物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和经济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莆田市第一医院病案系统中筛选使用长效G-CSF或短效G-CSF的病例,抽取时间范围为2019年5月~2021年5月。入组标准为化疗方案为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高危化疗方案,或者是FN中危化疗方案且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差异,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两组药物用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经济性。结果 长效G-CSF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低于短效G-CSF(P<0.05),成本效果分析法显示,每减少1%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需要多付出222.15元。长效G-CSF组和短效G-CSF预防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小成本分析法表明,短效G-CSF组更具经济性。长效G-CSF组在预防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方面优于短效G-CSF组(P<0.05);成本效果分析法表明,每减少1%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要多付出525.41元。结论 预防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短效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_CSF)治疗成人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方法 :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人用rhG_CSF治疗 ,一组使用国产rhG_CSF(男性 39例次 ,女性 30例次 ,年龄 41a±s 17a) ,另一组使用进口rhG_CSF(男性 33例次 ,女性 2 4例次 ,年龄 42a± 17a) ,剂量均为 15 0~ 30 0 μg/d ,qd ,10~ 14d为一个疗程。结果 :国产rhG_CSF与进口同类产品总有效率分别为 97%和98%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为 7d± 3d和 8d± 3d ;感染发热的发生率 (T >38℃ ) 2组分别为 2 2 %和 2 5 % ;抗生素平均使用日数为 7.8d± 2 .5d和 8.5d± 2 .6d。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国产和进口rhG_CSF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 ,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 ,国产品疗效和安全性与进口品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CBMdisc、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有关PEG-rhG-CSF与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4.1软件。结果:经筛选得到11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PEG-rhG-CSF与rhG-CSF在化疗后第1周期FN发生率、多个化疗周期总FN发生率、化疗后第1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率、骨痛或骨骼肌肉痛的发生率、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rh G-CSF可以更有效降低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P <0.05)。结论:PEG-rhGCSF较rh G-CSF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推荐PE...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间断情绪低、失眠与兴奋、话多、情绪高交替发作38年,复犯3周”,于2018年12月20日入院,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查体:体温36.3℃,脉搏96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56/99mmHg(1mmHg=0.133kPa)。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接触主动,思维奔逸,思维联想快,话多,语速快,自觉脑子反应快,未引出明确的幻觉、妄想症状,自觉能力强,自我评价高,认为丈夫配不上自己,情感高涨,表情愉快,自觉最近心情很好,有点飘飘然,诉自己在家特别愿意干家务,精力充沛,活动增多,主动和病友聊天,部分自知力,能认识到现在有点话多,不太正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5岁,因同房后腹痛2+d于2019年8月5日人院.末次月经2019年7月13日,量同既往,人院前2+d因同房后出现下腹剧烈疼痛,持续约2 h后自行缓解,但持续至今未完全缓解.查体:T 36.5℃,P94次/min,R 18次/min.全腹软,下腹正中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氟尿嘧啶联合顺铂3周疗法进行化疗,3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24~48 h开始,给予5 μg·kg-1·d-1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每天1次,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降至最低值后连续两次≥5.0×109·L-1或1次≥10.0×109·L-1,或连续用药14 d。试验组患者给药开始时间同对照组,给予3 mg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1个化疗周期用药1次。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化疗周期的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给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6、9、12、15、18天时的外周血AN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3、21天时的ANC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率显著减少(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给药前,两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中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情绪状况4个方面内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FACT-G量表各项内容评分均较给药前升高,试验组给药后FACT-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PEG-rhG-CSF用于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能显著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降低因FN再住院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凤茹  陈建彬  王艳  陈静 《河北医药》2004,26(7):576-577
众所周知,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数为4~10×10 9 L ,低于4×10 9 L为白细胞减少,>10×10 9 L为白细胞增高。正常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1.5×10 9 L ,>0 .5×10 9 L而<1.5×10 9 L为中性粒细胞(N)减少症。( 1~1.5 )×10 9 L为轻度减少,( 0 .5~1.0 )×10 9 L为中度减少,≤0 .5×10 9 L为重度减少,即粒细胞缺乏症,≤0 .2×10 9 L为极度减少,重症N缺乏。临床上N减少(缺乏)症时有所见。粒细胞生成障碍,分布异常和破坏增多都可使N减少或缺乏。本文讨论几种常见的N减少(缺乏)症。1 感染后N减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细菌、病毒、原虫、立克次…  相似文献   

20.
蒋倩  蒋刚 《药品评价》2013,(16):17-19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会诊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肿瘤患者,并对其抗感染治疗实践做回顾性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如何在指南的引导下参与抗感染治疗实践,并分享经验。临床药师对指南的深刻理解并注重结合临床实际,对提高临床药师诊治水平、优化抗菌治疗方案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