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通市通州区农村妇女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乳腺临床触诊初筛,结合高频彩超、钼靶检查等方法,对通州区金沙镇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疾病筛查。结果共筛查2487名妇女,确诊乳腺癌3例,乳腺癌检出率为120.63/10万;其他乳腺异常者中,乳腺增生607例(71.67%),乳腺良性肿瘤160例(18.90%),乳腺囊肿29例(3.42%),乳腺导管扩张23例(2.72%),其他异常者25例(2.95%,包括一侧乳房切除17例,乳头溢液5例,浆液性乳腺炎3例)。乳腺增生以35~39岁组患病率最高,为35.13%;乳腺良性肿瘤以45~49岁组最高,为7.78%;两种疾病均以55~59岁组最低,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不同年龄组乳腺增生与乳腺良性肿瘤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州区金沙镇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其他乳腺疾病发病也占一定比例,应加强乳腺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乳腺疾病的普查普治,做到早诊早治,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董秀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53-2654
目的:通过对济宁市521名40~50岁妇女乳腺疾病的调查,分析乳腺疾病的患病趋势,探讨乳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利用临床医学多种方法,统计济宁市521名40~50岁妇女的乳腺疾病调查结果。结果:不同职业患乳腺疾病的概率不同,工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占56.04%,干部、农民的患病比例依次递减(P<0.05)。不同避孕方式对乳腺疾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外源性激素较易诱发乳腺疾病。在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的发病率最高,占62.19%。乳腺囊性增生的发病率位居其次,占21.11%,之后依次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炎、乳腺癌。运用心理干扰措施可以帮助中年妇女消除恐惧、否认、忧虑等负面情绪,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咸阳市妇女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咸阳市秦都区10 000名35~69岁妇女进行乳腺疾病筛查。结果:10 000例中检出7例乳腺癌,乳腺癌发病率70/10万;3例疑似乳癌;225例良性肿瘤,20例乳头溢液。35~44岁乳腺疾病患病率最高,发病率达65.16%;50~60岁乳腺疾病患病率较低,发病率为12.6%。结论:咸阳市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乳腺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力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汇川区5000例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状况。方法:采用乳腺临床触诊检查、乳腺钼靶、乳腺彩超和肿块活检等方法对5 000例35~69岁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结果:5 000例妇女中发现妇女1 959例妇女患乳腺疾病,患病率为39.18%,其中乳腺癌4例,乳腺疾病发病率因年龄不同有明显差异。结论:40~60岁为遵义市汇川区妇女乳腺癌的高发年龄,积极开展妇女乳腺疾病的普查,教会妇女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乳腺癌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6~2008年中山地区乳腺疾病普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倩  杨孜  彭学鸣  肖琳  张静  黄华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61-1463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已婚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中山市各镇区99140例已婚妇女的乳腺疾病普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普查乳腺疾病总发病率为77.45%,乳腺疾病前3位分别为乳腺增生性疾病、溢乳症、乳腺囊肿。乳腺癌的发病率为56.49/10万,其中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69岁,>40岁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及>60岁年龄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分别为χ2=16.30,P<0.01;χ2=9.648,P<0.01),>40岁组与>5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4,P>0.05)。结论: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应普及宣传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加大乳腺疾病普查的力度,从而达到对乳腺癌早检出、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海红  张子云  房忠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12-1513,1600
目的:调查城市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连云港市5 078例体检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乳腺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5 078例妇女妇科病检出率为44.3%,宫颈炎发生率为29.7%,盆腔炎发生率为18.3%,阴道炎发生率为27.4%;≤35岁妇女感染率最高(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依次为36~45岁(24.7%)和>45岁(12.9%),≤35岁妇女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36~45岁及>45岁妇女;工人、个体和商业人员中阴道炎、宫颈炎的发病率最高,机关干部中发现乳腺疾病的占16.1%,高于其他职业人员。结论:连云港市城市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较高,应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普查和普治工作,针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校女教工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探讨高校医院为女教工服务的模式。