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 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2例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评估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训练中应用结构化教育模式,将视觉线索应用到各个活动场所,强调作息时间和教学环境的结构化,强调工作组织的结构化。每周5 d,每天6 h,共训练6个月。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及C-PEP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儿孤独症儿童量表平均总分由训练前的(96.09±18.95)分下降到(54.91±14.10)分(P<0.001),量表中言语、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显著下降(P<0.001)。C-PEP评估功能发展平均分值由训练前(28.00±11.08)提高到(48.00±11.27),年龄当量提高(9.00±5.32)个月,扣除生理增长6个月,实际年龄当量增长(3.00±5.32)个月。【结论】结构化教育治疗对孤独症是一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合结构化教学(TEACCH)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5例孤独症患儿进行ABA结合TEACCH的康复教育训练。采用PEP-R评估量表比较训练前、后孤独症患儿的发展能力、异常行为、自理能力及社交表现得分。结果训练后,孤独症患儿在发展能力上总分进步,较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行为减少,适应性行为增多,自理能力增加及社交欲望提升。结论 ABA结合TEACCH的训练方式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提升患儿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综合训练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21例高功能孤独症患儿进行评估后,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用结构化教育模式并结合应用行为分析法,坚持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每天3 h,每周5 d,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训练12个月.训练前后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儿孤独症儿童量表平均总分由训练前的(77.14±29.57)分下降到(50.57±22.00)分(P<0.001),量表中语言、社交、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显著下降(P<0.001).患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结论]对高功能孤独症患儿进行综合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个人能力及动作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5.
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4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增加社会适应性而进行结构化教育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方法,对87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研究,其中46例为研究组,在专业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结构化教育训练,其余41例为对照组,未接受该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父母全程参与。6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于治疗前、3个月末、6个月末分别有专业医师指导患儿看护者采用ABC量表、ATEC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与训练前相比,研究组治疗结束后ABC量表得分、ATEC量表总分及各项得分均降低,其中ABC量表得分、ATEC量表总分、ATEC量表语言项得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项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量表、ATEC量表及各项得分也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及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结构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为今后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45例孤独症患儿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采取一对一和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EP)对患儿进行评价。结果45例孤独症患儿ABC总分由训练前的92.95分下降至55.14分(P0.01);CARS总分由训练前的37.12分下降至29.48分(P0.01),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68.00分下降至57.09分(P0.05),其中行为因子由训练前的21.77分下降至17.86分(P0.05),但在语言、社交、感知觉因子的分值训练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EP的发展分数由训练前的54.33分提高至84.38分(P0.01),7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的异常行为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但其语言、社交、沟通能力的提高尚需要长期、更高密集度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TR策略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ASD患儿30例,采取BTR策略进行6个月的治疗。对患儿的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进行观察,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定ASD患儿行为特征,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价儿童ASD严重程度,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3(PEP-3)评估其沟通能力。结果治疗后ASD儿童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提升,问题行为发生减少;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均有提升。ASD儿童ABC量表各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ARS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EP-3量表对应的月龄提升,各因子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BTR策略在ASD儿童中治疗有效,能改善患儿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龄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为孤独症患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8例孤独症患儿按年龄分≤5岁组14例和5岁组14例,采用结构化教学、ABA应用行为分析、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社交故事、精细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训练、沙盘游戏治疗等综合干预训练法训练患儿3个月,随后应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5岁组患儿训练后感觉、交往及总分得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1),生活自理得分也显著降低(P0.05),而训练前、后躯体运动、语言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组训练后感觉得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而训练前、后交往、躯体运动、语言、自理及总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年龄越小综合干预训练效果越好,症状改善越明显。实现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医务人员及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存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在专科收集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1.5~5.5岁之间)孤独症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取诊断评估后,按照患儿特征制定个别化的教育干预治疗计划,治疗中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及关系发展干预(RDI)相融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并强调家庭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干预中。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干预疗效评估。 结果 60例患儿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79.83±16.98)分下降到(46.82±6.95)分,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都明显下降,且<3岁干预组在语言、社交、行为上的分数下降较>3岁干预组更甚;SM由训练前的(7.43±1.16)分提高到(8.87±1.06)分,<3岁干预组提升优于>3岁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孤独症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3岁前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提高更为明显。 结论 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孤独症症状及改善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游戏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单纯的结构化教育治疗模式)、B组(结构化教育模式+游戏治疗)和C组(结构化教育治疗模式+游戏治疗+听觉统合治疗),每组各2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Gesell发育诊断量表(社会适应性,个人社交,语言)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CARS、社会适应、语言、个人社交均有改善(P<0.05),其中在ABC及个人社交变化值方面,B组及C组较A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语言变化值方面,C组变化值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B组变化值又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联合游戏疗法在自闭症儿童行为心理治疗中,效果优于单纯结构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叶酸对参与结构化教育的孤独症儿童的辅助治疗效果,为进行靶向营养干预及综合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方法。随访66名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孤独症儿童,遵循自愿原则分为叶酸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Scale,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s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 3)对其3个月前后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ABC、CARS、ATEC量表总分均降低,PEP 3量表各项得分(除行为特征 非语言外)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后各量表差值显示,叶酸干预组孤独症儿童ATEC量表中的语言交流项、PEP 3量表中的认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项的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在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同时补充叶酸,对认知和语言交流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参与结构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应用于孤独症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6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干预组给予头针联合行为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对比两组孤独症行为、心理发育情况及孤独症治疗评估结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及自我...  相似文献   

13.
