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病灶纵横比、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肿块内彩色像素百分比(color pixel density,CPD)、最高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腋窝淋巴结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共15项指标,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病灶纵横比>1者75例(69.4%),微钙化57例(52.8%),病灶内血流分级Ⅱ~Ⅲ级57例(52.8%),CPD≥10%者48例(44.4%),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51例(47.2%),淋巴结纵横比<1.5者59例(5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项参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边界、回声分布、最高血流速、阻力指数等9项参数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D、淋巴结纵横比及微钙化为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337、3.754、3.033,95% CI分别为4.537 - 58.826、1.269- 11.108、1.040 - 8.840.结论 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部分参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岩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712-3713
目的:提高彩色超声对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病理学确诊的37例乳腺癌患者回顾其彩色高频超声显像特点,包括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腋窝淋巴结、彩色血流显像、钙化等情况。结果:37例乳腺恶性肿块在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彩色血流显像、腋窝淋巴结、钙化等方面与良性肿瘤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色超声对乳腺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乳腺癌(最大径均42.0cm)超声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65例(65个肿块)乳腺癌患者的(23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以病理表现为基础将超声图像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1)肿块形态不规则;(2)小分叶;(3)边缘毛刺;(4)内部回声不均匀;(5)内部微钙化;(6)后方回声衰减;(7)纵横比30.71;(8)血流分级Ⅱ~Ⅲ级;(9)内部穿支血管;(10)最大血流速度Vmax315cm/s;(11)阻力指数R130.7;(12)速升速降型血流频谱。间接征象包括:(1)肿块周边高回声晕;(2)乳腺间质内纤维结构(浅筋膜、深筋膜及Cooper韧带)的模糊或中断;(3)腋窝淋巴结肿大(长短径比〈2.0、最大皮质厚度33.0mm、皮髓质比≥1.0以及血流类型)。以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小乳腺癌各超声直接和问接征象为白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预报能力。结果小乳腺癌直接征象中内部微钙化、血流分级Ⅱ~Ⅲ级和间接征象中浅筋膜的改变、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3.0mm进入方程,血流分级Ⅱ~Ⅲ级和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0mm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OR=33.246、99.579,P=0.005、0.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0.043和0.923±0.044,P=0.000、0.000。微钙化和浅筋膜的改变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OR=12.036、19.406,P=0.098、0.066)。结论小乳腺癌直接征象中血流分级Ⅱ一Ⅲ级和间接征象中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3.0mm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术前预测小乳腺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超声表现对比分析,总结三阴性乳腺癌声像图特征.方法:分析比较经手术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TNBC 33例(35个病灶)及non-TNBC 82例(86个病灶)的术前超声表现,同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在TNBC组与 non-TNBC组比较中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它声像图特征如病灶的大小、纵横比、毛刺或分叶征、钙化灶、血流分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淋巴结转移率non-TNBC组高于TNBC组(P<0.05).结论:乳腺癌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及淋巴结低转移在TNBC与non-TNBC比较中具有显著差异性,可为筛查TNBC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对148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微小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乳腺肿块的特征。结果148例乳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提示恶性肿瘤133例,诊断符合率为90%(133/148)。结论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结合超声弹性成像(UE)对非哺乳期乳腺炎(NLM)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和360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超声表现。结果NLM组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Ⅱ~Ⅲ级血流、RI0.70及UE评分1~3分与乳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性肿块多累及脂肪层,伴有周围组织水肿,部分呈"倒三角形"低回声,病灶内出现斑点状或小条状钙化斑,血流信号丰富,RI0.70,UE评分1~3分,上述超声表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块资料,记录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Alder血流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分析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10例乳腺癌肿块中ER、PR、HER-2、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72.5%、64.1%、61.0%、80.3%,且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97,P < 0.001),ER、PR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0.218,P < 0.001;r=-0.216,P < 0.001)。