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9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的41例HBV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指标对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和饮酒史(OR=2.980)、未抗病毒治疗(OR=2.111)、合并糖尿病(OR=1.782)、HBV DNA(+)(OR=1.791)、抗-HBe(+)(OR=2.010)、HBs Ag(+)(OR=2.131)、肝癌家族史(OR=1.811)等是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肝硬化患者若伴有HBV DNA(+)、抗-HBe(+)、HBs Ag(+),或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及糖尿病,则存在较高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HCV、抗一HBC、抗一HBe、HBs抗原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0R1.897,P〈0.05);HBs抗原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DR3.346,P〈0.05);HBVDNA阳性为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79,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多种危险因素可引起肝癌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麦强才  罗婷  颜幸杰  孟南南 《海南医学》2014,(10):1423-1426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状况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8例,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HBV DNA。取145例患者的HBV DNA均值即5.877 lg copies/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两组的病例组成、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三组患者的年龄、ALT、Alb、TG、CHO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的年龄、ALT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 Alb、TG、CHO比慢性乙型肝炎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只有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48,OR=7.673)、年龄(P=0.007,OR=1.099)、ALT (P=0.013,OR=8.343)、Alb (P〈0.001,OR=12.431)、TG (P〈0.001,OR=4.212)、CHO (P=0.001,OR=3.332)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TG、CHO水平降低,乙型肝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程度加大,临床上对低水平的TG、CHO患者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李生  陈钦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279-1281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06例乙肝患者中,慢性肝炎104例、肝硬化126例、肝癌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306例患者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47.06%(144/306),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0.26%(62/306);慢性肝炎组大三阳检出率、HBV DNA含量均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慢性肝炎组小三阳检出率均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均<0.01).62例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144例小三阳组患者(P<0.05).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以大三阳表现为主,肝硬化、肝癌患者以小三阳表现为主,慢性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高于肝硬化、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莉何金娟 《安徽医学》2013,34(11):1683-168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合并不同模式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意义,为HCC的普查、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CC患者血清标本2400份,根据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分成A~N14个组,使用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①在不同模式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中HCC检出率:A组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模式为:68.29%(1557/2400);B组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模式为24.48%(671/2400),其他12组中均有HCC检出,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为抗HBc〉HBsAg〉抗-HBe〉HBeAg〉抗-HBs。结论①HCC患者血清中HBV感染率达82.43%,说明HBV是HC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HBV直接或间接与HCC发生有关,大多数HCC患者体内存在着HBV感染,HCC与HBV感染之间的密切关系。(HBsAg(+)和抗-HBc(+)与HCC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而抗-HBc比HBsAg等其他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781例肝硬化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因的特点。方法对781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613例(78.49%),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31例(3.97%),81例(10.37%)同时存在HBV和HCV因素。主要HBV标志组合形式为HBsAg、抗-HBc、抗-HBe(36.31%)及HBsAg、抗-HBc、HBeAg(33.43%)。本组病人中132例(16.90%)合并肝癌,其中125例(94.7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sAg阴转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4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33例HBsAg阴转的非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HBsAg阴转年龄>50岁、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BV DNA(+)是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阴转年龄>50岁、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是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BsAg阴转的慢性乙肝患者仍有可能进展为肝癌,HBsAg阴转年龄>50岁、存在肝硬化基础、肝癌家族史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定期检测AFP、腹部彩超等检查,以排除肝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08)、乙肝肝硬化组(n=92)、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n=98)和乙肝相关肝癌经治组(n=61),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CHB组、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的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分别为47.57(32.74,54.75)ng/ml、80.45(56.69,126.80)ng/ml、143.92(94.97,287.87)ng/ml、149.36(68.75,273.4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血清CHI3L1鉴别诊断CHB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6(0.632~0.780)(P<0.001),与血清AFP相仿;但其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AUC为0.484(0.400~0.567)(P=0.698),显著低于血清AFP。在校正了HBeAg、肝癌个数和大小、有无癌栓和远处转移、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等混杂因素后,HBV-DNA、年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为影响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46),但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P=0.003),而与复发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血清CHI3L1表达水平随着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进展而上调,特别是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其表达水平与年龄、病理学、病毒学、治疗手段以及是否复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更好的防治酒精性肝硬化后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方法 对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33例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酒精性肝硬化及33例未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导致危险因素与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病程、住院时间、饮酒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及日常饮酒量均为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且与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及日常饮酒量为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病例组(32例)和对照组(154例)。病例组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对照组为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4.541,95%CI=1.128~8.293)、肝功能分级(OR=2.312,95%CI=1.214~5.637)、术中出血量(OR=1.928,95%CI=1.011~4.53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分析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ICC)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回顾自2003年6月份以来人我院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资料,分析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个人行为(饮酒、吸炯)患者肝脏相关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胆石症、血吸虫病、肝囊肿以及脂肪性肝炎等与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凼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影响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OR=1.769,95%CI:1.420—2.115)、酒精性肝硬化(OR=6.447,95%C1:1.826—22.769)、肝内胆管结石(OR=1.863,95%CI:1.709—2.051)、胆总管结石(OR:1.53995%CI:1.042—2.635)、HBsAg(OR=3.640,95%CI:2.169—6.193)等是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促进因素。结论针对肝内胆管癌切除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了对肝内胆管癌患者应注意抗肝硬化、肝胆结石以及乙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高勇  张峰  李团团  唐振华  谭林 《安徽医学》2013,34(4):484-487
目的测定慢性肝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含量,探讨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67例慢性肝病、63例肝硬化、33例PLC患者和7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Cys C、肌酐(SCr)、尿素(Urea)、尿mAlb及尿β2-MG含量,并分析差异。比较肝硬化、PLC患者Child-Pugh不同等级间血清Cys C、SCr、Urea、尿mAlb、尿β2-MG水平。同时比较血清Cys C、尿mAlb、尿β2-MG单独及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肝硬化、PLC患者的检出率。结果肝硬化、PLC组患者血清Cys C、尿mAlb及β2-MG水平分别为(1.40±0.47,27.57±21.45,0.29±0.09)mg/L和(1.21±0.21,19.60±7.28,0.22±0.09)mg/L,均高于慢性肝病组(1.01±0.13,11.30±3.46,0.14±0.05)mg/L(P<0.05)和正常对照(0.81±0.11,11.21±2.47,0.14±0.03)mg/L(P<0.05),肝硬化组血清Cys C、尿mAlb水平明显高于PLC组(P<0.05)。肝硬化和PLC组Child-Pugh B级、C级患者血清Cys C、尿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P<0.05)。肝硬化、PLC组患者血清Cys C、尿mAlb、尿β2-MG单独及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7.1%、38.1%、31.7%、68.3%和51.5%、33.3%、30.3%、78.8%,均高于慢性肝病组(11.9%、3.0%、3.0%、16.4%)(P<0.05),且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同组患者单独检测异常检出率(P<0.05)。结论血清Cys C、尿mAlb及尿β2-MG水平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和肝功能的下降而升高,且比SCr、Urea更能灵敏的反映肝硬化、PLC患者继发早期肾功能损伤。同时三项目联合检测对肝硬化、PLC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从病因、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分级和病毒载量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160例肝硬化中并发糖尿病的为32例,糖尿病患者中,中老年男性的患病率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但在体重指数和血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肝功能C级的患病率较A级和B级高(P<0.05);乙肝的发生率高于其它病因(P<0.05),且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无糖尿病患者.结论 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危险性与年龄、饮酒、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等有关,肝功能状况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作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