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慢性乙肝并发小肝癌进行超声动态观察,探讨乙肝并发小肝癌的发展规律以及超声在慢性乙肝肝内病变进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实验室检查报告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b)、e抗原(HBeAg)均阳性的122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肝二维超声检查、三维超声重建,分析声像图特点.穿刺活检后,对肝内结节二维、三维超声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22例患者中并发小肝癌34例.从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时间平均为(6.30±2.31)年,肝硬化发展为肝癌时间平均为(8.01±2.10)年.三维超声能较清晰地显示肝内增生结节、小肝癌形状及与周边肝组织的关系,三维超声对小肝癌的检出数较二维超声明显增多,而对肝硬化增生结节的检出数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超声动态观察慢性乙肝肝实质回声改变能早期发现肝内结节性病变,三维超声多切面、多角度检查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2.0cm球形病变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采用NAS1000H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对50例肝内小病灶进行常规检查,并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所得病理结果与超声图像对照分析。结果:50个肝内小结节超声图像可分为强回声、低回声及等回声结节。病理类型有原发性肝癌、转移癌、肝硬化结节、脂肪浸润、血管瘤、炎性病变及结节性硬化。结论:通过分析肝内小结节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并与肝穿刺活检对照分析,提高对肝内结节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IMB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1066例HBsA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IMBs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sAg(+)HBeAg(+)、HBsAg(+)HBcAb(+)、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HBsAg(+)HBsAb(+)HBeAg(+)HBcAb(+)组IMB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0708份IMBs阳性血清ALT与358例阴性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2.095,P〈0.05)。结 论定量检测IMBs有助于了解HBsAg阳性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早期诊断与鉴别检查小肝癌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超声造影等对肝内小占位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2例肝小占位病变确诊为小肝癌8例,误诊4例,误诊中3例为肝低回声小血管瘤,肝腺瘤样增生结节1例,误诊原因主要是因为低回声型血管瘤声像图酷似小肝癌,有时周边也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结论超声诊断小肝癌具有方便,可动态观察,彩色多普勒见病灶内测及彩色血流信号,并有动脉血流频谱,RI≥0.6应考虑小肝癌可能,结合超声造影、超声引导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对小肝癌做出早期诊断,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腔内三维超声成像检查在输尿管下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输尿管下段病变患者先进行腔内二维超声检查,并进行腔内三维超声重建,对两者图像进行描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腔内三雏超声成像后,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病变与输尿管管壁的关系、病变与输尿管管腔,病变与膀胱输尿管开口、病变与输尿管开口旁的膀胱壁的空间关系,腔内三维超声病变检出率为88.10%,二维超声检出率为74.13%,三雏超声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1)。结论 实际应用中发现腔内三雏成像可以提供较二雏图像更丰富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发现二雏超声无法检出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210例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与鉴别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二维超声检出的21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直径小于5cm),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观察其二维超声图像和血流特征。结果 肝血管瘤、脂肪瘤、肝腺瘤多数以高回声为主,血流信号稀少;原发性肝癌、转移癌、肝硬化结节以低回声为主,血流信号较丰富。结论 二维超声是检出肝脏占位性病变首选方法,CDFI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体检发现肝内多发(2个)结节型肝癌1个月人院。既往有乙肝病史6年。查体:肝病面容,可见肝掌和蜘蛛痣。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正常,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FP299μg/L。MRI示肝右叶2个结节病灶,分别位于Ⅵ段和Ⅶ段,SE序列T1W1、略低信号,T2W1高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对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对76例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病变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其内部结构、肿块形态、边界以及肿块与膀胱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三维超声成像能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对膀胱壁上小的乳头结构的检出、肿块的整体观显示以及肿块与膀胱壁是否有浸润情况的判断.结论 三维超声成像较二维超声能更直观、立体地反映肿块结构,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超声造影在不典型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脂肪肝伴肝内异常回声者行二维超声、CDFI及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对照,其中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显示,8例低回声结节中1例为肝细胞肝癌(HCC),7例为相对正常的肝细胞,周围高回声区均为肝细胞脂肪变性:二维超声误诊2例HCC,2例小的肝囊肿和1例肝血管瘤;CDFI误诊2例HCC;增强cT漏诊1例9mm×9mmHCC;超声造影无漏诊、误诊。结论超声造影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可便捷诊断不典型脂肪肝残存的“肝岛”及其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0.