ER、PR在肿块最大径≤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Ki-67在肿块最大径 > 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ER阳性时,肿块纵横比 > 1占比较高,PR阳性时,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HER-2、Ki-67阳性时肿块纵横比≤1多见且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的超声特征与ER、PR、HER-2、Ki-67表达存在相关性,超声表现可以反映肿块的生物学行为,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l)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4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二维高频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31例(73.8%),形态不规则、边界清7例(16.7%),形态规则、边界清4例(9.5%);内部回声低、不均匀,实质内可见沙砾样钙化光点28例(66.7%),内部回声低、较均匀,未见沙砾样钙化光点8例(19.0%),混合型6例(14.3%),实质内见无回声区和(或)后方回声衰减,无或可见沙砾样钙化光点;纵横径比>1有35例(83.3%);肿块内平均最大流速(17.21±6.92cm/s),最小流速(3.89±3.05cm/s),阻力指数(RI)0.73±0.33。结论二维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乳腺癌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44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包括肿块大小、边界、形态、回声特点、有无钙化、后方回声增强或衰减情况,彩色多普勒探测肿块血流供应,血管形状或分布,测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对有些难以鉴别(位于乳腺后缘)的肿块,触诊体会肿块活动度及硬度,并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144例乳腺癌中超声显示为低回声117例,内部出现钙化24例,后方回声衰减105例,肿块内显示明显血流信号62例,阻力指数0.7以上62例,平均血流速度24.99 cm/s.21例肿块小于1 cm,血流显示不丰富,超声图像难以鉴别良恶性.11例肿块位于乳腺后缘,触诊时活动度差,质较硬,10例位于乳房中部或前缘,活动度大.110例在超声引导下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结论 乳腺癌超声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但超声显像诊断早期乳腺癌有一定难度,需在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的探讨联合超声、MRI及钼靶的影像学特征综合评估Luminal A型乳腺癌与Luminal B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0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筛选出共135例诊断为包括Luminal A型乳腺癌与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分析临床资料、超声、MRI及钼靶的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块大小、病灶边缘、超声血流Alder分级、病灶内钙化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乳腺癌病灶的测量最大径大于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模糊,血流Alder分级为0/Ⅰ级,不伴有钙化,并且不伴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多见于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Ⅲ级,伴有钙化及有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多见于Luminal B型乳腺癌。乳腺癌肿瘤病灶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MRI背景强化、MRI动态增强曲线、MRI强化特征等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出乳腺癌患者胸壁软组织结构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胸壁进行超声扫查(范围为双侧腋中线及锁骨上区至肋弓),记录软组织结构异常情况,与病理穿刺结果对比分析。结果①本组软组织结构异常区转移癌患者109例,未转移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在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级、后方声衰及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异常区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超声检出软组织结构异常区转移癌患者102例,敏感性为88.9%,未转移患者30例,特异性为78.3%。结论超声对乳腺癌胸壁软组织结构异常区的检出率及诊断软组织转移的准确性均较高,结合超声引导下对异常区的穿刺活检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为临床制定分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子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25例子宫颈癌术前病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子宫颈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性、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采用两组随机对照t检验对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长径、短径及短径/长径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例子宫颈癌病例中原发病灶25个,转移性淋巴结17个,非转移性淋巴结140个,均经手术病理证实;(2)子宫颈癌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三者之间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7.93,P=0.001)。子宫颈癌原发灶与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5,P=0.456),子宫颈癌原发灶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68,P0.001);(3)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6±0.36)×10~(-3)mm~2/s和(1.12±0.34)×10~(-3)mm~2/s,长径分别为1.51±0.41cm和1.19±0.36cm,短径分别为1.16±0.35cm和0.77±0.22cm,短径/长径比率分别为0.78±0.17和0.68±0.19,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3.0T磁共振DWIBS的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弥散受限程度,结合淋巴结的短径、长径等综合评价可以提高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纳米炭为载体的淋巴靶向化疗对结肠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术前通过CT判断有或可能有淋巴转移的45例结肠癌病例随机分为:淋巴化疗组23例,术前72~48 h在纤维结肠镜下,将纳米炭-氟尿嘧啶(CNP-5-FU)混合液多点注射于距肿瘤边缘约1.0 cm的正常结肠黏膜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整理切除标本,淋巴结分组,将取到的淋巴结分成2份,深低温冰箱保存备用.对照组22例,常规行结肠癌根治手术和标本整理,淋巴结保存同淋巴化疗组.术后对两组有淋巴转移的病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检测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 淋巴化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36±2.89)%和(1.40±0.40)%,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2.84±3.14)%和(13.25±2.