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云 《江西中医药》1998,29(1):49-51
试析动物类药性能特点邓云指导:孙龙川(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94级南昌330006)关键词动物药药性特点效用特点在我国,动物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其中动物药67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动物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指出动物类药具有通络止痛、搜风熄风、活血祛瘀、养血补血、补肾益精、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强调动物类药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虫类药可应用于肝阳上亢、痰瘀阻络、气血亏虚、阴虚动风这几种类型的中风后遗症,动物类药在不同证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选择及配伍应用,肯定了应用动物类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疗效,动物类中药可以长期服用,不必多虑.  相似文献   

3.
动物药来源于动物,可以是动物本体,也可以是其生理病理产物等。尊师孙桂芝教授从医40余年,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和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动物药的认识、临证遣药组方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之处,对动物药不仅涉及其传统用法,也有其现代研究认识以及新的临床用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治疑难痿痹病,必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结合,并集中使用对症对病特效中药,才能达到最高疗效。寻找特效中药可以在有毒中药、虫类药、动物药内寻找。留心观察许多中医痿痹病专家,没有不是擅长使  相似文献   

5.
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论方剂中,动物类药应用广泛。在动物类药运用方面,张锡纯善于生用药物,提出鸡内金与水蛭须生用;善于用单味药,如单用水蛭治妇女月闭癥瘕之证、单用蝎子发汗治中风、单用蝉蜕治疮中生蛆等;善于药物配伍,立意新奇,见解独到;善用人身余物,如血余及指甲,不仅单独应用于相应方药中,还常合并使用;服用方法灵活,常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诸如药物和面烙极薄小饼作点心服,单味药物泡水代茶饮等。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窥其用药特点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动物类药在鼻咽癌防治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我所应用动物类药在鼻咽癌防治中的作用.结果:在各型鼻咽癌的治疗中加用动物类药效果显著.结论:动物类药生理活性显著,作用广泛,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动物类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5种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的作用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土鳖虫对血液流变性各参数的改善作用最强,可降低各切速下全血粘度,降低体外血栓的长度、湿重、干重,缩短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固时间,减少血小板聚集数,改善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粘附性,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快红细胞电泳速度,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并可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其作用的有效项次占59.1%。水蛭作用强度次之,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作用,还可改善红细胞电泳率,降低低切速下全血粘度,减少体外血栓重量,降低血栓弹力图弹力度和最大幅度有效项次占50%。再次为虻虫,可降低红细胞压积改善红细胞聚集性,亦可降低血栓弹力图最大幅度、弹力度、最大凝固时间,还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粘附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红细胞电泳率,其有效项次占45.45%。五灵脂可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改善其变形能力,降低高切速下全血粘度。其有效项次占22.7%。穿山甲之作用最弱,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和高切速下血栓粘度,其有效项次占18.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代动物药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并结合金实教授的临证经验,归纳总结了治疗痹证动物药的历史渊源、分类、临床应用要点。探讨治疗痹症的临床常用动物药应用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0.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1.
从《金匮要略》探讨痹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黎 《河南中医》2008,28(12):5-6
通过《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论述,归纳中医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并探讨其对痹证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成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2-13,49
笔者试从伏邪致痹的发病机制及宣发膜原法治疗顽痹两个角度对痹证的诊疗予以分析,对痹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治痹琐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痹证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病邪既可从外而入,亦可从内而生。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但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必须坚持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要注意辨别寒热的类别、证候的虚实、病邪的偏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在急性发作阶段,重在祛邪通络止痛。邪在肌表,还可用解肌发汗的方法。病久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肿胀变形者,则应投以化痰祛瘀之品。痹病多寒,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但清热之法亦不可勿视。痹离不开湿,化湿之品亦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痹证的中医治法及常用治痹中药的功效与运用比较。方法:①总结前人对痹证病因与治法的论述;②选择常用治痹中药32味,按祛风止痛、散寒止痛、胜湿止痛、舒经通络、养血活血、益肝柔筋、健脾补肾和补火助阳等不同功效分成12组进行比较。结果:治风痹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佐以养血活血;治寒痹以散寒为主,兼以疏风燥湿,佐以补火助阳;治湿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益气;治顽痹在祛风散寒除湿的基础上参以活血祛瘀,补肝益肾。结论:中医药治疗痹证颇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痹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身痛逐瘀汤加防风、海风藤、鸡血藤治疗。[结果]治疗46例,治愈9例,显效18例,好转14例,无效5例。[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痹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仲瑛从痰辨治恶性肿瘤的组方经验和用药特色。方法全部病案内容均由周仲瑛教授本人亲诊并口述,学生随时记录存档,记录内容逐一输入Visual Fox Pro 6.0周仲瑛教授诊疗资料管理系统。采用频数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常用药物,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病机与药物、症状与药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1374诊次癌症病案中共涉及453味药物,分别为化痰抗癌解毒类:山慈菇、僵蚕、白花蛇舌草等;化痰抗癌祛瘀类:肿节风、石打穿、鬼馒头等;化痰抗癌补虚类:太子参、白术、黄芪等;化痰抗癌清热类:半枝莲、半边莲、蜂房等;化痰抗癌解郁类:香附、郁金、陈皮等;化痰抗癌散结类:猫爪草、天南星、法半夏等。痰瘀常应用山慈菇、猫爪草、鬼馒头、泽漆,痰热常应用山慈菇、漏芦、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痰毒常应用山慈菇、僵蚕、肿节风、泽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气虚常应用太子参、黄芪、仙鹤草,阴虚常应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痰湿常应用法半夏,气郁常应用陈皮、八月札,风痰常应用白附子、天南星。结论周仲瑛治疗恶性肿瘤从痰论治,注重抗癌解毒;扶正补虚,着眼益气养阴;审证求机,倡导复法大方;标急从权,强调缓其所苦。  相似文献   

17.
沈永勤 《中国针灸》2001,21(8):497-497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以电热针治疗风寒湿痹及虚痹的疗效。方法:将电热针与毫针分别应用到30例痹证患者2个疗程中,详细观察其局部症状、VAS、血沉、CRP、抗“O”的改善情况。结果:以电热针治疗痹证及虚痹的有效率96.7%,毫针有效率80.0%。结论:电热针及毫针治疗痹证的方法可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相似文献   

19.
不少中草药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若药量过大 ,或配伍不当 ,或使用范围不对 ,不但达不到治病的目的 ,而且还能造成不良反应 ,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故中医护理人员应掌握中草药急性中毒的解救及护理方法。经常采用的措施包括 :1尽快消除毒物 :中草药中毒大多由口服引起 ,故迅速将毒物排出胃肠道是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用催吐、洗胃、导泻、清洗的方法。 2解毒 :可针对有毒药物的不同成分 ,分别选用不同的食物或药物 ,以减少毒物吸收或解毒。如斑蟊中毒可用青黛汁、黄连、葱、茶等解毒物 ,也可用黄柏煎汤冲鸡蛋清解毒。 3使已吸收的毒物迅速…  相似文献   

20.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