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缺血性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且大于65岁和/或合并有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其危险性增加[2].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收治的24例IC患者,对其临床、结肠镜特点及转归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01~2012-10收治的2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多见,多数患者伴随有心脑血管疾病。内镜下表现多为局限性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结论:及早应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多以腹痛、血便为首发和主要症状,内镜下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出现溃疡和肠腔狭窄.结论 早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是确诊本病、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经过及内镜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大多数伴有基础疾病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腹腔手术史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 ,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结肠镜分型 :一过型 2 0例 ,狭窄型 3例 ,坏死型 1例 ,表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狭窄。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最主要方法。一过型、狭窄型内科保守治疗 ,坏死型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方法和内镜特点。方法对2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经过及结肠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多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动脉炎、心脏病及糖尿病史,临床表现是下腹痛、腹泻、便血,多以结肠镜检查确诊,主要以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及支持疗法为主。结论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方法,减少误诊发生。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确诊的20例老年人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结论结肠镜是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郭俊雄  马镇坚  郑永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69-2070,I0001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减少该病的误诊.方法 对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在14 d内进行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并对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IC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偶伴低热等.IC轻症表现为点状出血、黏膜水肿、发脆、节段性红斑,散在糜烂和纵行溃疡,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严重者可表现为伪性、假息肉及假性肿瘤,管腔狭窄、结肠袋消失.病理表现为黏膜炎症,肉芽组织增生,腺体萎缩,固有层出血,黏膜下层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巨噬细胞.结论 IC缺乏特异性的内镜和病理表现,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是IC的危险因素(P<0.05),基础病史有助于IC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对本院的48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为主.结肠镜检查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病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积极内科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老年尤其是有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突发性腹痛、便血、腹泻,应考虑本病.结肠镜检查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铨 《贵州医药》2002,26(11):998-999
缺血性结肠炎是因肠壁血流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 (非阻塞性肠梗塞 )或因支配肠壁的血管发生阻塞 (栓塞或血栓形成 ) ,使肠壁缺血而引起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年龄常在 5 0岁以上 ,近期上海市华东医院统计一组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 ,平均年龄 6 0 5岁。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 ,对本病的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日趋重要。缺血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 ,少数病例发生在升结肠和直肠 ,国外有文献统计 ,病变累及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者最多 (占 4 5 2 % ) ,次为脾曲(占 4 2 8% ) ,国内文献报告也以左半结肠为主 ,这些部位多为两支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探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为IC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相关发病因素有年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痛、腹泻、便血是本病常见症状,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早期结肠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大部分非坏死型缺血性结肠炎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可以治愈,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银杏达莫注射液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疗效肯定。坏死型缺血性结肠炎病情进展快,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差。结论 IC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在临床上应重视中老年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腹痛、便血,及早行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转归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转归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中老年人为缺血性结肠炎多发人群,此类疾病通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异常糖耐量等疾病.结肠镜查看显示: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全结肠1例(1.11%),直肠2例(2.22%),盲肠与升结肠4例(4.44%),横结肠7例(7.78%),左半结肠76例(84.44%),且病变累及多部位时呈现节段分布,1例(1.1 1%)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89例(98.89%)非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经2~4周治疗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变好转或者消失.结论 临床需加强对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便血、下腹痛的重视度,且充分利于结肠镜进行检查,以便及早确诊,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下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近十年来确诊的20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于初诊或再次就诊时行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至2个月内复查全结肠镜,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大多表现为左下腹疼痛及左下腹压痛,临床确诊率35%,内镜下病变与正常肠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病变粘膜充血、糜烂、出血甚或纵行或匐行浅溃疡。一过性炎症者18例,狭窄型2例,未见坏疽型,内镜确诊率90%,病理学检查多无特异性。结论 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张宏义  朱超 《云南医药》2012,(6):604-606
缺血性结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缺血性结肠炎(IC),又称结肠缺血,是缺血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本文通过对26例IC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其临床特征,从而为IC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与内镜下的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 研究并分析4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及治疗等相关病历资料.结果 该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腹部剧痛、腹泻和血便,内镜下表现为局限性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经治疗,33例痊愈,7例明显好转,2例死亡.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肠镜检查可及时确诊缺血性结肠炎,通过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李熳  张志广 《天津医药》2007,35(11):858-85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的疾病,近二十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年龄为20~4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有第二个高峰[2]。故笔者将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3个年龄段,即≤40岁,41~59岁,≥60岁,分别比较其临床特征及肠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云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72-172,176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方法:对2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病理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89.3%),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下腹痛和便血。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占75%。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阶段性分布,结肠黏膜充血、糜烂坏死及黏膜下出血。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泻、血便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结肠炎(简称,IC)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注不良所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本文分析了我院近5年确诊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结肠炎2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colitis ,IC)系结肠局限性缺血性病变 ,国内报道少。随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日益增长以及辅助检查技术的进展 ,IC发病率也逐渐增多。我们总结分析了 198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于我院诊断明确的IC 2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10例 ,女 16例 ;年龄5 8~ 78岁 ,平均 6 3 2岁。病程 3小时~ 4个月。本组均经临床、钡灌肠、电子结肠镜、病理组织学确诊 ,其中一过型 2 3例 ,狭窄型 2例 ,坏死型 1例。1.2 临床表现 腹痛 2 3例 (占 88 5 % ) ,轻至中度…  相似文献   

19.
20.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某一段结肠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腹痛不明显,而以便血为主,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