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彦 《天津医药》2004,32(7):438-439
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经临床研究证实可降低颅脑创伤的死亡率,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时间过长会影响免疫功能。由于免疫功能与临床感染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对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临床研究。笔者观察了一组重型颅脑创伤31例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48~72h。测定不同时间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非亚低温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樊爱华  陈永汉  田耀辉 《河北医药》2012,34(7):1108-1109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机体往往处于负氮平衡、体液及电解质失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对此类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组织修复,肌肉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临床上常规鼻胃管在危重患者尤其是脑功能障碍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动力紊乱,胃内容物易发生反流而引起误吸,从而引发严重肺部感染,不利于肠内营养的实施和预后.因此,加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疾病早日康复甚为重要.为了解肠内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治疗的影响,将我院30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早期鼻胃管减压并鼻肠管营养支持中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4例作常温治疗,34例作亚低温治疗)作对比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GCS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常温及亚低温治疗4~7d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李军  陈鸿斌  朱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2):1098-1098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9例分成两组 ,亚低温治疗组19例 ,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比较昏迷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组平均昏迷时间18.5天 ,并发症5 26 %、存活率63 15% ,常规治疗组平均昏迷时间54.6天 ,并发症25.00 % ,存活率30.00% ,两组比较均为P<0.0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度颅损伤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能有效缩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昏迷时间 ,减少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和免疫功能、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 自本院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筛选采用常规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3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按1:1比例筛选常规治疗联合亚低温的3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分析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免疫功能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阶段、依赖看护、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及死亡病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愈病例略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及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波动,但观察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上升幅度、丙二醛(MDA)下降幅度皆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通过其对机体的多重作用机制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免疫功能、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6.
阮静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122-123
目的 总结了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探讨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护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营养管喂养方式进行肠内营养,注意保持营养管在位、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防护.结果 80例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病情转归.结论 肠内营养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严格监护,合理膳食,并注意对其家属进行肠内营养知识指导,防止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营养治疗及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防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2006年8月~2008年10月间收住无消化性溃疡病史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6例,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存活期大于5d,其中好转60例(90.9%)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死亡6例(死亡率为9.09%)。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不必常规应用抗酸剂治疗,而争取早日肠内营养、及早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氧供、重视综合治疗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4例重型颅脑外伤(GCS 3~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与常温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一二聚体(D-D)、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的变化.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亚低温组凝血功能指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疗程宜1周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44例,均在受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持续3~5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44例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 ~37.5℃,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均显著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下降,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0例作为治疗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依达拉奉60 mg·d-1, 共用14 d, 两组均应用FX-2000型冰帽、冰毯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3℃~35℃,持续48~72 h.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颅脑CT(脑水肿)、颅内压(ICP).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ICP)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 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诊治的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IgA、Ig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0%(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机体免疫,降低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近年得到了医务人员广泛重视和认可,肠内营养能维护胃肠道功能的完整,但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与方法临床上各持不同观点.我院采用早期肠内序贯营养的重型颅脑损伤46例,以评价早期肠内序贯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153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78例和常规治疗组75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两组良好率、中度致残率、重度致残率、植物状态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可以有效降低脑耗氧量、防止继发性脑损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刘婷婷  丁西平  虞文永 《安徽医药》2016,37(11):1387-138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的影响。方法 将安徽省立医院南区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以完全随机化法分成3组:不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C组),低剂量0.3 g/(kg·d)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L组),高剂量0.6 g/(kg·d)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H组),每组20例。于肠内营养支持的第1天、第8天、第15天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浆DAO及D-乳酸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3组患者第1天血浆DAO及D-乳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8天、第15天,L组和H组患者血浆DAO及D-乳酸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肠黏膜功能,且随着谷氨酰胺剂量增加,保护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20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0例和亚低温治疗组10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伤后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死亡24例,亚低温治疗组死亡18例,两组临床预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加用亚低温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更好,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如此才能降低病死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宏海  杨春光  闫方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70-170,175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2例GCS≤8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两组的人数各为11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脱水、降颅压以及加强脑细胞营养,同时进行抗感染,加强营养,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等各项常规治疗。而治疗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再加上亚低温疗法。结果:在治疗脑损伤方面,亚低温治疗组的疗效明显超过了对照组,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亚低温疗法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且操作方法简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外营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行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支持14 d;对照组20例,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14 d。于治疗1、5、10 d检测并比较2组的蛋白、血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14 d治疗后,观察组的血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糖等指标都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5)。结论早期联合运用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中能够显著改善其营养状态,给予充足营养支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杨绍文  何永垣 《淮海医药》2007,25(4):304-305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均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3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2组病人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少其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5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 ,作为治疗组。随机抽取 1995年 7月~ 1997年 7月期间常规治疗的 5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作为对照组 ,与之比较。并对两组中的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在颅内压、体温、心率、血糖、死亡率等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降低颅内压 ,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 ,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 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