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经过病原学确诊的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起病较缓慢、病史长.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以脑室扩大、脑积水为主.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脑膜炎起病缓慢,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时,应该积极新型隐球菌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儿童新型隐球菌脑炎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2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涂片找到隐球菌24例,真菌培养阳性3例。首诊误诊12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81.82%(9/11);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5例,治愈好转3例;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3例,治愈好转2例;单用氟康唑治疗4例,治愈好转2例;3例未予抗真菌治疗者均病死。结论: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误诊率高,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氟康唑、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且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常伴有高病死率,而且必需长期使用两性霉素 B 治疗。氟康唑(Fluconazole)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三吡咯化合物,在体外对新型隐球菌有抗菌作用。据表明,此药对隐球菌脑膜炎的动物模型有效,而且容易穿透入脑脊液。本文报道1例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因两性霉索 B 治疗无效后使用氟康唑治疗获得成功。患者男性,40岁。1985年8月因隐球菌脑膜炎首次入院,最初给予静注两性霉素 B7周,同时加用5-氟胞嘧啶4周。后曾有  相似文献   

4.
金春姬  金正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05-4406
目的:探讨小儿隐性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0例隐性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隐性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症状、脑脊液特点均不典型,误诊率高,以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最为常见。建议对可疑病例要反复多次腰穿进行墨汁涂片或培养查找隐性球菌。两性霉素B加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及两性霉素B鞘注效果明显。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抗真菌疗程要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际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头痛和呕吐;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76.00%患者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以肝病多见;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共检出新型隐球菌菌株42株,分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临床上主要采用5组治疗方案,其中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治愈率较高。结论 CNM患者以颅内高压为特点且多伴有慢性基础病;隐球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临床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及时有效控制是良好治疗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临床分离的30株新型隐球菌的变种分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r DNA的ITS区,对30株新型隐球菌进行变种分类;用比色微量稀释法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5种药物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 29株为新隐球菌格鲁比变种,1株为格特隐球菌。30株新型隐球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分别为100.00%、90.00%、86.67%、76.67%和53.33%,且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存在3.33%和13.33%的耐药。结论广西临床分离的新型隐球菌以新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为主,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应结合实验室提供的药敏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HIV-CM)的疗效及血清外泌体CD_(93)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浙江衢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HIV-C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脑脊液(CSF)隐球菌转阴性率、病死率、血清外泌体CD_(93)和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乏力、发热、听力下降、视物模糊和抽搐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降低(2.50%vs 15.00%,P<0.05),CSF隐球菌转阴率升高(80.00%vs 57.50%,P<0.05)。治疗后,血清外泌体表面抗原蛋白CD_(93)和血清IFN-γ、TNF-α、IL-4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可以较好地改善HIV-C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CSF隐球菌转阴率,降低病死率,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血清外泌体CD_(93)水平而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63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起病时无临床症状,31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在有创检查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病理阳性率为91.30%(21/23),经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为57.69%(15/26);血清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93.44%)。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伴随症状多为支气管充气征(31.03%),其次为毛刺(24.14%)和空洞(18.97%)。患者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多为正常(84.48%、87.76%)。47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30例氟康唑治疗有效,1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伏立康唑治疗有效,10例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有效;31例治愈,16例好转。氟康唑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8例使用日剂量0.4g自始至终;5例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结论三唑类药物对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通常有效,三唑类耐药时可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为担子菌酵母类真菌,是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其毒力因子有多糖荚膜、黑色素、脲酶等。菌体通过呼吸道进行人体传播感染,最易侵犯中枢系统引起隐球菌脑膜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死亡率极高,也是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隐球菌病的药物仅限于两性霉素B、唑类和5-氟胞嘧啶。近年来新生隐球菌感染率不断增高,而长期使用抗真菌药引起新生隐球菌耐药从而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其对临床探索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新型隐球菌患者的病史资料,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史资料,对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其中血液31例,脑脊液5例,病理组织2例。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或联合用药。38例患者中,转院1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好转出院3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除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也可引起全身多部位感染。早期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均有颅内高压症状和发热,其中颈项强直51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均升高,病程短者脑脊液中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定量0.30~2.34 g/L.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提示脑积水伴双侧脑室旁白质缺血性改变12例,脑膜异常强化35例,脑实质低密度灶9例.61例患者均经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其中行鞘内注射15例,行侧脑室引流术1例,反复隔天腰椎穿刺放脑脊液,随后用0.9%氯化钠行脑脊液置换30例.61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16例,死亡5例.结论 两性霉素B联合5-FC仍是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案;反复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重要方法,积极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或置换以控制颅内压,并行鞘内注射是降低病死率、赢得治疗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某院近10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状况,为医院提升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16年7月医院儿科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106例,统计每2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数量分布、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因素、分布和来源及临床症状、主要真菌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 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共分离出真菌109株,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总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每年感染最多的菌落均为白念珠菌;影响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中心静脉插管、血液系统肿瘤、胃肠手术以及留置导尿管;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以念珠菌为主,包括白念珠菌33株(30.3%)、光滑念珠菌13株(11.9%),热带念珠菌12株(11.0%)以及克柔念珠菌9株(8.3%),其次为新隐球菌18株(16.5%),链格孢子菌7株(6.4%)以及曲霉菌11株(10.1%);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来源主要为泌尿道和呼吸道,新隐球菌的主要来源为脑脊液;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较敏感,新隐球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敏感;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中以咳嗽、体温不稳定、喘息最为常见,偶尔有患儿伴随腹痛、腹胀和咳血的症状。结论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无临床特异性,对于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且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更加深入地寻找真菌感染证据,对于确定真菌感染的患者应给予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治疗,以期降低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及2016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例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患儿1:女性,生后24min;患儿2:女性,生后18min;患儿3:男性,生后42min)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氟康唑耐药的患儿1与患儿2,采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总疗程为6~8周;对氟康唑敏感的患儿3,单用氟康唑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治疗过程中,3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血清学、脑脊液与影像学检查指标,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例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患儿均为早产儿。经治疗后,3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3例患儿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血培养结果显示真菌培养试验均呈阴性。这3例患儿中,患儿1并发脑积水,对其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对于治疗氟康唑耐药的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有效,而且相对安全。对存在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该合理预防二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分离新生隐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采用比色微量稀释法,对2007年8月—2018年7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标本分离的304株新生隐球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6种常用抗隐球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MIC_(50)分别为1、2、4、0.03、0.06、0.12μg/mL,MIC_(90)分别为1、4、8、0.06、0.12、0.25μg/mL,几何均数分别为0.75、2.32、3.28、0.039、0.053、0.09μg/mL。在6种抗真菌药物中,新生隐球菌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1.32%,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0.33%,未发现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产生耐药的菌株。结论云南省艾滋病患者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对不同药物敏感性有差异,可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各类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探讨隐球菌乳胶凝集实验(LAT)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各4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脑脊液相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进行分析,比较LAT、墨汁染色涂片、真菌培养3种检测方法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出率,分析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三组患者脑脊液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组蛋白水平低于结脑组及化脑组;隐脑组LAT检测阳性例数为40,阳性率为100.00%,结脑组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5.00%,化脑组未检出阳性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发现,LAT检测在首次及终末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墨汁染色涂片及真菌培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共培养出3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是95.79%、91.23%、100.00%。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较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乳胶凝集实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以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为诊断依据,回顾性调查65例使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1周以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并对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5例均发生一起或多起不良事件,其中以神经精神系统受损表现最常见,包括视力下降、失明、眼内出血、瞳孔不等大、视神经乳头水肿、复视、意识障碍、听力下降、脑疝、瘫痪、抽搐、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等,主要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本身相关,少数与AMB或5-FC相关.神经精神系统受损以外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头痛加剧、顽固性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贫血、院内感染、脉管炎、休克、皮疹等,其中主要与AMB相关的有发热、头痛加剧、肾功能损害、贫血、脉管炎等,与5-FC相关的主要有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脱水剂、解热镇痛药及原有伴随疾病等.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使用AMB与5-FC联合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很常见,涉及多个器官组织.不良事件的防治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的药物剂量与浓度,严密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等.  相似文献   

