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个方面,即:通腑泻下法的内涵、通腑泻下法用于预防中风、急性期及时使用通腑泻下法对防止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期用通腑泻下法可防止病情反复等,论述了通腑泻下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指出:通腑泻下法是广义的,临证时应因人因证制宜,中病即止。继之以活血化瘀、养阴益气、养肝熄风、化痰通络诸法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巧用苦辛燮理中洲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223700)刘传祥,潘家旺关键词苦降辛通,湿热,郁火苦降辛通法,作为清与温的合法,在临床运用广泛,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用本法治疗因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所致的脾胃壅滞、肝胆郁结、肠腑不和、升降失调等消化系统病...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87年以来,运用自拟金黄排石汤治疗胆石症(温热型)52例,总有效率为96.16%。提示本法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胆、通腑排石之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津峰  杨凤霞 《新中医》1992,24(10):35-36,14
通腑泻浊属于下法范畴而又不尽同于下法。内科常见之急重症以里、实、热症为多。笔者从医多年,深谙因邪致虚的道理。在多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可将祛邪诸法归于“泻浊”一法,使邪从腑而出,谓之“通腑泻浊”。施用本法意在祛邪安正,从而达到拯危救急之目的。本文试从几个单纯以中药救治的急症病例对通腑泻浊法的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据"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提出和胃通腑安神法,自拟和胃通腑安神方治疗不寐证69例,进行疗效总结。方法:选取因饮食、郁热等因素导致脾胃失和不寐证患者69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脾胃湿热型、食伤脾胃型、胆胃不和型,运用和胃通腑安神方对证加减治疗。结果:69例门诊不寐证患者,治愈率为37.7%,有效率为49.3%,总有效率为87.0%,表明和胃通腑安神法及和胃通腑安神方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通腑法治疗脑出血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孟宪芹  王传军 《陕西中医》1995,16(9):403-404
脑出血病在急性期应用通腑法,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颅内压,使气血逆乱得以改善,风、火、痰、瘀诸症得以缓解,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本法又要严格区别其适应证。可以根据脑溢血病的辨证施治,又可分为涤痰通腑、熄风通腑、化瘀通腑、开窍通腑、降火通腑、逐水通腑法,临床可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侯丕华  王君 《中医杂志》2001,42(10):633-634
通腑泻热即以寒下药物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及体内的秽浊积热,属中医“八法”中的下法。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通腑泻热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突出,将本法辩证地与其他法则结合运用,则更可扩大其治疗范围、提高疗效,发挥中医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优势。现就临床应用体会简述  相似文献   

8.
重症腑败机制认为不少临床重症,当病程发展到某一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五脏功能衰竭,续贯发生六腑功能衰败的现象。重症腑败发生的机制主要有:急危重症因脏衰而腑败;因邪实毒盛而腑败;因病络络病而腑败;因气脱血亏阴涸液竭而腑败。略述了六腑腑败的表现及其临床救治措施。强调在临证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尽快重建腑气功能,应灵活运用通法。  相似文献   

9.
通腑泄热法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首创,数千年来经临床医家不断实践总结和发挥,拓宽了治疗范围。笔者30年来运用本法治疗消化道急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举典型病例如下。1急性出血性胃炎本病多因药物、化学因素刺激或恣嗜肥甘厚味、酒醴琼浆,以致湿热内蕴、灼伤胃络而出血。临床症见胃中灼热,心烦,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呕血或多或少,色多先暗红尔后鲜红,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洪大。治宜通腑泄热,凉血止血。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其代表方剂。李某,男,50岁,公司总经理。因劳累多日,于1996年4月18日凌晨7:00,突然…  相似文献   

10.
胆系感染及胆石病属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癖黄、结胸发黄的范畴。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认为,此类疾病,虽临床表现的证型不同,但治法大都不离利胆通腑,如将利胆通腑与其他治法配合,则更可收到满意疗效。兹将临床运用此法的体会浅述如下:一、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本法适用于湿热壅结,肝胆气滞型。证见胁痛如绞如掣,手不可近或可扪及包块,并伴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有时可有身目俱黄,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相似文献   

11.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12.
张志胜 《陕西中医》1994,15(6):254-254
采用通腑方(枳实、川楝、元胡、芒硝、大黄等)治疗急腹症36例,总有效率达94.45%。提示本法有疏通腑气,排除邪毒,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法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春道  陈利平 《河南中医》1996,16(5):318-318
通腑法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仇春道陈利平董元平河南省巩义市中医院(451200)主题词胃肠疾病/中医病机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法笔者用通腑法治疗胃肠疾病常显效于瞬间,现归纳通腑法于下。1苦寒攻下泄热通腑本法适用于饮食不节、食之太过、食滞中焦而郁积化热,使肠腑...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法是以攻下药为主而组成,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使腑气通畅,气机条达。现就对运用通腑法治疗腹部手术后遗症的病例分析如下:1 益气健脾、通腑攻下 毛×,女,35岁,病案号94—448,初诊日期1994—2—9日。患者因持续性腹痛48小时,于2—2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炎性渗见,肠袢脓苔复盖”行冲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前人的经验,我们运用清热通腑,行气通腑,活血通腑,温里通腑等法治疗多种外科急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肠痈”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劳累过度,暴急奔走或...  相似文献   

16.
李蕴华 《江西中医药》1993,24(3):17-17,21
我省老中医钟明远,从事中医50余年,学验俱丰,运用通腑泄热法,救治危症,多获良效,兹将所录验案举隅如下:1 通腑泄热涤痰开闭治愈中风病马某某,男,36岁,工人,偶因夫妻口角,饮酒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当地卫生院诊为中风病而入院。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危重急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SAP患者痞、满、燥、实四症俱齐,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临床运用仲景之大承气汤治疗,取得较好效果。针对SAP不同阶段,分别给予"通腑导滞"以及"通因通用"两种治则,但处方均以大承气汤为主。该病早期,患者腹痛、便秘,运用大承气汤"通腑导滞",促使大便得下,大便通畅后继以大承气汤"通因通用",促进肠蠕动,防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8.
中药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6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坪  龚建华 《陕西中医》1996,17(5):193-193
采用自拟通腑汤(胡黄连、元胡、大黄、芒硝、柴胡、木香、公英等药)治疗急性胰腺炎69例,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泻热解毒、疏通腑气、排出毒邪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继臻  刘明 《中医研究》2010,23(6):56-57
通腑泻下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具体临床运用。本法的应用首推东汉张机创制的代表方剂——大承气汤。他常采用该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少阴急下证以及痉病、宿食等病证。历代医家在仲景承气类方剂的基础上也多有发挥。金代张从正采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了通腑泻下疗法。至明末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他采用泻下常用药物大黄治疗各种急性热病,丰富和发展了通腑泻下治法的理论。作者在临证时也经常使用此法,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我院运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出血性中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护理工作直接影响采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