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中患者(脑卒中组),78例原发性高血压和155例健康对照组。离卒中组Ⅱ型(52%)显著高于对照组(34%)。DD型8%)无低于对照组(20%)。而ID型则无明显差异。78例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且相比无显著差异,I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组(72%)同于对照组,非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相近。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缺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PCR的方法分别检测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3例正常血压组的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结果共得到3种基因型:纯合缺失型(DD),纯合插入型(I),杂合型(ID)。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等位基因的频率(0.62)高于健康对照组(0.48)(P<0.05)。结论ACE基因的I/D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77 例正常人,80例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病人,74 例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ACEI/D基因多态性。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51.6%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5.6% ,P< 0.01),及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39.3% ,P< 0.05)。结论:ACE基因D等位基因型可能是中国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PCR)技术检测ACE基因16含子中287bpDNA片段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对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在原发性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0.55)高于正常对照组0.43,但统计学并无意义,在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中,D等位基因频率0.5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明在有家族史人群中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张强  辛培玲 《高血压杂志》1999,7(2):128-13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EH)人群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一基因片段,共检测EH患者204例和正常对照96例。结果EH组DD、DI、I型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三期EH亚组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ACE活性与基因类型的关系为DD>DI>I。结论中国原发性高血压人群ACE基因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其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伴发原发性高血压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分析脑卒中伴发高血压及原发必因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ACEI/D)多态性,方法 用PCR方法对117例缺血性脑卒中(其中80例伴发高血压)及1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正常人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脑缺血伴发高血压组DD基因型频率(0.44)及D等位基因型频率(0.55)显著高于高血压组(0.22和0.43)及正常人组(0.15和0.37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多态性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方法鉴定50例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69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患者和85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ACE基因的插入/插入纯合型频率(46%)明显高于对照组(30%)(<P0.05);插入/缺失杂合型及缺失/缺失纯合型的频率(分别为28%和48%)与对照组(分别为26%和22%)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ACE基因各型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脑CT扫描显示基因插入/插入纯合型的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76%有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结论ACE基因插入/插入纯合型与脑卒中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多态性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方法 应用PCR扩增方法鉴定50例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69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患者和85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多态性。 结果 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ACE基因的插入/插入纯合型频率(46%)明显高于对照组(30%)(P〈0.05);插入/缺失杂合型及缺失/缺失纯合型的频率(分别为28%和48%)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 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技术检测63 例心肌梗死患者及112 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位于ACE基因第16 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技术扩增后可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子缺失型(DD) ,纯合子插入型( Ⅱ),杂合子插入/ 缺失型(ID)。63 例心肌梗死患者DD型26 例(41% ),ID型24 例(38% ),Ⅱ型13 例(21%) ,D等位基因频率为60% 。112 例对照者则分别为25 例(22% ),50 例(45 %) ,37 例(33% ) 及45% 。DD型及D 等位基因在心肌梗死组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值分别为0-008 1 及0-004 9)。心肌梗死患者DD型与非DD型在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po- Al、Apo- B、吸烟以及所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甘油三酯及吸烟两项,表现出DD 型的心梗患者较非DD 型者有减低的趋势。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国人心肌梗死发病相关,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可能为心肌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脑梗塞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9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型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出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塞的高危因素。结果(1)糖尿病总组ACE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糖尿病脑梗塞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脑梗塞组(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E基因DD型、D等位基因、脂蛋白(a)及年龄是糖尿病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CE基因II型和I等位基因则为2型糖尿病脑梗塞的保护因子。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病密切相关。ACE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分布规律及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取汉族EH病人121例,对照组95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PCR技术进行ACE基因I/D分型。结果在汉族血压正常群体中,ACE基因I/D多态DD、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48%和30%,其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和54%。I/D多态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达到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EH组与正常组相比,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H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增加。结论汉族EH发病与ACE基因I/D多态性相关联,基因型DD和等位基因D可能是EH发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时血浆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细胞膜离子运输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32名正常人(NT),55例原发性高血压(HT)患者,检测血浆Cho、TG、HDL-C水平,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膜C/P克分子比率及膜内面Ca2+结合力。结果(1)HT组平均动脉血压(MAP)与NT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2)HT组血浆HDL-C水平、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以及膜内面Ca2+结合力均较NT组明显减低;(3)HT组血浆Cho,TG水平、红细胞膜Cho含量和C/P克分子比率,与NT组比较皆明显增高。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减低,以及膜内面Ca2+结合力减低,是高血压时细胞膜离子运输失常的主要标志,血浆TG水平升高和膜磷脂水平减低可能是高血压时细胞膜理化特性及离子运输失常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检测151例原发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型,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DLVd)、左室收缩末径(SLVd)、心脏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计算左室重量(LVM)。结果各基因型组中DD型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9.9±5.6mm、30.5±6.5mm、11.2±1.6mm、11.7±1.5mm、259.5±62.1g,ID型组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8.9±5.3mm、31.5±5.2mm、11.4±1.7mm、11.9±1.6mm、261.3±70.3g,I型组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8.9±5.5mm、31.8±6.5mm、11.1±1.9mm、11.5±1.8mm、250.8±82.5g,各基因型组间DLVd、SLVd、IVS、LVPW、LVM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ACE基因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无关。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其对应缩血管性物质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54.5±9.2岁,男性31例,女性29例,接受血浆比色法的硝酸根和放免法内皮素含量测定。结果患者血浆硝酸根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内皮素含量却明显高于正常人。这种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平行,而和病程无关。结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这一对扩张和收缩血管的因子的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标变化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37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6例正常人行糖耐量试验和测定胰岛素释放曲线的同时测定心率变异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病人中62%存在高胰岛血素症和胰岛素抵抗,其24小时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指数(SDNNI)明显高于正常人,而24小量内RR间期的标准差(SDNN)5分钟RR间期均值标准差指数(SDANNI)和相邻心搏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相邻心搏RR间期大于50ms的百分比(PNN50)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率变异和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交感神经增强和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变化。方法用动态血压仪测定3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和20例正常妊娠和20例正常相当年龄的健康妇女作对照。结果正常孕妇ABPM各参数均高于同龄健康妇女;妊娠高血压ABPM各参数均高于正常孕妇。妊娠高血压蛋白尿阳性者的昼夜血压比值及血压负荷数均较无蛋白尿者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度相关。结论正常中、晚期妊娠的收缩压有增高趋势,舒张压升高对妊娠高血压更具特征性。ABPM测定所出现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负荷增高和病情的严重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左室肥厚与单纯收缩,舒张或双期血压增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ISH)、单纯舒张期(IDH)或双相高血压(TH)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将病人分为4组:1.对照组(n=27)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压<90mmHg;2.ISH组(n=16)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压<90mmHg;3.IDH组(n=31)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90mmHg;4.TH组(n=19)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平均舒张压>90mmHg。超声心动图检测或计算舒张末期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LVST,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ISH、IDH及TH组LVM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ISH和IDH间、IDH和T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LVMI明显大于偶测血压增高者。双期血压均高者左室肥厚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