方法:对2008年5月华北电力大学在职及离退休女教工430例进行妇女乳腺疾病普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疾病中以乳腺囊性增生最为多见,以35~4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情况与月经紊乱关系密切,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1)。结论:定期体检,加强对女教工乳腺疾病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在职中、小学女教师乳腺疾病发病情况。方法:由乳腺专科医师体格检查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钼钯X线摄片、乳腺导管造影及切除物病理切片检查等。结果:乳腺疾病检出率为52.91%,其中乳腺增生症检出率为47.36%,乳腺纤维瘤检出率为3.49%、副乳腺检出率为0.63%,乳腺溢液症检出率为0.52%,乳腺癌检出率为0.24%,其他乳腺疾病检出率为0.67%。乳腺增生症30岁~、40岁~两个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多发于40岁以上年龄组,与40岁以下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乳腺疾病普查普治工作有利于妇女身心健康,对早期乳腺癌早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庞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50-2653
目的:了掌握乳腺疾病的流行特点,为制定乳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该院乳腺疾病普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乳腺疾病普查包括临床触诊、红外光扫描、高频彩色B超,钼靶X线、内分泌激素6项,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方法。结果:6年共普查了21 799例,发现乳腺疾病7 790例,患病率为35.74%。其中乳腺小叶增生6 722例(30.84%),乳腺纤维瘤364例(1.67%),乳腺囊肿395例(1.81%),乳腺癌16例(0.07%),乳腺肿块待查211例(0.97%),乳腺导管扩张36例(0.16%),乳头异常溢液46例(0.21%)。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囊肿患病率较高,乳腺小叶增生好发年龄为26岁~组,乳腺囊肿的好发年龄为36岁~组;不同的避孕方法,乳腺小叶增生的患病率不同,口服避孕药乳腺小叶增生患病率较高。结论:开展乳腺疾病普查可早发现乳腺病变,使用性激素是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开发区已婚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病情况,对开发区内3个办事处的1698例已婚妇女进行了乳腺疾病普查。方法:采用SW-3003型红外乳腺检查仪结合物理查体。结果:查出乳腺疾病456例,总患病率26.86%。其中乳腺增生检出率最高,占各类乳腺疾病的87.50%,其他依次是乳腺纤维瘤占10.97%,乳腺癌占0.88%;各年龄段乳腺疾病发病率不同,35~44岁组最高,占患病人数的60.75%。结论:积极开展妇女乳腺疾病的普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乳腺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彩超检查和乳腺触诊检查的检测结果。方法2011年1月27日-2013年1月27日,我院对400例职业女性均同时予以乳腺彩超双侧检查、乳腺触诊检查。依照400例职业女性的乳腺彩超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正常彩超组、增生彩超组和结节彩超组。按照400例职业女性的年龄状况进行分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58岁组。随后比较各组经乳腺彩超检查和乳腺触诊检查的检测结果。结果在41。50岁组中,检出乳腺结节的概率最高,在51-58岁组中,检测出乳腺结节的概率比21—40岁组高,P〈0.05。比较乳腺彩超检查和乳腺触诊检查的检测结果,探知所用检测方法不同,检出结果就会存在差异。结论若女性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当把乳腺彩超检查归到常规的体检项目中。体检人群的年龄段不同,所用的乳腺检查方法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CR乳腺摄影在乳腺普查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方法]本组2006~2007年间参加乳腺筛查的适龄妇女共1 490例.使用芬兰PLANMED Sophie Classic乳腺X线机,利用IP板进行摄影,通过柯达CR800处理.常规摄双侧乳腺内外侧斜位(MLO)和头尾位(CC).[结果]本组1 490名妇女经过检查共检出223例乳腺常见病例,检出率为14.97%.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者为6人,占查体总数的0.41%;乳腺疾病以40~44岁发病率最高,占21.88%,45~49岁次之,占17.07%;乳腺钼靶计算机X线诊断的灵敏度为83.33%(5/6),特异度为94.28%(66/70),诊断准确率为91.02%(71/78).[结论]通过本组研究表明,在女性乳腺疾病普查中,采用数字化CR乳腺摄影能早期发现乳腺癌.  相似文献   

13.
杨秀芬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422-1424
目的:探讨聊城市已婚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2~12月接受健康查体的5 007例已婚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情况分析。结果:查出乳腺疾病2 989例,患病率59.70%,并存在明显年龄和职业差异(P<0.01);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最为多见,以40~4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结论:聊城市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保健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乳腺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中不同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及与年龄的分布关系.方法对2001年8月~2002年8月因乳腺肿块手术并行病理诊断的598例患者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乳腺肿块高发年龄在20~49岁,发病率占本组病例总数的79.43%.全部病例中,良性疾病486例,占总数的81.27%;恶性疾病112例,占总数的18.73%.20岁以前的乳腺肿块(51/51)100.00%为良性;50~59岁50.00%为良性.常见的良性疾病占良性乳腺肿块的比例是乳腺结构不良44.32%、纤维腺瘤40.33%、导管内乳头状瘤2.88%、脂肪瘤0.62%、慢性炎症1.65%.结论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在40~5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年龄组的乳腺肿块中乳腺癌的发病比例增高.对中、老年妇女的乳腺肿块应高度重视,40岁以上的妇女应该每年接受专科医生检查.