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院105例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67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本组随访3年内41例发生复发,3年复发率为48.91%,单因素分析年龄、T分期、分化程度、N2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站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与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复发有关(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N2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是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N2淋巴结转移数>3个、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的患者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差,外科治疗复发率高,N2淋巴结转移数>3个、淋巴结多站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的国际肺癌分类法,临床上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采取手术治疗已无争议,但对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_2)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Ⅲ_a),由于手术预后欠佳,治疗方法尚有争论。所谓N_2病变是指肿瘤转移到下列部位的淋巴结: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支气管间淋巴结、隆突下、主动脉弓下、食管旁及下肺韧带淋巴结。一旦这些淋巴结受侵,预后就被受侵淋巴结数目、水平及范围所影响。受累淋巴结组越多、离原发瘤越远,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周洋  吴远林 《吉林医学》2012,33(28):6063-6064
目的:探讨肺癌预后的多因素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肺癌患者35例临床资料,探讨肺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T分期、肺癌站数、肺癌包膜、SKIP、手术性质、化疗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手术方式、纵隔淋巴结转移数目、顺序性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纵隔淋巴结受侵程度、转移的区域、术前化疗、术后化疗均是肺癌预后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影响肺癌预后因素进行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为肺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吕斌  张维  陶磊 《安徽医学》2002,23(3):27-28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促进术前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分析86例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肺癌病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53例肺部非恶性病变的病例比较。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其癌转移率(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LNMR越大(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刺征者比分叶征、偏心空洞征及单纯包块者MLNMR都大(P<0.0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癌转移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促进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几个问题(1)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比率;(2)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分型、分期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微转移的主要因素;(3)探讨微转移的方式、顺序.方法 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MCK(AEl/AE3)免疫组化标志检测微转移的存在.另外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时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期、Ⅲ期肺癌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I/AE3)免疫组化(SP法)标志,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时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I/AE3)免疫组化标志均为阴性;Ⅱ期和Ⅲ期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l/AE3)免疫组化标志均为阳性.91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结论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南疆地区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钙化性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生存的影响,以期为指导临床规范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96例食管鳞癌合并隆突下钙化性淋巴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隆突下淋巴结钙化严重程度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分为淋巴结清扫组(n=168)和淋巴结未清扫组(n=28)。分析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钙化性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淋巴结清扫组肿瘤长度及其TN分期、脉管神经侵犯对食管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存在一定影响(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晚TN分期、脉管神经侵犯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钙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168例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患者中,1年存活135例,生存率为80.36%。肿瘤长度、肿瘤TN分期、分化程度、脉管神经侵犯、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对食管鳞癌隆突下钙化淋巴结患者术后生存率存在一定影响(P<0.05)。COX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大长度肿瘤、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癌隆突下钙化淋巴结患者...  相似文献   

8.
对原发性肺癌手术切除后纵隔预防照射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经纵隔淋巴结清扫 (均经病理证实有纵隔淋巴结癌转移 )且无肉眼可见残存病灶的Ⅲ期N2 肺癌 12 6例 ,分析术后预防性照射与否以及其他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后纵隔预防照射组的 5年生存率为 19.0 % ,单纯手术组为 17.6 %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该文还比较术后预防性照射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不同开胸侧别、隆突下淋巴结有否转移对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因素两组间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预防性照射不宜一概而论 ,而应慎重进行 ,并提出了术后预防性照射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N_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坚  罗清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54-185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趋势,总结pN2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pN2)手术患者103例,观察其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转移区域的关系。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P=0.035)、肿瘤部位有关,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559)。纵隔淋巴结转移多见第3,4,7组淋巴结。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应系统清扫纵隔淋巴结,重点清扫第3,4,7组淋巴结,为降低局部肿瘤复发,术后准确判断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中经前入路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左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62例临床资料,按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入路的不同分为后入路组34例(传统后入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和前入路组28例(前入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问、手术出血量、纵隔淋巴...  相似文献   

11.
