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通常所说的肝癌介入治疗,主要是指经导管肿瘤供血动脉内化疗(TAI)和栓塞治疗(TAE)。在开展介入治疗时,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复杂性和肿瘤供血的多样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未作必要的血管插管和造影,则必然会影响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子宫、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于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和/或栓塞后1周(平均值)行肿瘤手术切除,并作对比。结果 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血供特点。双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后手术切除的12例与单纯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切除的6例相比较;术前灌注加栓塞可使肿瘤明显减小,术中出血极少(平均约50ml),手术野更清楚,肿瘤更有可能完全切除。结论 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或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癌患者经侧枝循环行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1例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癌患者应用RH、Cobra配合微导管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2例经腹腔干插管至肝段水平行化疗栓塞。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至肝段水平,并行化疗及栓塞治疗,插管成功率为77.8%(7/9);4~6周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2例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行灌注化疗。结论腹腔干动脉狭窄后肝脏可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尤为常见,应用RH、Cobra导管配合微导管技术,多能顺利插管至肝段水平对肝癌行TACE治疗。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灌注术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插入肝癌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和灌注化疗药物,栓塞主要的肿瘤血管,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缺血坏死,并灌注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1]。肝动脉灌注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据文献报道,生存期可达12个月~3年,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我科自2011年12月~2014年2月为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选择性将药物注入肿瘤区域,治疗效果尚理想。 CT片示癌肿组只明显缩小,预后尚好,明显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1例患者生存期已达5年。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化疗栓塞(TACE)后肝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肝右叶块状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经栓塞-化疗-再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检查。TACE术前、术后两次造影条件相同,观察肿瘤区和非肿瘤区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51例中,肿瘤组织内动脉有增生或显著增生的血管网43例(84.3%),主瘤栓塞后DSA检出1~3个大小不等的次瘤34例(66.7%)。TACE后,肿瘤区血管密度减小、非肿瘤区血管密度增大,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管径增粗、血流量增多。结论:TACE后肝肿瘤区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存留。主瘤栓塞后次瘤的发现,对于手术治疗的取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TACE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非手术疗法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通过2006~2008住院患者中 100 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使得肝脏肿瘤局部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强对肿瘤的杀伤效能,减轻毒副作用,肝动脉栓塞则切断肿瘤的动脉血供,使其缺血坏死.结果 100例患者中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66%、42%.结论 肝动脉内化疗能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且减少全身的毒副作用.栓塞化疗可使肿瘤最大程度坏死,明显提高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4年8月至1998年5月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肝癌19例。经6~36个月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从敬 《解剖与临床》2009,14(5):307-30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就诊时通常已属中晚期,90%患者已丧失手术机会。在临床工作中,肝肿瘤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经导管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局部治疗,包括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达到肿瘤组织坏死、缩小的目的。肝癌的血供是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关键因素,与其疗效直接相关。因此,充分研究肝癌组织血供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和探讨动脉灌注与栓塞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26例中晚期大肠癌,按Seldinger法进行血管造影了解肿瘤血供后,超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灌注与栓塞治疗。结果 灌注栓塞术后病人症状改善。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不完全梗阻症状消失,近期疗效明显。结论 采用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对已有肝转移的病例;同时行转移瘤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外伤术后胆道出血的体会。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于右股动脉穿刺将5F的RH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地插和病灶区的肝动脉分支内,经DSA造影证实插管无误后,将明绞海绵微粒注入,进行肝动脉栓塞止血。结果 本组病例经1次栓塞达到了止血目的,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方法不需麻醉,对患者影响小,随着DSA和DTA的应用,插管更准确,栓塞止血效果更确切,并发症少,有效地挽救了那些不能耐受再次手术的患者的生命,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肝外伤术后胆道出血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定义 是指经皮穿刺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插至固有动脉或其分支注射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等材料,使肿瘤局部区域化疗药物浓度较高,栓塞后阻断动脉对肿瘤的血液供应,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可导致肝癌组织坏死,使肿瘤体积缩小,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9岁。