对年轻女性及男性患者出现的乳腺肿块,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肿块中不同乳腺病的发生率及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对该院2005年2月~2009年12月因乳腺肿块手术并行病理诊断的598例患者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肿块高发年龄在25~50岁,发病率占本组病例总数的79.4%,其中良性疾病486例,占总数的81.3%,恶性疾病112例,占总数的18.7%。25岁以前的乳腺肿块51例均为良性,50~60岁中50%为良性。常见良性疾病占良性乳腺肿块的比例:乳腺结构不良52.6%,纤维腺瘤40.3%,导管内乳头状瘤2.9%,脂肪瘤0.6%,慢性炎症1.7%。结论:乳腺癌高发年龄在40~50岁,随年龄增长,在同年龄组的乳腺肿块中乳腺癌的发病比例增高。对中老年妇女乳腺肿块应高度重视。40岁以上妇女应每年到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师检查。对年轻女性及男性患者出现的乳腺肿块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梅州妇女乳腺疾病的调查与分析,为当地卫生决策部门制定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机会性筛查方法对9428名梅州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抽样调查。结果:9428名梅州妇女中,患病人数为4703例,患病率为49.88%,其中乳腺增生率最大,为43.28%,其次为良性肿瘤率(5.05%)、其他乳腺疾病(1.47%)及乳腺癌(0.08%);40~4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60.74%),其次为20~29岁(52.25%)、30~39岁(51.35%)、50~59岁(40.16%)、≥60岁(8.56%);梅州市区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为45.67%,郊县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为5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与郊县妇女乳腺局限性增生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该地区乳腺疾病的相关因素为母乳喂养、流产史、肥胖及乳腺疾病家族史。结论:注重加强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对影响妇女患乳腺疾病的因素进行仔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能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疆库车地区维吾尔族食管癌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本地区维吾尔族食管癌的发病情况,笔者对1975~1995年间的360例维吾尔族食管癌患者纤维胃镜活检标本及手术切除食管标本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逐例复查,准确无误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本组36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51.9岁。其中50~59岁患者最多,占36.1%;40~49岁患者居第二,占23.6%;40~60岁患者共215例,占59.7%。男性患者280例(77.8%),发病年龄最低35岁,最高75岁,平均52.5岁;女性患者80例(22.2%),发病年龄最低31岁,最高62岁,平均49.9岁,男女性患者比例为3.5∶1.0。本组病例发生部位,在食管上段者10例(2.8%),中段者2…  相似文献   

18.
已婚育龄妇女乳腺和妇科疾病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038-2039
[目的]了解贵阳市区及周边乡镇已婚育龄妇女乳腺和妇科疾病的病种、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6125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常规乳腺和妇科疾病检查,并根据普查结果对各年龄段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患病人数以及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见妇科疾病患病人数1964例,患病率32.07%,其中宫颈糜烂患病人数最多,达608例,其次是阴道炎、子宫肌瘤、盆腔炎、附件囊肿;各年龄阶段妇科疾病患病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0岁患病率最高,约为10.36%;参加乳腺疾病普查人数5193例,常见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患病人数最高,约为860例,患病率为16.6%。[结论]加强育龄妇女保健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专业医疗队伍对育龄妇女进行定期普查,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腰椎骨密度分布情况及运动习惯对骨密度的影响性,以期早期防治,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该院进行骨密度检测的167例女性,以5岁为一个档次分成7个年龄段,比较每个年龄段女性骨密度、骨代谢产物、蛋白质、体脂肪率、肌肉量、体质指数、腰臀比水平变化。调查每个女性运动习惯情况,分成规律运动组和不运动组,对比腰椎骨密度和骨代谢产物。结果①31~35岁女性蛋白质、骨密度含量最高,和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体脂肪率从36~40岁后升高显著(P0. 05);肌肉量以20~25岁最低,36~40岁最高;体质指数、腰臀比和年龄呈正相关,年龄增加则水平升高。②在20~35岁间,26~30岁女性L1-4骨密度含量均最低,和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所有年龄段中,31~35岁L1-4骨密度含量最高,和其他所有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③在31~35岁阶段,钙(Ca)含量最高,和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素(PTH)35岁则均显著升高;磷(P)则在35岁显著下降,和其他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④规律运动组Ca、P含量显著高于不运动组,而TPⅠNP、β-CTX、PTH则显著低于不运动组(均P0. 05);在骨密度上,规律运动组L1-4骨密度均显著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腰椎骨密度明显较低,而31~35岁女性骨峰值最高,规律运动习惯能保证骨密度相对平稳、骨代谢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倪凤  罗觉纯  李从娥 《现代保健》2010,(31):141-142
目的 了解妇女乳腺疾病患病情况.方法 应用乳腺手诊,乳腺彩超及乳腺钼靶X线对12964例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检查.结果 乳腺疾病2119例患病率16.35%,其中乳腺增生1690例、乳腺纤维瘤42例、乳腺癌7例、乳腺导管扩张症7例,其它乳腺疾病373例.结论 乳腺疾病高发人群,乳腺增生症41~49岁,其次35~40岁,乳腺纤维瘤40岁以下,乳腺癌40~50岁之间,积极开展乳腺疾病普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预防乳腺癌和乳腺癌早期检出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