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载药纳米炭能够靶向性进入淋巴结内,有效诱导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对淋巴结转移灶具有直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Y-盒结合蛋白1(YB-1)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9月至11月期间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均为术后石蜡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组织中 YB-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YB-1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无表达或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0%,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B-1在Ⅰ期乳腺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显著低于Ⅱ期乳腺癌组织(2.6±1.511 vs.4.2±1.182, P<0.05)。YB-1在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2.8±1.15 vs.5.1±0.74,P<0.05)。结论 YB-1乳腺癌中表达上调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6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行术前超声检查,对超声检出的152例腋窝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93例)与淋巴结无转移组(59例),并对超声所显示的两组淋巴结的最大径、纵横比、皮髓比及血流分布类型行对比分析,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淋巴结转移组93例与淋巴结无转移组59例患者的淋巴结最大径分别为(18.9±6.7)mm及(19.6±7.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的纵横比及皮髓比的中位数值分别为1.5(1~2.6)与2.0(0.8~4),与淋巴结无转移组的1.9(1~4.5)与0.5(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血流分布以周围型及混合型居多,分别为54.5%(18/33)与30.3%(10/33);淋巴结无转移组淋巴结血流分布则以中央型居多,占63.2%(12/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淋巴结纵横比≤1.8对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62.4%与62.7%;取淋巴结皮髓比≥1.0对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75.3%与86.4%。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形态,并取淋巴结的纵横比≤1.8和(或)皮髓比≥1.0进行分析,可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二维超声、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PDI)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小乳腺肿块(〈2.0cm)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CDFI、PDI等项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小乳腺癌与良性肿块在边界、后方回声情况、纵横比、有无钙化灶等四个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41例小乳腺癌中38例(92.7%)具有血流特征,其中穿入性血流23例(56.1%),25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5例良性病变中9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反应性肿大。结论小乳腺癌的二维图像、CDFI、PDI在诊断小乳腺癌及转移性腋窝淋巴结方面均有特征性表现,其特征性表现对提高小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增强MRI特征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增强MRI特征。患者年龄25.0~71.0岁,平均为(50.9±10.6)岁。24例为浸润性导管癌(72.7%),9例为非浸润性导管癌(27.3%)。11例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所有标本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CD34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每例患者的MRI形态学表现、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资料行Fisher检验。结果 18例肿块长径≥2.0cm,15例〈2.0cm。MRI表现分为两种类型:结节型26例;囊状型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4例为Ⅰ型单相型,24例为Ⅱ型平台型,5例为Ⅲ型流出型。统计结果显示,将MRI上病灶长径分为≥2.0cm及〈2.0cm两组,病灶长径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p53具有相关性,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也与p53具有相关性(P值均〈0.01);将MRI曲线分为平台型及其他型,将MRI所见淋巴结分为长径≥1.0cm及〈1.0cm两组,MRI曲线类型与MRI所见淋巴结大小具有相关性(P〈0.01);乳腺癌病理类型与CD34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的早期动态增强MRI特征与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王道猛  钱斌  吴俊  张春阳 《临床医学》2014,34(10):18-19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2.0~74.5岁,平均(62.0±2.5)岁。病灶位于上段10例,中段37例,下段21例。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获取病理,68例为鳞状细胞癌。术前行胸部及上腹部增强CT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估计肿瘤切除可能性。结果本研究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中转开胸2例。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12.5±3.4)枚/例,胸部手术失血量(160.5±21.5)ml,术后胸管拔管时间(3.7±1.8)d,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4%,总体住院时间(12.2±3.4)d。结论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具有淋巴清扫彻底,胸部创伤小,总体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卵泡抑素(FS)和黏蛋白MUC1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0例乳腺疾病入院患者的血清样本,其中乳腺癌40例,乳腺良性疾病20例,分别采用ELISA法和CanAgMUC1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血清中FS和MUC1含量.结果 在4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FS和MUC1的血清含量分别为(3.75±1.32) ng/ml和(37.63±23.22) U/ml,FS和MUC1的阳性率分别为32.50%和4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乳腺癌患者FS和MUC1血清含量和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结论 FS、MUC1与肿瘤发生、发展、生物学特征以及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