血管瘤位于肝左叶11例,肝右叶32例,同时累及肝两叶者7例;病变单发者30例,多发者20例。有上腹隐痛、腹胀、贫血及腹部包块等症状者22例,无症状者28例。全部病例经B超、CT、MRI和/或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DSA设备,以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其中10例为2次栓塞.40例行1次栓塞。通过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瘤体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E)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患者1年生存率34.3%.我们TAE基础上加用核素32P磷酸铬胶体溶液(核素组)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显著效果,患者1年生存率53.8%[1].为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测定了两种治疗后肝癌患者血液sIL-2R、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肾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晚期肾癌动脉造影及术前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中晚期肾癌患者,均经临床检查、静脉肾盂造影、B超、CT或MRI检查而确诊;采用Seldinger’s技术,局部麻醉下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5F Yashiro导管,常规行腹主动脉及双肾动脉造影,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再将导管超选择插管或尽可能接近肿瘤病灶,进行化疗栓塞(栓塞组),观察其临床改善情况,计算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并与随机抽取我院近3年所做的17例术前未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肾癌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血管造影表现为患侧肾肿瘤供血动脉增粗,分支紊乱移位,肿瘤内可见粗细不均、扭曲杂乱的新生血管,有些呈网状改变及包绕征象,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少数病例伴有斑点状血湖、小的动一静脉瘘,静脉期及实质期可显示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形成情况;栓塞组术中失血量为0—600ml,平均310ml,手术时间为60-150min,平均90min,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为0—1600ml,平均480ml,手术时间为80—195min,平均120min,栓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栓塞组术中见瘤体质地变软,表面苍白,瘤体表面静脉萎陷,肾周形成明显水肿带,易于剥离;手术后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结论术前靶血管栓塞是中晚期肾癌手术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增加肿瘤可切除率,同时也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TA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应用初步效果。方法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岁。因肿瘤压迫或侵蚀胆总管/肝总管合并梗阻性黄疸。在影像诊断明确病变部位和梗阻程度后,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PTC),明确肝胆管侵犯和梗阻细节,酌情置入引流导管行外引流或胆管支架行内引流;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后常规进行肝动脉内介入灌注化疗与栓塞。结果 10例置入外引流管,10例置入胆道支架,5例同时置入外引流管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后全部外引流病例引流通畅,内引流患者大便色泽改变;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下降明显,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5例出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其他未出现明显并发症。TAE术后肝脏肿块均不同程度缩小(t=10.00,P<0.01)。随访患者最长生存期为3年。结论 PTCD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疗效可靠,应根据胆管梗阻部位及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及时施行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崔雄伟  李睿 《医学信息》2007,20(4):320-322,F0003
目的评价急诊动脉栓塞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20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均经CT及腹腔穿刺证实。所有病例均先行DSA造影,找到出血靶动脉,采用同轴微导管技术用超液化碘油加明胶海棉进行栓塞治疗,进行了急诊动脉栓塞治疗的20例患者中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观察术前术后血压变化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结果造影均可见肿瘤血管和染色征,其中13例可见造影剂外溢,其余病例因血管痉挛或肿瘤染色掩盖等原因而未显示。20例患者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止血成功,成功率100%。从肿瘤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发现血性腹水到TAE治疗结束时间(3.18±1.18)h。术前术后血压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诊栓塞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液体海藻酸钙凝胶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新型栓塞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经微导管输送,不易形成异位栓塞等特点,在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动物实验中效果良好。目的:为了寻找更安全有效的肝癌栓塞材料,创新性使用液体海藻酸钙凝胶肝动脉栓塞兔VX2肝种植瘤。方法:采用改良开腹接种法建立VX2肝种植瘤模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直视下细针穿刺肝动脉造影,对照组仅行肝动脉造影,实验组造影后使用液体海藻酸钙凝胶栓塞治疗。于栓塞治疗前、治疗后7d行肝脏CT扫描,多平面重建测量肿瘤大小。栓塞治疗7d后取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估海藻酸钙凝胶栓塞对肿瘤和正常肝组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使用液体海藻酸钙凝胶栓塞后造影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中断,闭塞。实验组兔肝肿瘤生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肿瘤坏死以轻度坏死为主;实验组肿瘤坏死以重度坏死为主,肝可见多发灶状坏死。两组间坏死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肝动脉分支、叶间小动脉,入肝微动脉完全闭塞,肝窦内有少量海藻酸钙凝胶。结果说明海藻酸钙凝胶可在肝肿瘤血管门部至入肝微动脉间形成广泛栓塞,阻断肿瘤的血供,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陈莉  王关芬  汪霞 《医学信息》2009,22(12):2894-2895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治疗以手术切除的效果最佳,但肝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难以手术切除 [1].随着介入放射学治疗的不断发展,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E)能有效杀灭大量癌细胞,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生命,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及术后复发肝癌的主要手段,研究细胞凋亡在TACE治疗肝癌中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及术后复发肝癌的主要手段 ,研究细胞凋亡在TACE治疗肝癌中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