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E/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82、B28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82、B28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8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口纤维蛋白原基因Be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45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住院病人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对影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认知功能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中年时期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血浆高纤维蛋白原等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应定期对病人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9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01例和非冠心病组268例,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三支、闭塞病变的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紧密相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高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否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03/2004-0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11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123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龄(>80岁)、感染、近期(3个月以内)创伤和手术、肿瘤等因素。用PCR-RFLP分析法检测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结果:发现人群中存在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G/A等位基因频率为0.789/0.211。脑梗死组β-纤维蛋白原基因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动态变化中的血浆维蛋白原、血液黏度比正常组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遗传学基础有关,A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基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进而导致血液黏度增加,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脑梗死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的对照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文献,数据以RevMan5.0和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较非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P<0.000 01),Begg法和Egger法证实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脑梗死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高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否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03/2004—0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11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123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龄(&;gt;80岁)、感染、近期(3个月以内)创伤和手术、肿瘤等因素。用PCR—RFLP分析法检测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结果:发现人群中存在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G/A等位基因频率为0.789/0.211。脑梗死组β-纤维蛋白原基因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脑梗死患者动态变化中的血浆维蛋白原、血液黏度比正常组高(P&;lt;0.05)。结论: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遗传学基础有关,A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基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进而导致血液黏度增加,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多篇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外周动脉性疾病强相关,而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从而引起高凝状态,致使血栓发病率升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篇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外周动脉性疾病强相关,而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从而引起高凝状态,致使血栓发病率升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96 例TIA 患者,搜集临床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指标、血常规、血糖、血脂、肌酐等,进行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96 例患者中15 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15.63%;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1.2)g/L vs.(2.9 ±0.7)g/L,P =0.0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 =0.632,P =0.011).结论 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TIA 发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作为TIA 近期卒中风险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敬权 《临床荟萃》2011,26(20):1796-1797
近年来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FIB水平升高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系统血栓前状态,可能与局灶性血管壁相关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固以及不稳定动脉斑块的激活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是一类常见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现今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易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如何能早期对脑梗死进行预防和检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是早期诊疗的参考指标。本研究检测单纯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临  李保国  任琳 《临床荟萃》2005,20(19):1096-1097
近年研究表明,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IB)分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选取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血浆纤维蛋白原 ( Fib)水平的变化与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DIC)以及炎症反应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 ,Fib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 ,2 ] ,因而临床上倍受重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的方法甚多 ,我们通过自动化的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 PT) ,进而推算 Fib的简便的 PT衍生法 ( PT-der法 )与 NCCLS推荐的克劳斯法 ( von Chuass法 ) [3~ 5] ,对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和试剂 IL公司的 ACL-30 0 0 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IL公司 Fib-C试剂 ,批号 :…  相似文献   

19.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重要的凝血因子,血浆Fg水平增高是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决定人群中个体间的血浆Fg水平差异,其中Fg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Fg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本文综述了Fg基因多态性、吸烟与血浆Fg水平及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