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局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术,其中28例为血管与神经交叉压迫,4例为蛛网膜粘连,1例为胆脂瘤压迫,2例为血管压迫并蛛网膜粘连,1例未探及血管压迫,行神经根部前内侧切断。结果随访3个月~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出血少、路径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部位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37例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为56.2岁,均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压部位不同手术预后不同,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REZ)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见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预示微血管减压术后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77例采用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7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过程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42例患者为单纯性动脉压迫,7例为单纯性静脉压迫,23例为动静脉压迫,5例患者术中责任血管术中较难识别。77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有效率为100.0%,随访9~24个月,复发率为6.5%,予以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后复发患者疼痛消失。结论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理想,安全性好,且术中对多发性责任血管进行有效确认能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估。方法:对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手术,通过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38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33例,4例仍有轻微疼痛,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目前一种针对患者发病机制治疗的有效、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结果 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8例(96.7%),明显缓解、对症处理能够控制满意者2例.出现术侧耳鸣2例,面瘫2例,脑脊液漏1例.随访3~4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受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认识责任血管,术中注重手术技巧,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术中可见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有血管压迫者17例(94.4%),其中动脉压迫14例,静脉压迫3例,另有蛛网膜粘连索带状压迫1例。术后早期疼痛完全缓解16例(88.9%),部分缓解2例,总有效率达100%,无手术死亡。随访2~5年,维持完全缓解15例(83.3%),部分缓解2例,复发1例(5.6%),持久并发症1例(5.6%)。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直接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临床疗效理想,术中创伤和神经功能影响较小,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80例,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2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加蛛网膜粘连松解1例,术中均严密缝合硬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80例,蛛网膜粘连1例,术后1天疼痛完全消失70例,术后1周疼痛完全消失8例,另外3例延迟缓解,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结论 显微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根据情况可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疗效好,安全可靠,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35例患者中,34例治愈.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3~12个月,1例复发.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原发性三义神经痛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三叉神经功能可得到有效保护,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2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四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75-247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患,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在小脑桥脑角处的三叉神经后根,受到异位血管的压迫而引起,而解除异常压迫后,疼痛得到缓解或消除。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敷药、封闭术、射频损毁术,现代我们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显微血管减压(MVD)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我院于2006年采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手术近期有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及1例面肌痉挛患者半年后症状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特点及作用。方法7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即一端暴露出横窦与乙状窦交界处,另一端到达枕骨大孔缘上(颈静脉孔球边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外缘或到乳突气房暴露,以此形成"D"字形骨窗。"D"形骨窗两端的位置最为重要,是术中有效探查桥小脑角区与后组颅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准点。以"D"两端为基准,弧形切开硬脑膜,并术后原位缝合。结果76例行MVD术中根据"D"形骨窗两端的硬脑膜切口端分别探查三叉神经、面神经"敏感区"及血管的关系,同时探查后组颅神经,锐性分离粘连在神经上的蛛网膜,72例发现并移开压迫神经的血管,在神经与血管之间置入减压材料,4例探查后组颅神经过程中发现压迫舌咽神经"敏感区"的血管,实施减压,术后镇痛。关颅后,根据"D"形骨窗外形进行颅骨修补。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式中,"D"字形骨窗,与圆形骨窗或三角形骨窗相比,更讲求对骨窗下缘的要求,更能有效的释放脑脊液。"D"字形骨窗更适合探查后组颅神经,避免因遗漏压迫舌咽神经的血管,而术后仍然疼痛者。"D"字形骨窗能更好显露术野,是成功实施MVD术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张增潮  王道奎 《淮海医药》2010,28(2):111-11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巨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43例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与大小、手术入路与技巧、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肿瘤全切32例,次全切除1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同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30例肿瘤将三叉神经包绕在瘤内。术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面部感觉减退8例,加重3例,外展神经麻痹3例;2例脑脊液漏(2005年之前),5例疑是无菌性脑膜炎。结论桥小脑角区巨型胆脂瘤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复杂且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多不很典型,应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采用不同术式,术中根据肿瘤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全切,对于三叉神经压迫明显,或是被肿瘤紧密包裹、黏连者,可同时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术后注意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61例。其中,三叉神经痛40例,舌咽神经痛3例,面肌痉挛18例。随访5-22个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5%,舌咽神经痛手术有效率100%,面肌痉挛患者为94.5%。术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9例(15.5%);发生较重并发症1例(1.7%),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因血管压迫导致的相关脑神经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效果分为两组。其中一次治愈者130例纳入A组,需进行二次治疗者38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以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次成功率为77.38%。与A组对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手术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性别比、体重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年龄、病程、手术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预后,患者性别、体重等因素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10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为对照组,54例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71±0.50)h、住院天数(7.1±2.1)d,对照组(3.68±0.42)h、(10.2±2.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有效率(94.4%)与对照组(8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并发症率观察组(9.3%)与对照组(24.0%)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改良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风险,综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结合多平面重建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94例,均行三叉神微血管加压术(MVD)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予以3D-TOF-MRA检查结合多平面重建,将其检查结果与MVD术中对神经血管压迫(NVC)的检查结果对比,并分析3D-TOF-MRA术前显示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性质与MVD术中判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D-TOF-MRA术前结合多平面重建对神经血管压迫的检查结果与MVD术中判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术前显示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性质与MVD术中判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93).结论 3D-TOF-MRA结合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性质和神经血管压迫征象,能为临床制定MVD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9个月,总有效率为97.2%,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