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以月经周期和末次月经推算受孕期与生化诊断间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而评价紧急避孕效果判断的可信性。方法:对100例要求紧急避孕服务的妇女末次月经日期、月经周期和未保护性生活时间的确信程度进行回忆问卷调查,同时以B超作为月经周期、排卵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51例(52.04%)妇女确信知道末次月经的日期;9例(9.18%)妇女不能准确回忆无保护性生活时间;58.16%的妇女在该研究周期中有过1次以上的性生活;32例(32.65%)妇女B超证实与她们的周期不符合;2例妊娠,其中1例根据wilcox方法评估其妊娠危险概率为0%。结论:对于一部分妇女依赖于对末次月经、性生活时间的回忆和排卵日的推算来评价紧急避孕效果的方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应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欲阐明作为排卵日指标使用基础体温和血中激素值与超声波观察到的排卵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在排卵诱发周期内各参数间有否变动,以比较自然排卵和克罗米芬排卵周期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对45个自然排卵周期和33个克罗米芬周期的排卵日进行了基础体温,血中激素值和超声波法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 一、自然排卵组:基础体温与血中LH高峰、E_2 高峰都是宽幅分布,自然排卵组体温降低日分布在E_2高峰日的-4~+3日;最低体温日也在-3~+3日之间。最低体温日分布在LH高峰日的-3~+2日,低温最终日在-2~+2日之间,与LH高峰日一致的分别为5/28周期(13.9%),7/28周期(25.0%)一致率很低。超声波排卵日在血中LH高峰日的次日,E_2高峰日的第2日,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以月经周期和末次月经推算受孕期与生化诊断间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而评价紧急避孕效果判断的可信性.方法对100例要求紧急避孕服务的妇女末次月经日期、月经周期和未保护性生活时间的确信程度进行回忆问卷调查,同时以B超作为月经周期、排卵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51例(52.04%)妇女确信知道末次月经的日期;9例(9.18%)妇女不能准确回忆无保护性生活时间;58.16%的妇女在该研究周期中有过1次以上的性生活;32例(32.65%)妇女B超证实与她们的周期不符合;2例妊娠,其中1例根据Wilcox方法评估其妊娠危险概率为0%.结论对于一部分妇女依赖于对末次月经、性生活时间的回忆和排卵日的推算来评价紧急避孕效果的方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应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阴道B超结合尿黄体生成素(LH)试纸监测排卵,指导不孕夫妇性生活,在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的应用. 方法 对96例不孕患者208个自然月经周期通过阴道B超进行监测排卵,根据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分类,同时结合LH试纸测试LH峰,预算排卵日,以指导不孕症夫妇性生活.观察卵泡发育、排卵情况及受孕情况. 结果 第1个自然周期正常卵泡排卵比例为78.1%,75例正常卵泡排卵患者共监测167个自然周期,指导性生活,临床妊娠率为24.0%,第2、3正常卵泡排卵自然周期指导性生活92个周期中,临床妊娠率为10.9%(10/92);第1个自然周期小卵泡排卵、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和无排卵周期发生率分别为12.5%、4.2%和5.2%;12例小卵泡排卵患者监测26个周期,1例妊娠,4例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患者监测10个自然周期,1例妊娠;临床总妊娠率为31.3%. 结论 阴道B超结合尿LH试纸监测排卵,指导不孕夫妇性生活,既可以诊断不孕患者排卵情况,同时提高受孕率,起到良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排卵时间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准确定位排卵时间是否更有利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3月在该院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98个周期。按照h CG注射后B超监测到的卵泡破裂时间分为3组:D1组即h CG注射后1d排卵(44个周期),D2组即h CG注射后2d排卵(40个周期),D3组即h CG注射后2d仍未排卵(14个周期)。按照h CG注射后B超监测到的卵泡破裂时间,结合患者排卵痛和血孕酮(P)值,分为两组,传统组以B超监测到的排卵日定为第0天,当天给予黄体酮转化内膜,黄体酮第4日移植(58个周期);优化组当B超监测到排卵时,如满足当日血P值2ng/ml+患者诉前1日10点前出现排卵痛,将前1日定为排卵日即第0天,当天给予黄体酮转化内膜,黄体酮第3日移植(40个周期)。观察并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胚胎着床率的差异。结果 D1组、D2组和D3组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胚胎着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优化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行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时,准确定位排卵时间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7.