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和转移性肿块声像图特征。方法 常规对我院住院的178例转移性肝癌进行检查。结果 超声检出肝内转移性病灶174例,其中肝左叶16例,右叶64例,肝双叶94例。共检出肿块669个。转移性肝癌以侵犯肝双叶并以多个结节存在为多。超声可检出〈1cm大小的结节,但以1~4.9cm的肿块为多,共140例,占80.46%(140/174)。肿块回声特征与原发性肿瘤病种有关,呈多样性,但以低回声型为多,占112例,达64.37%(112/174)。对转移性肝癌超声检出率为97.75%(174/178)。超声与CT、MRI检查对比,显示CT、MRI检出率略高,可达到98.11%〈104/106)、98.61%(71/72),超声检出率较以上两项影像检查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检查对转移性肝癌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检出情况与HBV-DNA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进行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5项的检测,同时对乙肝患者运用PCR检测HBV—DNA的含量。结果大三阳组前S2抗原(+)检出率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小三阳组,且与小三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S2抗原(-)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89%;前S抗原(+)组与血清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在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中应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为判断乙肝病毒的复制、传染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HBV-DNA定量与HBV-M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HBV-DNA定量检测与HBV血清标志物定性或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同时运用ELISA法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HBsAg(+)HBe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最高为94.62%(176/186),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42.86%(30/70),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6.17%(56/214),HBsAg(+)HBeAg(+)HBcAb(+)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血清HBV-DNA水平与HBV血清标志物的表现模式有关,HBeAg与HBV-DNA有高度的相关性。HBV-DNA与HBV-M结合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也为指导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几种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的乙肝患者共179例,检测其前S1蛋白,其中的111例进行了HBV DNA定量的测定。结果:HBsAg(+)、HBeAg(+)、HBcAb(+)患者共48例,前S1蛋白阳性率为85.4%。HBsAg(+)、HBeAb(+)、HBcAb(+)患者32例,前S1蛋白阳性率为62.5%。HBsAg(+)、HBcAb(+)患者33例,前S1蛋白阳性率为72.7%。在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的111例标本中,随着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的增加,前Sl蛋白的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前S1蛋白是反映HBV复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前S1蛋白(Pre-S1)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蛋白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 HBsAg、HBeAg、HBcAb阳性者2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高达90.0%以上。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者63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2.5%和69.8%;HBsAg和HBcAb阳性者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为87.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大于或等于5.0×102copy/mL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标准,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e-S1是诊断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清HBV标志物、前S2抗原与HBV 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前S2抗原(HBV PreS2-Ag)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对乙肝患者分别进行五项HBV血清标志物、前S2抗原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结果大三阳组前S2抗原(+)检出率和HBV DN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小三阳组.且与小三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S2抗原(-)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86.90%;前S2抗原(+)组与血清HBV DN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HBV血清标志物、前S2抗原与HBV DNA检测中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可提高检出率.为判断HBV复制和传染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HBV DNA定量与乙型肝炎临床及病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HBVDNA定量与各型乙型肝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 5 70 0型荧光定量PCR仪 ,对 83 8例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的各型肝炎患者行HBVDNA定量检测 ,并同时检测其它乙型肝炎病原学标志物 ,对部分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中 ,HBVDNA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有明显的一致性。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HBsAg、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与HBVDNA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 94.3 8%、3 8.5 6%、2 7.3 0 %。各型肝炎的HBVDNA定量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慢性乙型肝炎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变及慢性重型肝炎组 (P <0 .0 0 1)。 15例患者的HBVDNA定量与肝脏病理学分析 ,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结论 HBVDNA定量检测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与HBeAg阳性呈正相关 ,是乙型肝炎诊断和观察抗病毒治疗的一项可靠的判断指标。但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 PreS1)、HBV 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评价三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 427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标本中HBV 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和PreS1水平.结果 HBsAg(+)、HBeAg(+)、HBcAb(+)乙型肝炎患者的PreS1、HBV DNA阳性率及病毒载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PreS1和HBV DNA之间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结论 PreS1、HBV DNA和HBV-M单独检测均存在缺陷,三者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准确诊断、判断病毒复制情况和药物疗效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不同模式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意义,为HCC的普查、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HCC患者标本840例,使用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RCHITECT i2000_(SR)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根据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分成14组。结果 1)在不同模式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中HCC检出率:A组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模式为59.29%(498/840);B组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模式为20.48%(172/840),其他12组中均有HCC检出,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HCC患者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为抗-HBcHBsAg抗-HBeHBeAg抗-HBs。结论 1)对于既往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感染后恢复以及亚临床感染的患者均有HCC发生的可能,除了高危人群,以上人群均需重视定期体检。2)HBsAg(+)和抗-HBc(+)与HCC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而抗-HBc比HBsAg等其他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妇女慢性乙型肝炎标志物和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检测孕妇和新生儿HBV-DNA载量分析和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统计不同孕妇类型血HBV-DNA阳性率和乳汁HBV-DNA阳性率、新生儿HBsAg阳性率和新生儿HBeAg阳性率。统计不同血HBV-DNA定量下乙型肝炎小三阳、乙型肝炎大三阳、乳汁HBV-DNA阳性率以及新生儿HBsAg阳性率和新生儿HBeAg阳性率。结果乙型肝炎中共有291例血HBV-DNA阳性患者,83例乳汁HBV-DNA阳性患者;其中乙型肝炎大三阳孕妇血HBV-DNA阳性率(93.49%)和乳汁HBV-DNA阳性率(48.52%)分别显著高于乙型肝炎小三阳孕妇(24.4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型肝炎孕妇中共有20例HBs Ag阳性新生儿,129例HBeAg阳性新生儿;其中乙型肝炎大三阳孕妇新生儿HBs Ag阳性率(7.10%)和新生儿HBeAg阳性率(73.37%)分别显著高于乙型肝炎小三阳孕妇新生儿(1.47%、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血HBV-DNA定量的增加,乙型肝炎小三阳占比不断下降(98.72%、80.95%、72.73%、57.14%、9.09%、0),乙型肝炎大三阳占比不断上升(1.28%、14.29%、18.18%、38.10%、88.31%、9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血HBV-DNA定量的增加,新生儿HBs Ag阳性率不断上升(0、0、0、4.76%、5.19%、13.89%),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不断上升(1.28%、9.52%、18.18%、23.81%、70.13%、7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乙型肝炎小三阳或者HBV-DNA阴性产妇发生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且乙型肝炎大三阳和HBV-DNA定量较高的产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