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下段食管括约肌(LES)呈失弛缓状态,以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使得食管逐渐扩张的疾病。临床上常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返流现象。以往对于症状较轻AC患者多采用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是指下食管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松弛障碍引起的贲门痉挛,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多认为属于神经原性疾病,其运动障碍是食管胆碱能神经支配缺陷所造成,基本损伤为食管壁内肌间神经丛即Auerbach丛神经节细胞和迷走神经运动核细胞变性引起。而近来研究发现LES不能松弛与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纤维的明显减少或缺失及一氧化氮神经减少或缺失有关。通过内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年来亦取得了某些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1 扩张疗法扩张疗法是使用外力强行扩张失弛缓功能的LES,使其部分肌纤维断…  相似文献   

3.
<正>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原发性食管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支配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神经元退化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未明。贲门失弛缓症在中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约为1∶1.15。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但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病程多较长。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食物反流、胸痛、胃灼热等。诊断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餐  相似文献   

4.
<正>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 000[1],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及反应减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夜间咳嗽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治疗AC  相似文献   

5.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及松弛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本病发病率约1/10万,且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1]。AC可通过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临床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均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痉挛,  相似文献   

6.
贲门失迟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是原发性食管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支配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神经元退化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误吸、反酸、胸痛和体重减轻等。治疗的目的在于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使食物顺利进入胃内。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新的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涌现,内镜下治疗EA技术逐渐成熟[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  相似文献   

7.
一、外科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那些? 外科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以下几类: (一)周围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四肢神经主干,以上肢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下肢坐骨、腓总、胫神经为多见,其主要临床征象为:1.运动障碍—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瘫痪,后期可出现肌萎缩及畸形。2.感觉障碍—周围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功能障碍,其支配区的皮肤感觉迟钝、麻木与缺失。3.其他:因肌肉运动障碍可出现腱反射消失及特殊畸形,  相似文献   

8.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早在1672年由William[1]提出,为临床消化内科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A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AC的病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功能障碍,食物未能正常进入胃,滞留于食管腔内,引起反食、胸痛以及肺炎等临床表现[2],进一步发展为炎症甚至癌变。经口  相似文献   

9.
时昌培  金波  朱亚红  许微微  黄亮  吕宾   《护理与康复》2016,15(10):994-995
正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体质量减轻、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引起的餐后及夜间呛咳、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国外报道AC发病率每年约1/10万人,男女患病比例相似(1∶1.15)。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相似文献   

10.
姜云  牛守君  高玮玮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1021-1023
贲门失弛症是神经食管肌肉失调导致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正常蠕动减弱或消失、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障碍为特征.非手术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Heller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正逐渐推广应用[1-4].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全电视胸腔镜(VATS)完成此手术17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在吞咽时LES不能正常地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顺利地进入胃。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以使食物能够在不完全切断括约肌的情况下易于从食管进入胃中。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改进,内镜下治疗AC的方法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7年6月实施POEM的30例AC患者,评估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记录食管动力测压结果、体质指数(BMI),总结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过程等资料。结果 30例患者行POEM治疗成功率100.0%,3例患者发现皮下气肿,2例有轻微胸骨后不适,4例有术后发热,1例发生迟发的上消化道出血。术后Eckardt评分(1.1±0.6)分与术前(5.2±1.3)分对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BMI(22.6±2.9)kg/m~2与术前(19.2±1.8)kg/m~2相比较前增加(P0.05)。食管动力学指标中,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术后(18.2±9.5)mm Hg对比术前(46.7±15.8)mm Hg明显降低(P0.05),食管下括约肌完整松弛压(IRP)术后(10.5±2.5)mm Hg对比术前(22.8±8.3)mm Hg也明显下降(P0.05),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术后(2.5±0.5)cm对比术前(2.9±0.8)cm明显缩短(P0.05)。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和食管上括约肌长度(UESL),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EM是治疗AC的有效手段,其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部分食管动力学指标较前改善,但其远期并发症及有效性还需大样本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眼球的运动靠内、外、上、下直肌,上、下斜肌等6条眼外肌的协调运动。当某一眼外肌或几条眼外肌麻痹后,引起眼球位置偏斜及眼球运动障碍,称为麻痹性斜视。其发病原因为颅脑疾病(脑膜炎、颅脑外伤、肿瘤,或出血等病变),影响支配眼外肌的颅神经(动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前后食管压力的变化,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者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采用食管HRM检测食管上扩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4秒完整松弛压(4s IRP),评价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AC患者的POEM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食管UESP分别为(45.34±26.52)和(41.27±20.09)mm Hg,与术前(49.58±26.47)mm 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术后1周/术前)=0.49,t_(术后1个月/术前)=1.09,均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食管LESP、4s IRP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ESP:t_(术后1周/术前)=3.86,t_(术后1个月/术前)=4.86;4s IRP:t_(术后1周/术前)=4.85,t_(术后1个月/术前)=7.14;均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UESP、LESP、4s IR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0.53,L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6;4s IR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4,均P0.05)。结论POEM后食管LESP明显降低,吞咽困难改善,食管HRM对于评价AC经POEM术的疗效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艳  金延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44-674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44例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AC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及胸部CT、食管X线造影结果,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OEM,黏膜下隧道切开长度(12.9±1.1)cm,肌切开长度(9.6±2.4)cm。术后44例患者经1~39个月随访,术后Eckardt评分(1.1±1.1)分,较术前(6.6±2.0)分明显降低(P0.01)。术前、术后行胸部CT 10例,术后食管最大径均值(25.7±8.5)mm,较术前(41.5±14.9)mm明显减小(P0.01)。术前、术后行X线食管造影10例,术后食管最大径较术前缩小(29.3±16.8)%。44例患者体重由术前的(53.2±10.9)kg增加至术后的(58.3±11.7)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OEM作为治疗AC的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其短中期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等症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的38例AC患者进行POEM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POEM手术,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气体相关并发症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0.4个月(9~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ECKARDT评分平均分从术前的8.7分降至术后的1.2分(P0.01),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平均压从术前的(33.40±11.80)mm Hg下降至术后的(13.50±4.30)mm H(g P0.01),气体相关并发症6例(15.78%),食管反流总发生率为23.68%(9/38)。结论 POEM用于AC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症(AC)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自1986年2月~1991年9月用硝苯吡啶(NF)治疗AC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AC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2~51岁。病程3个月~5年。住院治疗6例,门诊治疗10例。(1)临床表现:咽下困难16例,食物返流13例,胸骨后疼痛不适10例,体重减轻者4例。(2)X线检查:表现为食管中上段扩张,其直径3.3~6.8cm不等,食管下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症(AC),是一食管、贲门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食吞咽时,食管体部缺乏有推动力的蠕动,贲门括约肌不能松弛,食物不能通过贲门入胃,而潴留于食管内.临床表现吞咽困难、呕吐、胸痛、胸闷、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等症状.其治疗的关键是使贲门松弛,目前有下述7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与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月峰  吕宏卫  王其彰 《新医学》2007,38(2):125-126
一氧化氮是由胃肠道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的主要递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起抑制作用.生成一氧化氮的细胞密度的改变、一氧化氮释放的多寡和平滑肌对一氧化氮敏感性的变化,可能与部分消化疾病的发生有关.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是由于支配食管下括约肌的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元减少或缺失所引起,而作为食管下括约肌抑制性神经元递质的一氧化氮,在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