李宝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6-1906
目的:比较CC和CC+E+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无排卵性不孕妇女分为两组,一组单用CC促排卵,另一组加用天然雌激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各3个月经周期。第1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开始口服CC 50 mg/d,第2组同法服用CC,周期第8~14天加服补佳乐2 mg/d,周期第1~20天服阿司匹林75 mg/d,两组分别于每个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判定排卵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CC+E+阿司匹林周期与CC周期比较:增生晚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0.05,两周期排卵率相近,无明显差异,而CC+E+阿司匹林周期妊娠率较CC周期明显增加,P<0.05。结论:CC+E+阿司匹林与CC周期比较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排卵率相近而妊娠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不孕年限较短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囊肿小者先予自然周期监测排卵并指导性生活3~6个周期;囊肿大者以及自然周期监测排卵未孕者全部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再选择输卵管通畅者进行阴道超声引导下卵巢囊肿穿刺术,术后注射达菲林至复查阴道B超无囊肿再次生长或囊肿很小。待月经复潮后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用散结镇痛胶囊,同时从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诱导排卵并指导性生活3~6个疗程。结果:12例自然周期监测排卵患者中3例获临床妊娠;49例穿刺术后诱导排卵患者中31例获临床妊娠。结论:对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伴不孕患者应依据年龄、不孕年限、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不孕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其制定周密的连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AID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11月~2010年5月在生殖中心实施AID助孕治疗的418名妇女639个治疗周期的病例,综合分析不孕妇女的年龄、输卵管情况、治疗周期、促排卵用药及授精次数等因素对AID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ID周期妊娠率为34.90%(223/639),例数妊娠率为53.34%(223/418)。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是否合并输卵管因素、授精与排卵时间等有一定关系。排卵前后短时内单次授精的平均妊娠率反而高于排卵前后双次授精。639个AID周期中,随治疗周期的增加累计妊娠率随之增高,但周期妊娠率下降,第1~3周期临床妊娠率依次为37.08%、31.98%、21.95%。AID促排卵周期妊娠率与自然周期无差异(34.02%、35.63%)。结论:不孕妇女的年龄、输卵管情况及授精时机的掌握是影响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对超过3周期仍不孕者,可考虑改行供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进行助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排卵后血清孕酮(P)测定对决定冷冻胚胎移植(FET)时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87周期自然周期FET患者,排卵后按首日P≥10 nmol/L(称P上升)的排卵天数分组,D0组:排卵日P上升,31周期;D1组:排卵后1 d P上升,357周期;D2组:排卵后2 d P上升,199周期。P上升1 d移植第2天卵裂期胚胎;P上升2 d移植第3天胚胎。比较3组患者一般状况及胚胎移植结局。结果 3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基础卵泡刺激素(FSH)、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0组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D1组,分别为40.98%、23.95%;D0组妊娠率显著高于D1组及D2组,分别为64.52%、36.97%、40.20%;D2组与D1组相比胚胎种植率及妊娠率有增高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B超测排卵,监测P上升,有助于确定自然周期冻胚移植日,使部分患者胚胎移植提前或后移1天进行,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LH联合经阴道超声监测排卵在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探讨LUFS的诊治方法。方法:对79例临床诊断LUFS患者的307个月经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基础体温及经阴道超声等相关检查结果,将此307个周期分为3组:排卵周期组,LUF周期组及成功妊娠周期组。应用尿LH联合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监测排卵,对不同周期组优势卵泡出现距排卵日(或预计排卵日)时间(T1),尿LH高峰出现距排卵日(或预计排卵日)时间(T2),尿LH高峰值及尿LH高峰出现时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进行比较,应用Logestics回归对LUF周期的出现及成功妊娠与上述观察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307个周期中有245个周期接受促排卵治疗,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此245个周期分为适时HCG治疗组(112个周期)和其他治疗组(133个周期)。其中适时HCG治疗的方法为:当患者尿LH开始升高后持续2天无明显升高趋势,TVS监测有一个卵泡直径达18mm以上或两个卵泡直径大于等于16mm以上,TVS监测无排卵征象时,给予HCG5000U~10000U一次肌肉注射。对两治疗组的成功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LUF患者307个被观察周期中排卵周期177个(57.7%),LUF周期110个(35.8%),成功妊娠周期20个(6.5%)。重复出现的LUFS周期32个,占LUFS患者被观察周期的10.4%。