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评估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本院行肺部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的2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依次进行编号后,用SPS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后将单数纳为常规剂量组,双数纳入低剂量组,两组均为100例。低剂量组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30 mA,3 mm重建层厚)并穿刺,常规剂量组行常规剂量CT扫描(150 mA,3 mm重建层厚)并穿刺。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消毒穿刺,取组织样品送病理检查后,分别比较各组在辐射剂量[指标为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图片质量(对图像的肺窗及纵隔窗分别进行盲法判断,分为1~4分,评分>2分视作图像可接受,适合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及病理检查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辐射剂量方面,CTDIw:低剂量组为1.48 mGy, 常规剂量组为7.38 mGy;DLP:低剂量组为(11.52±1.72)mGy×cm,常规剂量组为(67.25±4.69)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P<0.05);在图片质量方面,两组在图像质量可接受性方面均为100.0%(所有患者评分均>2分);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0%(98/100)和99.0%(99/100),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P>0.05)。关于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及误诊率,低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分别为82.8%(82/99)、13.7%(13/95)和89.8%(88/98)、8.3%(8/96),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诊断准确率=2.02,χ2误诊率=1.39;P值均>0.05)。 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大大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为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具有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肺结核长期随访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例行随访检查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其中70例行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组),70例行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对两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针对组织器官边缘、组织间密度差别、图像伪影、图像噪声共计4项标准进行评分,每项标准满分为1分,每例患者满分为4分).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然后分别在不对比前片和对比前片的2种情况下书写CT诊断报告,分析比较2次诊断报告的变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未发生变动得4分;影像描述部分有变动,而诊断结论无变动得3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但主要诊断结论无变动,则得2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且有部分主要诊断结论发生变动,则得1分;主要诊断结论完全不一样,则得0分).通过t检验,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评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268±0.463)分、(3.507±0.448)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分别是(2.929±0.983)分、(3.186±0.952)分;辐射剂量的CTDIvol分别是(10.417±1.190) mGy、(19.214±1.956) mGy,DLP分别是(94.514±13.844) mGy×cm、(177.129±17.048)mGy× cm.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的CTDIvol、DL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02;t=32.149,P<0.001;t=31.474,P<0.001);在诊断报告变动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18).结论 低剂量CT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对于诊断报告无显著影响;低剂量CT应该成为肺结核治疗后随访检查中CT检查的常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不同单能量重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间质性病灶的显示和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平扫影像学资料。比较同一患者双源双能量CT与常规CT的扫描辐射剂量。同时重建双源双能量CT扫描40、60、80、100、120 keV单能量图像,比较不同单能量图像间质性病灶的CT值和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经验丰富的肺部诊断医师采用5分法评估不同单能量图像质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双源双能量CT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为(6.0±2.4)mGy,较常规CT组的(8.9±2.9)mGy下降了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4,P<0.001);双源双能量CT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全身有效剂量(ED)分别为(217.5±79.6)mGy·cm和(3.1±1.1)mSv,低于常规CT组的(333.8±109.0)mGy·cm(t=10.727,P<0.001)和(4.67±1.52)mSv(t=10.730,P<0.001)。随着X线能量的升高,单能量图像的SNR和CNR逐渐增加,CT值和SD值逐渐降低,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名诊断医师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00~0.857,P<0.001),不同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80 keV图像主观评分最高。 结论与常规CT相比,使用双源双能量CT降低了辐射剂量;120 keV单能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较高,但80 keV单能量图像更有利于间质性病灶的显示,对提示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提高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用一般资料问卷和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评价表对182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2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34分为高水平,25~33分为中等水平,≤24分为低水平。 结果 182例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为(26.45±4.99)分,64.8%(118/182)的患者具有中等水平的自我效能,仅17.6%(32/182)的患者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男性得分为(24.35±4.84)分,女性得分为(26.74±5.19)分(t=37.654,P<0.01);个人月收入<2000元者得分为(27.15±3.56)分,2000~元者得分为(27.46±5.46)分,>5000元者得分为(25.32±4.54)分(F=3.884,P<0.05);家庭社会支持功能良好者得分为(27.14±4.92)分,差者得分为(25.68±5.01)分(t=12.728,P<0.01);心理状况良好者得分为(26.92±5.00)分,差者得分为(26.53±5.07)分(t=6.284,P<0.01);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得分为(27.48±4.68)分,高中者得分为(26.32±4.91)分,初中者得分为(27.64±5.53)分,小学以下者得分为(24.70±4.24)分(F=2.837,P<0.05);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积极面对者得分为(26.86±4.95)分,无所谓者得分为(24.53±4.49)分,(t=31.042,P<0.01)。 