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母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婴儿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阳转率(抗-HBs)和保护率①作为评价指标,比较母婴均使用HBIG的母婴联合组(78例)和仅婴儿使用HBIG的单纯组(31例)的差异。结果: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母婴联合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6.4%,保护率为92.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9.2%;单纯组则分别为3.2%、96.4%和83.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1=0.46、P2=0.12),保护率的差异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同市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态度,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大同市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体检的育龄妇女380名,按照“世界银行贷款卫生九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中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重点人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在健康教育讲座前后对同一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有84.2%的调查对象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只有34.7%知道可以用药物阻断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后,97.2%的调查对象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89.2%知道可以用药物阻断母婴传播,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态度的回答正确率也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结论城市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高,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是提高其知晓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以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法对全院36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务人员对选择题回答正确率达100.0%;对默写题的回答正确率在不同职业性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最高(97.7%、94.8%),医生次之(71.4%、34.7%),医技人员最低(21.5%、8.6%);而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3个群体中不同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默写题的回答正确率在不同职业性质间存在差异,应加大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力度,着重于医生、医技人员及所有新入院职工,使用依从性好的快速醇类手擦拭(AHR)方法替代洗手,并加强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3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9.09%[1].宫内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后)感染,但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仍然有20%~30%[2].本研究对近年武汉市江岸区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干预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有孕产妇进行免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的168名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追踪调查形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生的活产儿进行分析,并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疾病传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有效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且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比较高。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为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辖区医院病案室或妇产科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阳性产妇以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材料,填写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表;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随机抽取的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和随访分析。结果对深圳光明新区内83例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志物的产妇和新生儿的随访分析结果显示:83例新生儿和其母亲全部随访成功:其中82例新生儿成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例接种后仍携带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对83例产妇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共得出9种模式,其中模式4为高危模式,母婴垂直感染概率高。结论对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志物产妇的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效地阻断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的重要手段,对携带血清学模型4的孕产妇应加以重视,井可考虑其他的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48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幼儿接受过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根据措施的不同分组,比较影响阻断措施的因素和各阻断措施的效果。结果:孕产妇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丈夫职业、HbeAg阳性对乙肝母婴阻断措施的有影响(P<0.05);不同干预措施婴幼儿6个月后HBsAg阳性率、6个月内和6个月后HBsAb抗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脐血HBV-DNA阳性率最低;婴幼儿出生6个月后HBsAg阳性率,儿童组和联合组低于疫苗组和孕妇组,出生后6个月内HBsAb阳性率和6个月后HBsAb阳性率孕妇组均为最高,其次为联合组。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肃省靖远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为进一步探索乙肝防控策略、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方法:调查2016年10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靖远县所有助产机构入院分娩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并对新生儿进行随访,检测其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住院产妇所生新生儿131名,其在出生24 h内全部进行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首针(HepB1)接种。新生儿乙肝病毒指尖血检测结果显示,HBsAg阳性者1人,母婴阻断失败率为0.76%(1/131);HBsAb阳性者101人,母婴阻断成功率为77.10%(101/131);HBsAg和HBsAb全部阴性者29人,母婴阻断成功但免疫失败率为22.14%(29/131)。结论: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措施实施情况较好,阻断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尤其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110名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将9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城区流动人口对预防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程度较高,≤30岁年龄组与>30岁年龄组对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会得艾滋病回答正确率(P<0.05)、艾滋病母婴传播是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回答正确率(χ2=4.149,P<0.05)、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法 是抗病毒药物回答正确率(χ2=5.472,均P<0.0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认识不足.结论 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针对流动人口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如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和母婴阻断方法 等方面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措施,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农村育龄妇女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健康教育效果,为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在宝塔区实施农村育龄妇女乙肝防治健康教育项目,对育龄妇女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孕产妇管理,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措施。结果项目完成后,医院住院分娩率达99.00%,区医院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3.79%;乡级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3.2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2.91%;育龄妇女乙肝防治知识显著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11%。结论在农村育龄妇女中开展乙肝防治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不同的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市望京地区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生,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儿童,采用个案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的方法,比较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不同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的影响。结果仅接种乙肝疫苗与乙肝疫苗联合接种乙肝球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母乳喂养方式与人工喂养,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是显著的,而与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乙肝母婴阻断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兴地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实施2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佳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60-1061
目的:分析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2年7月~2004年6月长兴地区4 446例孕妇筛查HBV标志物,对HBsAg阳性孕妇实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注射宫内阻断加婴儿HB IG和乙肝疫苗注射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对本地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确切,有效率达96.8%。结论:宫内阻断结合婴儿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门诊乙肝患者防治知识知晓率、防治态度与行为现状,为进一步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内容涉及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共34个问题,对符合条件的272例慢性乙型肝炎门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80.51%的乙肝患者想通过医务人员获取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其次是电视、录像,占56.61%。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45.59%~87.87%,积极态度率42.65%~80.88%,正向行为率39.71%~83.82%。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总评分为(66.13±18.87)分。患者对乙肝疾病和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5.07%~88.60%,但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知晓率仅36.40%~67.28%。传播途径中对血液、母婴、污染医疗器械、共用针头等传播知晓率较高(77.57%~87.87%),对日常接触传播、性传播、蚊虫叮咬传播知晓率较低(45.59%~65.4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乙肝防治总评分的独立因素有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病程(P0.05)。结论在开展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中,采取以医务人员为主的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以乙肝的转归、传播途径、母婴阻断等3方面为重点,根据病人特点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HepB)被广泛用于阻断围产期HBV母婴传播。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要强于单独使用HepB,同时随着流行情况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以及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不同,联合免疫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乙肝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除血液传播外,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非常重要。现结合临床资料对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及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评价北京市原东城区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阻断方法,为制定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现况调查方式,调查原东城区在册登记的母亲乙肝阳性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母亲感染情况、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信息,并进行乙肝感染指标及保护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测,评价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分析各种因素对阻断效果的影响。结果此次现况调查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465人,乙肝感染率5.59%,疫苗保护率为93.42%。接种血源型疫苗后的感染率24.00%,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酵母)后的感染率3.37%。接种不同种类乙肝疫苗的儿童乙肝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65,P=0.000)。结论北京市原东城区采取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效果显著,母亲阳性儿童乙肝感染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基因疫苗取代血源疫苗后,保护率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提高疫苗保护率效果不显著;母亲感染状况是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重要因素,单阳母亲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优于双阳母亲;原东城区母亲阳性儿童保持了较高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农村育龄妇女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防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加速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 在两个县(区)实施农村育龄妇女乙肝防治健康教育项目,对育龄妇女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孕产妇管理,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等措施.结果 项目完成后,两个县(区)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首针(HepB1)及时接种率从76.34%提高到93.79%;乡级新生JhHepB1及时接种率从54.10%提高到93.28%,HepB全程接种率从73.77%提高到92.91%;育龄妇女乙肝防治知识显著提高;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11%.结论 在农村育龄妇女中开展乙肝防治健康教育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提高新生JhHepB接种率和育龄妇女乙肝防治知识,阻断HBV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97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幼儿进行分析,观察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免疫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97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中HBsAg阳性婴幼儿38例,母婴阻断失败率为9.57%。分娩方式、母亲乙肝DNA病毒含量、母亲HBeAg阳性情况不同的婴幼儿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HBeAg阳性(OR=20.323)、阴道自然分娩(OR=4.425)、血清HBV高载量(OR=4.027)增加母婴阻断失败风险。结论 高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具有显著的母婴阻断效果。母亲HBeAg表达模式、分娩方式及HBV载量为影响阻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