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切除术,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5例,脂肪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随访6~17个月,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恢复1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脊髓髓内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超声技术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髓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肿瘤显微切除术,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自发肌电图监测和超声定位辅助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1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或稳定9例,加重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有效措施,术中辅助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超声技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方法、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部分切除,14例镜下全切除,术中有20例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病理类型为室管膜瘤11例,星形细胞瘤7例,畸胎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各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2.8个月,随访期内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情况:16例较术前不同程度缓解,3例无变化,1例加重。结论术中针对不同肿瘤采用不同手术策略和技巧、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保证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髓内肿瘤切除术、脊柱侧凸矫形术和心血管外科胸腹主动脉瘤切除或修补术等外科手术中,术中都可能造成机械性或缺血性脊髓损伤。近十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的应用及推广,可以在术中及时发现可逆性脊髓损害的发生而及时终止侵袭性操作损害,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就术中MEP在监测脊髓功能变化时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髓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52例(50.98%),大部分切除48例(47.06%),部分切除2例(1.96%)。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6例(15.69%),无变化20例(19.61%),加重66例(64.7%)。98例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94例(92.16%),其中完全正常者67例(65.69%);症状仍未恢复到术前4例(3.92%),肿瘤复发4例(3.92%)。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髓内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脊髓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会因手术机械性损伤直接导致的脊髓损害和脊髓缺血间接导致的脊髓损害而加重原有的脊髓、神经损伤或造成新的医源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永久性障碍。因此,在脊髓手术中避免对脊髓造成损伤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在全麻脊髓肿瘤手术中开展神经电生理监测以保护脊髓传导通路的完整性,术后躯体感觉、运动功能,尿道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正常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35例,椎管内肿瘤39例。结果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手术,肿瘤全切除70例(94.6%),次全切除4例(5.4%)。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7例(90.5%),症状改善7例(9.5%)。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2例病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死亡。6例失访,68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4年,2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其他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及显微手术技术联合应用显著提高高颈段神经鞘瘤的全切率,最大程度地保护脊髓、神经,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提高高颈段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电生理彩超组)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彩超且经皮质入路切除的19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电生理彩超组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术中彩超实时定位肿瘤及明确肿瘤切除情况,均采用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分析,电生理彩超组手术全切率为66. 66%,明显高于对照组(15. 79%)。电生理彩超组中4例术后新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有3例完全恢复,1例出现远期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新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2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明显好转。术前存在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彩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岛叶胶质瘤,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系数和全切率,效果更为理想。且可以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椎间盘突出症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3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自发肌电图(EMG)连续监测;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半椎板入路手术,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前入路手术。结果 术中监测发现SSEP改变3例,TcMEP改变7例,EMG改变21例,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害,随访2.4年至5年,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9%。结论 对椎间盘突症出手术,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效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手术中实时了解神经功能完整性,鉴别神经结构和非神经结构,帮助术者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和手术并发症,已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圆锥马尾区手术易造成病人下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本文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圆锥马尾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臂丛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臂丛神经鞘瘤,其中臂丛上干5例,中干3例,外侧束1例,C_(5~6)神经根1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症状术后即刻缓解7例,术后3个月内缓解2例。1例巨大臂丛肿瘤病例术后出现肩关节上抬无力,术后6个月肌力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均随访3~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在臂丛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最大程度识别并保护神经纤维,减少医源性损伤,在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基础上彻底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5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均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取直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76例(89.4%),次全切除9例(10.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80例(94.1%)。术后即刻、7 d、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面神经功能分级优良率(H-B分级Ⅰ~Ⅱ级)分别为88.2%、56.0%、41.9%、50.9%、68.6%、86.7%。结论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可更好保护面神经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脊髓栓系的显微松解手术效果.方法 西安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脊髓圆锥和马尾部神经症状患儿80例.MRI显示全部病例伴有腰骶椎板缺如、脊髓低位、终丝增粗、脊髓末端占位.接受脊髓栓系松解手术(包括脊膜膨出囊和腰骶椎管内病变切除),28例患儿术中获得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对67例患儿随访.结果 患儿术后住院期内自述症状缓解或减轻者69% (55/80).大、小便异常的患儿中,术后改善者占62%(40/65);下肢感觉、运动以及发育和营养症状40例中,18例术后早期下肢感觉功能好转(45%),11例运动障碍出现改善(28%).随访时大小便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者占79% (45/57);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较术前明显改善者占63% (22/35);术中接受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儿,比未接受监测者,自评症状改善率明显增加.结论 显微分离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是保障松解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成熟型脊髓畸胎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显微外科治疗的7例脊髓畸胎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脊髓圆锥处肿瘤予以大部分切除,3例原发于终丝的肿瘤予以全切,余3例均予以近全切除。病理诊断均为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术后随访3~3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6例,无改善1例。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最大程度切除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固定技术在椎管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采用内固定技术结合显微手术治疗21例椎管肿瘤的临床资料,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椎管肿瘤,然后利用内固定技术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 21例肿瘤中,19例完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复发,1例转移至三脑室内;术后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情况发生,内固定时无神经、脊髓、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落等情况发生,95.2%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内固定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手术,能在切除椎管肿瘤的同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扩大暴露范围及保护脊髓神经功能方面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良性肿瘤的手术要点及疗效,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探讨神经及脊髓保护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科2012年1月~2019年6月收治17例枕骨大孔区良性肿瘤病例,手术采用后路正中入路,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进行神经及脊髓保护。结果本组病例17例,其中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全切14例,次全切3例。本组术前存在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及肩部紧缩感等症状完全缓解13例,好转2例,随访0.5~8年均出现恢复良好。遗有呼吸困难气管切开2例,无脑脊液漏及感染、死亡发生。结论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良性肿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种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颈髓髓内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例颈髓髓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肿瘤位于颈髓20例,其中累及延髓5例,累及胸髓5例。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3例。采用脊髓地形图描记脊髓协助判断脊髓后正中沟8例。术中13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预警1~3次,16例运动诱发电位(MEP)报警1~3次,8例肌电图(EMG)报警1~4次。McCormick评估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好转明显(P 0.05),但是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0例,时间6~30个月,肿瘤复发3例,术后12~16个月死亡。术后1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随访观察。结论电生理监测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是颈髓髓内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3个月内是脊髓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