结论 诸多因素在不同层面影响肺结核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因此需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C形切除钉合术(TCT)在治疗环状脱垂痔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黄冈市中医医院肛肠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16例环状脱垂痔的临床资料,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TCT(TCT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PH(PPH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同型号一次性肛肠吻合器,TCT组使用本科设计C形术式撑肛器,对照组使用常规的PPH组件。将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TCT组的手术时间(20.1±6.3 min)少于PPH组(25.2±6.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04);TCT组的术中出血量(6.5±1.2 ml)少于PPH组(13.6±2.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01);TCT组的疼痛持续时间(1.5±0.4 h)短于PPH组(5.0±0.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00);TCT组的住院时间(6.1±0.6 d)少于PPH组(6.9±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P=0.002);TCT组的吻合口继发大出血(0%)少于PPH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TCT组的吻合口狭窄(0%)少于PPH组为(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TCT组的肛门坠胀(1.7%)少于PPH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TCT组的尿潴留(5%)少于PPH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结论TCT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吻合口继发大出血、吻合口狭窄、肛门坠胀、尿潴留等情况要优于常规PPH组,对环状脱垂痔的治疗,可以采用TCT代替PPH,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对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方法 对119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白蛋白测定,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白蛋白相关性;同时,根据其CD4+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为免疫低下组62例和正常组57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结果 (1)所有纳入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516.6±266.1)×109/L]与CD3+ T淋巴细胞[(841.6±398.8)×109/L]、CD8+ T淋巴细胞[(261.0±142.6)×109/L]、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2.33±1.40)呈正相关(分别为r=0.883,P=0.000;r=0.579,P=0.000;r=0.365,P=0.000)。(2)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r=0.116,P=0.033)。(3)在免疫低下组中,肺部病灶范围达4个肺野以上者43例(占69.4%),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2例(占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P=0.001);免疫低下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33.9±5.5)g/L]明显低于正常组[(36.1±5.7)g/L](t=2.187,P=0.031)。 结论 在肺结核患者中CD4+ 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CD4+ T淋巴细胞低下肺结核患者,其病灶范围较广,容易并发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Barrett食管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Barrett食管患者83例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干预组(APC+埃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52例)和常规组(埃索拉唑、莫沙必利治疗,31例),比较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反酸、胸骨后疼痛、腹胀评分比较:(5.5±1.1)分vs (5.4±1.3)分,(5.1±1.2)分vs (5.0±1.1)分,(4.9±1.3)分vs (4.7±1.5)分,t=0.3606、0.3635、0.6165,P=0.7194、0.7172、0.5394。干预组和常规组治疗3月反酸、胸骨后疼痛、腹胀评分比较:(2.2±0.3)分vs (2.3±0.5)分,(2.0±0.4)分vs (2.2±0.5)分,(2.1± 0.6)分vs (2.0±0.4)分,t=1.1056、1.9339、0.7881,P=0.2724、0.0569、0.4331。治疗后3月,干预组反酸、胸骨后疼痛、腹胀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2±0.3)分vs (5.5±1.1)分,(2.0±0.4)分vs (5.1± 1.2)分,(2.1±0.6)分vs (4.9±1.3)分;t=20.4657、17.3295、13.8282,P=0.0000。治疗后3月,常规组反酸、胸骨后疼痛、腹胀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3±0.5)分vs (5.4±1.3)分,(2.2±0.5)分vs (5.0± 1.1)分,(2.0±0.4)分vs (4.7±1.5)分;t=11.7771、12.2620、9.2031,P=0.0000。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于常规组[95.83% vs 70.37%,χ2=7.6172,P=0.0058]。干预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2.50% vs 14.81% ,χ2=0.0050,P=0.9436]。 结论APC治疗Barrett食管可改善患者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和较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慢性便秘(CC)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干部保健科就诊符合慢性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70.0±12.7)岁,对照组为37例无便秘患者,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4.4±9.0)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入组患者血清中5-HT、SS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慢性便秘患者血清中5-HT的含量为(23.30±6.57)pg/mL明显低于无便秘者(29.61±9.49)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4,P=0.001);而慢性便秘患者血清中SS的含量为(20.82±5.9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6.92±6.4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6,P=0.005);不同年龄(t=-0.762,P=0.450),不同性别(t=-0.907,P=0.369),