排卵周期、LUF周期及成功妊娠周期中,排卵周期和成功妊娠周期与LUF周期相比,T1、尿LH高峰出现时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卵周期,LUF周期及成功妊娠周期组的T2分别为:-1.18±0.53天,2.01±1.61天,1.50±0.52天,LUFS周期组明显晚于其他周期组,P<0.01;尿LH最大值分别为:45.65±28.30mIU/ml,21.46±4.22mlU/ml,63.33±12.20mlU/ml,LUFS周期明显小于其他周期,P<0.01。上述观察项目中只有T2可作为LUFS周期出现的预测因素,P=0.03,比值比(oddsratio,OR)=4.30,其他项目均不是LUFS周期出现的预测因素,P>0.05。上述观察项目均不是成功妊娠的预测因素,P>0.05。接受促排卵治疗的周期245个(79.8%),其中接受适时HCG治疗的112个周期(45.7%)成功妊娠14个周期(12.5%),接受其他治疗的133个周期(54.3%)成功妊娠6个周期(4.5%),两者成功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7。结论:LUFS在不孕症患者中有一定的发生率和重复发生率,提示LUFS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LUFS周期的尿LH峰明显延迟,峰值明显降低,预计排卵日后2天内没有尿LH峰出现可提示LUFS周期的出现,尿LH联合经阴道超声监测可用于LUFS的临床诊断。尿LH联合经阴道超声监测可用以指导LUFS的适时HCG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来曲唑(LE)联合尿促性素(HMG)与他莫昔芬(TMX)联合HMG对排卵障碍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拟行促排卵治疗的197例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随机分实验LE+HMG组(105例、211周期)和对照TMX+HMG组(92例、201周期),实验组于月经周期第3~7天口服LE 5.0 mg/d共5天,第8天起肌注HMG 75~150U/d至HCG日;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TMX 10 mg,2次/d共5天,第10天起肌注HMG 75~150 U/d至HCG日。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并于月经周期第8天和HCG注射日取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观察优势卵泡数、成熟卵泡数、排卵率、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多胎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及生殖激素变化。结果:LE+HMG组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与TMX+HMG组相似(P>0.05),HCG日其优势卵泡数和成熟卵泡数均显著低于TMX+HMG组(P<0.05)。两组在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其在月经周期第8天和HCG日的血清E2水平均显著低于TMX+HMG组(P<0.05),血清T水平及LH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LE+HMG组未发生1例OHSS及多胎妊娠。结论:LE+HMG用于排卵障碍的不孕症妇女具有良好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且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孕酮(P)指导宫腔内人工受精时机(IUI)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278个周期IUI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当卵泡直径≥16 mm,动态监测血LH、E2及P,综合卵泡大小、LH、E2及P值,适时诱发排卵。根据诱发排卵日血清LH值,分为3组:A组:血清LH20 m IU/ml; B组:血清LH 20~40 m IU/ml; C组:LH40 m IU/ml,比较3组间的妊娠率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率。结果 A组临床妊娠率12. 5%,B组临床妊娠率23. 8%C组临床妊娠率14.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LUFS率2. 9%,B组2. 0%,C组3. 3%,C组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联合血清LH、E2及P的检测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IUI时机,当血清LH 20~40 m IU/ml时诱发排卵后24 h行IUI妊娠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正常月经周期、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宫颈粘液IL-1β的变化规律,以寻求新的预告排卵的方法。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连续测定15例IVF周期、7例正常月经周期宫颈粘液中IL-1β的水平。结果:正常月经周期、IVF周期宫颈粘液IL-1β具有相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卵泡期到排卵期宫颈粘液IL-1β水平逐渐增加,至排卵前1d达到高峰,排卵日下降。结论:人类正常月经周期、IVF周期宫颈粘液IL-1β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宫颈粘液IL-1β水平在排卵前1d的高峰可能作为预测排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来曲唑(LE)促排卵的个体化用药方法。方法:①收集近期不孕症门诊Ⅱ型排卵障碍患者78例、185个促排卵周期,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152周期,其他排卵障碍33周期。②以诊断为依据选择LE启动剂量为2.5 mg和5.0 mg;适时添加HMG。③起始用药时间多于月经第5天开始,超过月经5天以上者,在内膜厚度<6 mm且处于增生期(A型)的前提下直接启动;用药天数以5天为准,根据卵巢反应性适度增减。结果:①153(82.3%)周期使用5.0 mg,32(17.7%)周期使用2.5 mg;PCOS 135(88.8%)周期使用5.0 mg,17(11.2%)周期使用2.5 mg;47(25.4%)周期辅以HMG。②月经周期3~5天启动163(88.1%)周期;6~8天启动17(9.2%)周期;9天以上启动5(2.7%)周期;用药3~5天171(92.4%)周期,6~7天13(7.0%)周期,8~9天1(0.6%)周期。③11周期促排卵失败,174周期成功,成功率94.1%;62例成功妊娠,累计周期妊娠率79.5%,每排卵周期妊娠率33.5%;成功妊娠者平均促排卵2.4周期;每周期平均排卵数1.2个;双胎妊娠1例,无中度以上卵巢过激综合征(OHSS)。结论:通过以诊断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剂量并适时辅以HMG、灵活掌握启动时间和用药天数等个体化用药方法,能明显提高LE的促排卵效率。  相似文献   

16.
