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2.
金石 《健康之路》2006,(11):36-36
癌症的防治非朝夕之功,在综合运用各种医药措施、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日常多食各类药粥,能积“小效”见大功。粥是养生之妙品,被古代养生家所推崇,它能补益胃气,顾护中州,扶助正气。癌症患者由于病情时间较长,加上化疗和放疗对白细胞的杀伤,可导致机体发生营养障碍和代谢紊乱,而首当其害的便是脾胃。脾胃一伤,食欲不振,不思饮食,影响治癌效果,就会加速病情恶化。下面介绍几则食之有效的粥疗方。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4.
黄疸型肝炎,祖国医学称“黄疸”。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脾胃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儿童及青壮年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笔者采用茵陈粥治疗,寓补于治。治中兼补,药治与食治相结合,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6.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7.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饮食不节与情志不畅是引发脾胃病最重要因素。食积内停、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水湿运化不利。芳香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效果显著。姜树民治疗脾胃病,以芳香药为主,取其辛香温燥之药性,理气化湿健脾之功用,并将顾护脾胃后天之本贯穿始终,消补兼施,寒热平调,同时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治疗湿邪阻滞中焦,气机壅塞所致之脾胃病,且颇具良效。  相似文献   

8.
黄芪味甘微温 ,入脾、肺经。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 ,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最补之药 ,其实不然 ,“长”是优的意思 ,不是“最”的意思。本意是指黄芪在补药中优点突出 ,能补一般补药之不能补之症 ,能治一般补药之不能治之病。张元素对其补的功用总结为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也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又曰 :“补五藏诸虚 ,治脉弦自汗 ,泻阴火 ,去虚热 ,无汗则发之 ,有汗则止之。”可见黄芪之补是一种动态的补 ,就是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起到补的作用。这与参类药…  相似文献   

9.
健康之人,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饮食如常,精力旺 盛,不易生病,中医谓之胃气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气血化生之根本源于饮食。 脾胃虚弱之证可出现纳少腹胀,二便不调、面目浮肿、 少气懒言、肢体瘦弱、抗病力差,甚则百病由生。其轻则食 补即可,重则治以方药。唐代医家孙思邈说:“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派别。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论”,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亦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伤脾胃。“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相似文献   

12.
胆道疾病最多见胆囊炎、胆石症,其发病、复发与饮食密切相关。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内经》曾有“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等饮食疗法的论述。合理的饮食是防治胆道疾病的基本措施,巧用饮食疗法实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饮食疗法简称食疗,首应遵循食疗原则,注重辨证施食,并辅以食疗药膳。  相似文献   

13.
“生芦根粥”是夏季食用的药粥佳膳之一。药粥系祖国医药学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食疗方法,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中药与米谷配伍,加入调味配料煮成稀粥供食用,以达防治疾病、保健康复的目的。 我们知道,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尤其在夏天更为常用。早在《周书》则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它表明我国人民食粥已有数千年历史。药粥最早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历代医药学典籍中药粥方记载亦多,“生芦根粥”则载于唐代名医昝殷的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该书中的护养脾胃、培补正气的食疗思想;顺应四时、饮食有节的食疗原则;以及药食同用、辨证施膳的食疗特色;特别汤剂、酒汤、啜粥及煮饼等食疗调养药膳,对后世食疗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饮食在抗衰防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养生奉亲书》中记载: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古医书中所介绍的能“增年”、“寿世”、“长生”、“耐老”、“驻颜”的食物均可作为延龄之品,如山药、茯苓、芡实、藕粉、枸杞子、黑大豆、核桃仁、猕猴桃、蜂蜜等均能却病安康,益寿增年。如能与米煮成食粥,或煮粥加上述食品调服,定有增强体质、激发老年人活力之功。下面介绍几则古书中记载的延寿粥方。《饮馔服食笺》何首乌粥用制首乌15克,粳米50克,粥熟时加入红糖或蜂蜜调味…  相似文献   

17.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沈阳机车车辆厂医院尹云露脾胃学说在中医脏腑辨证中极其重要,脾胃被称为人体的“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本着中医治病务求其本的原则,运用甘温、升阳之药,以升阳健脾、补中益气的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凡有脾虚证的不同疾病中加减运用都是...  相似文献   

20.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