不同伴随症状如腹痛(t=0.894,P=0.376)、腹胀(t=-0.711,P=0.480)、排便费力(t=-1.534,P=0.132)、排便不尽感(t=1.339,P=0.187)的慢性便秘患者血清中5-HT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t=-0.694,P=0.491),不同性别(t=-0.028,P=0.977),有无临床伴随症状如腹痛(t=-0.095,P=0.925)、腹胀(t=0.546,P=0.587)、排便费力(t=-1.391,P=0.171)、排便不尽感(t=0.110,P=0.913)的慢性便秘患者血清中SS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HT、SS在慢性便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有其特点,年龄、性别及有无临床伴随症状对便秘患者血清中5-HT、S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008年9月2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确诊并接受治疗及管理的640例广州市流动人口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将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164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给予2H3R3Z3E3/4H3R3方案治疗,干预组同时增加以支持疗法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干预后两组的心理测评和第2个月末服药依从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结果164例入选患者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强迫、抑郁等4个因子。心理干预后,对照组躯体化、焦虑、强迫、抑郁等4个因子得分分别为1.51±0.53、1.50±0.46、1.75±0.54、1.65±0.61,干预组的结果分别为1.25±0.49、1.27±0.44、1.50±0.50、1.36±0.60,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数据(1.37±0.48、1.39±0.43、1.62±0.52、1.50±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46、2.17、2.11,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得分也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3.28、3.08、3.09,P值均<0.01)。同时,干预组的社会支持度得分(22.67±5.51、8.75±3.15、7.98±2.19、37.23±6.67)则高于对照组得分(20.56±4.43、6.93±2.21、7.01±2.42、33.87±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0、4.28、2.69、3.53,P值均<0.01)。第2个月末干预组服药依从率(96.3%,79/82)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2.9%,6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P<0.01)。 结论 对广州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浙江省海宁市康华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CIMT治疗15例(实验组),所有治疗方案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自愿情况制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医疗体操等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CIMT(主要包括限制健侧肢体使用及强化患侧肢体活动两方面,强化训练包括进食训练、洗漱训练、穿脱上衣训练、穿脱裤子训练、如厕训练、床椅转移训练、上下便器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后均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AM)方法评定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内FIM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FMA及FIM评分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为31±21,对照组为37±26;t=1.76,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为48±22,对照组为43±26;t=2.01,P>0.05);治疗3、4周后实验组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FMA评分分别为64±22、75±20,对照组分别为47±30、5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14.26,均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目FI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进食、洗漱、穿上衣、穿裤子、如厕、床椅转移、上下便器的FIM评分分别为3.4±0.5、3.3±0.5、3.3±0.5、3.4±0.6、3.2±0.4、3.9±0.5、3.6±0.6,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3.7±0.5、3.5±0.5、3.6±0.5、3.7±0.5、3.5±0.5、3.9±0.5、3.7±0.6;t=1.89、1.12、1.47、1.29、1.95、0.37、0.60,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目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实验组治疗后FIM评分分别为5.5±0.6、5.2±0.7、5.3±0.6、5.3±0.6、5.1±1.0、6.1±0.6、5.8±0.7;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4.9±0.6、4.7±0.7、4.8±0.6、4.7±0.6、4.5±0.5、5.5±0.5、4.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10.64、14.49、11.30、9.37、11.12、9.89,6.86、9.03、11.23、9.03、10.25、12.22、9.0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项目FIM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2.09、2.48、2.46、2.08、2.95、4.05,均P<0.05)。 结论CIMT疗法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t-PA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药物剂量分为小剂量(0.6mg/kg)组40例和标准剂量(0.9mg/kg)组38例;另选取39例未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为非溶栓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1d、7d、15d、30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标准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安全、有效,小剂量rt-PA可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尘肺病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的表达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尘肺病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5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数量;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gG、IgM、IgA、C3、C4.