17.
氟胞嘧啶(Flucytosine)是一种合成的抗代谢制剂,在试管内对大多数的新型隐球菌(C.neo-forman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光滑隐球菌(Torulopsis glabrata)的菌株有效,与两性霉素B相比较,它易从胃肠道吸收,然后从血液迅速进入脑脊液,如无肾功能障碍,则无毒性。但此药治疗霉菌性感染的明确作用尚难以证明。少量的实验材料认为,治疗严重霉菌感染采用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可得到显效。这  相似文献   

18.
沈斌  邱佳 《中国妇幼保健》2023,(9):1664-1668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9月湖州及周边地区医院的28例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在入组的28例患儿中,男孩19例(67.9%),女孩9例(32.1%);年龄1~3岁7例(25.0%),3~6岁8例(28.6%),>6岁13例(46.4%)。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为主,有14例(50.0%),其次为恶心呕吐8例(28.6%)、高热6例(21.4%),无症状的患者有8例(28.6%)。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形态特征分析显示,入组的28例患儿中,病灶形态为单发型13例(46.4%)、多发型8例(28.6%)、混合型2例(7.1%)、肺炎型5例(17.9%)。单发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边缘平直征(13例,100.0%)、晕轮征(11例,84.6%)、胸膜凹陷征(7例,53.8%)为主,多发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蘑菇兄弟征(6例,75.0%)、晕轮征(5例,62.5%)及边缘平直征(4例,50.0%)为主,肺炎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支气管充气征(5例,100.0%)为主。不同形态特征病灶的边缘平直征、晕轮征、蘑菇兄弟征、支气管充气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隐球菌病患儿可疑环境接触史以鸽子(10例,35.7%)、宠物或家禽(6例,21.4%)为主,其次为可疑土壤(3例,10.7%)和鸟禽类粪便(2例,7.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儿存在明显的CRP升高(20例,71.4%)和血沉异常(11例,39.3%)。25例均完成治疗,有14例接受氟康唑治疗,8例接受伏立康唑治疗,3例接受两性B霉素+氟胞嘧啶+氟康唑序贯治疗,3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仅随访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肺隐球菌病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无可疑环境接触史的儿童,但临床症状表现无明显特异性,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57例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的57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分布21~75岁,男女比例为1.85∶1,感染部位分布左肺15例,右肺21例,两肺均存在21例(其中合并脑膜炎者3例,血液感染1例)。临床病史:体检中发现22例;主诉咳嗽25例,其中包括咳嗽伴胸痛5例;发热6例;头晕呕吐、头痛2例;痰血1例;气喘1例。43例作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LA)患者中阳性30例,阴性13例。经病理诊断共37例:其中1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22例经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影像以肺结节为主26例,以肺斑片影为主16例,以占位性病灶为主8例,空洞影7例。治疗大部分应用氟康唑0.4 g, 1/d,外科术后多用0.2 g, 1/d,病情稳定。结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异常患者,需警惕肺隐球菌病,尽早获取组织病理明确诊断,并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LA试验综合判定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研究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感染药物两性霉素B的各种配方组成(包括脂质体和脂类混合物)的报道,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本文对两性霉素B溶于葡萄糖溶液或脂质乳剂治疗30例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