晓霄  张璇  吴陈丹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3015-3016
目的:寻求白细胞介素(IL)-1β与排卵关系的证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连续测定15例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7例正常月经周期宫颈粘液IL-1β的水平。结果:正常月经周期、IVF周期宫颈粘液IL-1β具有相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卵泡期到排卵期宫颈粘液IL-1β水平逐渐增加,至排卵前1d达到高峰,排卵日下降。正常月经周期、IVF周期排卵期宫颈粘液IL-1β水平高于卵泡期的水平。结论:正常月经周期、IVF周期排卵期宫颈粘液IL-1β水平高于卵泡期的水平,为IL-1β可能参与排卵提供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氯米芬加雌激素对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氯米芬 (CC) 和氯米芬加雌激素 (E) 对子宫内膜厚度、雌孕激素受体、排卵率。方法: 对 30例无排卵性不孕妇女观察 2个月经周期, 于第 1个月经周期第 5d开始口服CC50mg/日, 连续服用 5d; 第 2个月经周期以同样方法服用CC, 于周期第 2天开始服用倍美力 0 .31mg/日, 连续服用 9d。两组分别于增生晚期测子宫内膜厚度, 取子宫内膜做病理测定ER、PR含量, 同时测BBT、彩超测优势卵泡及血中性激素变化, 判定排卵情况。结果: CC+E周期与CC周期比较: 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增加, P<0. 05; 子宫内膜ER、PR含量升高 (其中腺上皮细胞内ER的含量较间质细胞升高明显 ), P<0 .01; 而PR含量有所升高 (腺上皮细胞升高明显), ER升高较PR明显, P<0 .05。两周期排卵率相近, 无明显差异, 而CC+E周期妊娠率较CC周期明显升高, P<0 .05。结论: CC+E与CC周期比较, 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增加, ER、PR含量增加,排卵率相近而妊娠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克罗米酚 (CC)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HMG) 单次用药联合方案 (简称小剂量刺激法 )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对 31例共 42个周期采用CC50mg/d×5d后单次给予HMG150IU的联合方案的卵泡发育情况、排卵及妊娠情况进行了监测, 并与CC32例 43个周期及HMG20例 20个周期相比较。结果: 小剂量组妊娠率 32% (10 /31), 周期排卵率 83% (35 /42),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 发生 1例; CC组妊娠率 12% (4 /32), 周期排卵率 56% (24 /43), 无OHSS发生; HMG组妊娠率 40% (8 /20), 周期排卵率 91% (18 /20), OHSS3例。结论: 小剂量刺激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导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用炔雌醇醋酸环丙孕酮(达英-35)后不同时间间隔促排卵治疗对卵泡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12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60例,随机分为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每组30例。短间隔组:停用达英-35月经来潮后即应用来曲唑促排卵;长间隔组:停用达英-35撤药出血后,间隔1个自然月经周期,对于≥35天月经未来潮的患者应用黄体酮撤药出血,再应用来曲唑促排卵。结果:长间隔组有28个周期排卵,5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16.67%;短间隔组有29个周期出现排卵,1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3.33%。两组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英-35后无论是直接促排卵还是间隔1个自然月经周期启动促排卵对优势卵泡产生及妊娠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达英-35治疗后来曲唑(LE)促排卵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研究对象40例,分为LE组20例和氯米芬(CC)组20例,LE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来曲唑5mg/d,CC组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100mg/d。于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根据卵泡生长速度缓慢酌情给予HMG。当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18mm时,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U诱发排卵,排卵后口服黄体酮胶丸200mg/d。阴道B超监测记录卵泡发育大小、数量和子宫内膜厚度,于HCG日取静脉血测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排卵后第7天取静脉血测E2、P水平。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流产率及生殖激素水平变化。每例患者观察1~3个周期。结果:两组HMG用量、HCG日子宫内膜厚度、HCG日≥14mm的卵泡数、HCG日≥18mm的卵泡数相似。HCG日LE组E2、排卵后+7天E2均低于C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组排卵后+7天P高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周期妊娠率33.33%高于CC组的3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组无1例流产。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达英-35治疗后继用来曲唑促排卵HMG辅助,可降低HMG用量,维持良好卵巢黄体功能,提高临床妊娠率,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特别适合对CC促排卵反应不良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