探索经颅重复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结合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的综合干预方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试验,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病区选取20例3~6岁ASD儿童为综合康复组(rTMS+mNGF +TEACCH).从深圳市罗湖区雅博儿童康复服务中心招募与综合康复组性别、年龄匹配的ASD儿童20例为对照组(TEACCH).各组儿童的康复周期均持续6个月.2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ASD儿童行为检查表(autism behaviorchee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W)评估.结果 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2组的ABC量表在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及CARS量表评分均下降(P值均<0.05).干预后综合康复组的ABC量表在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及CAR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ASD儿童经过持续6个月的医教结合康复或TEACCH课程,临床表现均有改善;rTMS+mNGF+TEACCH的综合干预方案康复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为确定听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选取符合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进行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时给予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分别用ABC量表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患儿ASD行为及智力水平。结果 训练后1个月,ABC总分及交往、语言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训练后3个月,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IQ得分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6个月,ABC总分、各因子得分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总分及IQ得分在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对于ASD儿童治疗有效,1个月开始起效, 3个月时效果最好,6个月时仍有效果,但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综合干预开始的年龄及持续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为ASD儿童综合干预开始年龄及持续时间、改善ASD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 ASD诊断标准的221名儿童进行以应用行为分析-语言行为教学为主的综合干预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进行综合干预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综合干预后ABC量表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理因子分及总分均较综合干预前下降(P<0.000 1),且开始综合干预年龄越小、综合干预的持续时间越长,ABC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变化越大(P<0.000 1)。结论 开始综合干预年龄越小、综合干预持续时间越长,ASD儿童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理能力改善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整合社交技能训练、语言和言语训练、认知能力训练、行为矫正、精细运动和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患儿24例,应用综合疗法进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进行评测,以确定治疗效果,患儿每天训练3h,平均训练(3.75±2.68)月。结果训练之后,患儿CARS评分中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躯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和“活动水平”两项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ABC各项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左旋肉碱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治疗效果,为ASD患儿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2月选取诊断为ASD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特殊教育干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左卡尼汀[100 mg/(kg·d)]。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采用串联质谱分析检测游离肉碱含量,采用异常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中文版心理教育评定(C-PEP)进行量表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游离肉碱均偏低,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游离肉碱均有所提升[(28.28±2.26)μmol/L],对照组仍偏低[(16.54±2.08)μmol/L];治疗3个月后两组ABC总分(t对照=-6.32,t治疗=-8.05)、CARS总分(t对照=-1.24,t治疗=-1.38)较前有所降低,PEP-3 评分较前均有所提高(t对照=-3.584,t治疗=-4.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BC总分、CARS总分及PEP-3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67,-2.43,2.884,P<0.05)。结论 ASD患者口服左卡尼汀能进一步促进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象征性游戏测试判断语言发育异常儿童的早期概念形成,以及用最简单方式处理符号,表达自我经验和想象的能力,探索其在儿童语言发育评估中的价值,并为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和语言治疗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因语言问题就诊的263例儿童,男206例(78.3%),女57例(21.7%)。对所有儿童进行象征性游戏、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婴幼儿语言发育筛查量表及ABC儿童孤独症量表测试。结果 263例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测试的发育年龄明显落后于平均生理年龄,且4个年龄段的象征性游戏测试的发育年龄均显著落后于其平均生理年龄,随年龄增长,两者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象征性游戏测试的原始分与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的4个能区的发育商(DQ)、婴幼儿语言发育筛查量表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01),与ABC儿童孤独症量表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01)。结论 象征性游戏测试结果可以提示语言发育异常儿童的早期概念形成,以及用最简单方式处理符号,表达自我经验和想象的能力,有助于鉴别不同原因的语言发育异常,并为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和语言治疗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