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肩痛的致因为:①肩胛骨下降、后缩;②肱骨内收、内旋;③上肢屈肌痉挛。拟定出预防和治疗肩痛的针灸处方为:软瘫期取肩井、肩中俞、巨骨、天宗、肩、极泉;痉挛期取巨骨、肩、天宗、肩、消泺、上廉、温溜,同时配合背部膀胱经和肩周的拔罐疗法。从而说明肩痛不仅是肩关节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患侧的肩胛带肌群和上肢伸肌的肌肉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选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取穴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髓海组穴和三肩组穴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28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29/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降低(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均增大(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及前屈活动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风偏瘫初期的功能锻炼若未重视患侧肩关节的保护及锻炼,就可出现该侧肩关节较剧烈的疼痛、甚至脱位,阻碍进一步的功能锻炼。此种情况在临床常常碰到,但单纯的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6.
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对照组和电针康复组2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单纯电针治疗,电针康复组进行电针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侧肢体疼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天后电针康复组NRS评分和FMA评分均优于电针组。结论:电针和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有改善作用,电针康复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治疗外伤性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90例外伤性肩痛患者均采用肩痛穴(BP-LE6)针刺治疗并与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9%,传统针灸总有效率94.1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整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滞针法电针加TDP照射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加TDP照射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以阿是穴为主穴,循经远端取穴为配穴,采用滞针法电针加TDP照射。结果:总有效率为92.0%。提示:本方法对穴位能持续刺激,直至炎症消失为止,同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有镇痛、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偏瘫性肩痛为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瘫痪侧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以及随后出同的关节粘连性变化等一系列综合性症征。简称“瘫痛肩”。本症大多在脑血管病后2周左右开始开病。如不及时治疗,影响患侧肢体的活动,时间长可造成肌萎缩,形成肩关节半脱位。近几年国外报道较多,但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刺络拔罐法对115例偏瘫性肩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针刺输穴为主治疗偏瘫患者肩痛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输穴为主治疗偏瘫患者肩痛56例党读华夏冰(山东省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52600)图书分类号R246.1关键词偏瘫/针灸疗法穴,输偏瘫患者常常并发患侧肩痛,病人往往因其肩痛而不愿被动活动患肢,致使患肢的功能恢复受到影响。因此及早治疗偏瘫患者患侧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2组均10 d 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 VA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偏瘫肩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偏瘫肩痛针灸疗效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针灸治疗的30例进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40-59岁组与60-80岁组相比、肌张力降低组与肌张力增高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力〉Ⅱ级组与肌力≤Ⅱ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病程〈1月组与1-3月组相比、病程l-3月组与3-6月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中,年轻、病程短、肌力较高、肌张力低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早期介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补元固肩针灸法与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56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康复组(26例).针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刺肩贞、臑俞、曲池等穴;康复组采用按摩局部组织、抗痉挛活动等常规康复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等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分别进行评分,进行止痛效果和功能效果评价.结果:针灸组止痛总有效率为100.0%(30/30),康复组为96.2%(25/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1).结论:两种方法对偏瘫肩痛的治疗均有止痛效果,补元固肩针灸法对患侧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要优于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青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2):31-3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针剌、常规治疗加针剌配合埋线进行治疗。结果三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肌力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治疗后三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治疗加针刺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剌配合埋线组与常规治疗加针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20.
小针刀加封闭治疗偏瘫肩痛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 998年 3月以来用小针刀加封闭治疗偏瘫肩痛 62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男 38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72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9年 ,其中脑溢血 1 7例 ,脑梗塞 45例 ;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经头颅CT检查证实。左肩痛 2 8例 ,左肩痛 34例 ,上肢肌力0~Ⅰ级 3例 ,Ⅱ~Ⅲ级 32例 ,Ⅳ级 2 7例。2 治疗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于肩关节周围压痛明显之滑囊、腱鞘、肌肉紧张及肌筋膜粘连等处取2~ 3点 ,用龙胆紫做好标记常规消毒 ,小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徐徐深入直达病变处进行纵行疏通剥离 ,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