结果 ①尘肺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其中Ⅰ期、Ⅱ期、Ⅲ期尘肺病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80、3.12和t=2.24、3.02、3.17,P值均<0.05),Ⅰ期尘肺组CD8+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4,P<0.05),各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尘肺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3-CD19+)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0,P<0.05),其中Ⅰ期、Ⅱ期、Ⅲ期CD3-CD19+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2.60、-4.25,P值均<0.05),各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尘肺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M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1、-2.417,P值均<0.05),分组中尘肺I瑚、尘肺Ⅲ期Ig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3.03,P值均<0.05).④尘肺组补体C3低于正常对照组(t=2.08,P<0.05),其中Ⅰ期补体C3低于正常对照组(t =3.255,P<0.05),Ⅱ期补体C3高于Ⅰ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Ⅲ期略有下降;尘肺组补体C4与正常对照组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但其中Ⅱ期患者补体C4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尘肺Ⅰ期、Ⅲ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1、-3.234、-2.228,P值均<0.05).⑤尘肺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与IgA呈正相关(r=0.593,P<0.000 1);补体C3与C4呈正相关(r=0.609,P<0.000 1).结论 尘肺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体液免疫功能亢进,T、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变化的分析对尘肺病临床诊断、分期、预后判断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率的影响,并分析导致术后DCI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介入手术的时机将所有患者资料分为早期组(n=57)和延迟组(n=41)。其中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其中早期组介入时间在发病后72 h内,而延迟组介入时间超过发病后72 h。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对导致患者术后DCI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2周时NIHS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7±2.19 vs 5.76±1.94,P>0.05),早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延迟组(91.23% vs 73.17%,P<0.05),2组患者术后DCI、CVS、再破裂出血、脑水肿及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随访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及巴塞尔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延迟组[80.70% vs 70.73%,(63.51±13.42)vs (52.78±12.65),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DCI发生率为12.44%,低蛋白血症、Fisher分级Ⅲ~Ⅳ及WFNS分级Ⅲ~Ⅴ级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9、5.48、8.074,P<0.05)。 结论早期介入能提升栓塞效果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低蛋白血症、Fisher分级Ⅲ~Ⅳ及WFNS分级Ⅲ~Ⅴ级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蛋白激酶C受体蛋白(RACK1)的表达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初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8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评价其狭窄程度。患者被分为4组:Ⅰ组(0分)即为对照组;Ⅱ组(1~10分);Ⅲ组(11~20分);Ⅳ组(>20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RACK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Ⅱ、Ⅲ和Ⅳ组的RACK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Ⅰ组(t分别为10.62,12.90,14.00,均为P<0.05),而Ⅲ组和Ⅳ组又显著高于Ⅱ组(t分别为9.40和10.74,均为P<0.05),Ⅲ组、Ⅳ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RACK1 mRNA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s=0.59(P<0.01)。结论 RACK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上调,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秋水仙碱对纤维化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从胶原降解的角度探讨秋水仙碱对肝纤维化有无逆转作用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制备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给予秋水仙碱治疗;通过RT-PCR检测MMP-1、TIMP-1的表达,并作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以及Masson胶原染色.结果 发现秋水仙碱对肝纤维化大鼠MMP-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以抑制TIMP-1的表达(P<0.05),促进Ⅰ、Ⅲ型胶原的降解(P<0.05);然而在病理形态学的观察中,未发现秋水仙碱治疗组与肝纤维化模型组之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纤维化肝脏TIMP-1的表达,从而增强间质胶原酶的活性,促进Ⅰ、Ⅲ型胶原的降解,产生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特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复律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测定老年人持续、阵发性房颤及房颤复律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1)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各指标持续、阵发性房颤组及房颤复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次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差异显著(P<0.05)及差异不显著(P>0.05);(2)房颤复律组E/A为0.71±0.14,与照对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持续、阵发房颤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与房颤复律组比较,分别为P<0.01,P<0.05。结论老年特发性持续房颤患者存在明显左心功能障碍;阵发性房颤者短时间内可出现左心功能改变;房颤复律后心脏收缩功能可恢复或接近正常,但仍存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490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223例,血糖水平<6.1 mmol/L;轻度增高组150例,血糖水平6.1~7.8 mmol/L;高血糖组117例,血糖水平>7.8 mmol/L。对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糖组女性患者比例较多,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血压低、心率快,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9.66%,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的8.07%、14.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增高(P<0.05)。结论急性高血糖可能是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