RECK及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一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ECK、MMP~9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30例正常肺组织中RECK、MMP-9蛋白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RECK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3%,低于在正常肺组织的阳性表达;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在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RECK的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9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RECK、MMP-9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56,P〈0.05)。结论:RECK与MMP-9在NSCLC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RECK和MMP-9的联合检测有待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转移中患者的PRL-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5例乳腺癌患者(25例无转移灶,30例有淋巴结转移)、60例胃癌患者(35例无转移灶,25例有淋巴结转移)以及60例结直肠癌患者(28例无转移灶,32例有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切除标本中PRL-3的表达。结果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86.67%)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48.00%),P〈0.01。②胃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80.00%)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48.57%),P〈0.05。③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PRL-3阳性率(56.25%)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组(28.57%),P〈0.05。结论PRL-3在肿瘤转移中的高表达表明其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揭示PRL-3的功能特性和它促进肿瘤转移的具体机制,从而使PRL-3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及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及潜在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phA2和E—cad在NSCLC(non—smallcelllungcRnceY,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研究EphA2过表达与E—cad表达的相关性,探讨EphA2过表达可能的机制,筛选出能反映肿瘤预后的相关指标。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2例NSCLC中EphA2和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1.EphA2在62例NSCLC的阳性表达率为50%(31/62),EphA2的阳性表达率与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晚、5a生存率有关(P〈0.05),而与患者吸烟与否、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EphA2阴性组的生存时间长于阳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2.E—cad在62例NSCLC的异常表达率为53.2%,E—cad的异常表达率与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晚和5a生存率有关(P〈0.01)。与患者吸烟与否、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E—cad正常表达组的生存时间长于异常表达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EphA2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结论:在NSCLC中EphA2的过表达及E—cad的低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因此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98例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CRP的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CRP阳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68.2%)高于阴性患者(8.2%)(P〈0.05);术后血清CRP阳性患者于术后第5天明显增多,而在术后第10天时多数患者血清CRP降至阴性水平。乙组下降至阴性的例数高于甲组(P〈0.05)。结论:CRP结合临床可作为胃癌淋巴转移的疗效判断及观察预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LVD)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揭示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同时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结合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癌组织淋巴管密度(31.21±11.47)较正常组织(11.71±4.70)明显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LVD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术后2年生存率(33.4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6.93%)(P〈0.05),VEGF-C阳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26.69%)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66.95%)(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VEGF-C和LVD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肿瘤组织可能通过调控VEGF-C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为肿瘤的淋巴转移提供通道,进而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研究Skp2在肺癌和癌前病变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肺癌中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为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自制270点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芯片中Skp2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Skp2蛋白在各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组0,癌前病变组16.7%(2/12),原发性肺癌组67.4%(60/89),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83.3%(10/12);原发性肺癌组和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Skp2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均为P〈0.05);而正常组与癌前病变组、原发性肺癌组与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之间Skp2蛋白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肺癌中Sk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Skp2表达的阳性率不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5);Skp2的表达强度与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不同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间Skp2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1)Skp2蛋白在原发性肺癌组与淋巴结转移性肺癌组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癌前病变组,提示其促进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可以成为预测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新指标,并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2)原发性肺癌组中Skp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提示Skp2与肺癌的进展和侵袭性有关,对肺癌的临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可切除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位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胸外科行根治性肺叶切除的335例NSCL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5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为第7组、第4组.右肺上叶与右肺中、下叶NSCLC相比更容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P<0.01).T1期上叶NSCLC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几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发生N2组淋巴结转移几率显著高于鳞癌(P<0.01).高分化NSCLC发生N2组淋巴结转移几率显著低于中、低分化NSCLC (P<0.05).结论:NSCLC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1ymphnoderatio,LNR)对进展期结直肠癌的预后作用。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手术的181例结直肠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LNR中位数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低LNR组(LNR〈0.17,96例)和高LNR组(LNR≥0.17,85例),两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97.9%VS87.1%、88.8%vs61.0%、69.6%vs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检出淋巴结数(examinedlymphnodes,ELN)和LNR均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且ELN分层分析结果显示,LNR对进展期结直肠癌预后作用独立于ELN。结论LNR具有独立预后作用,可作为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索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Id)在多种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30例肺癌及同样例数正常组织,采取免疫组化s-p法检测Id1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结果:在多种肺癌组织中,Id1均表现为过度表达,与正常肺组织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病理表现(腺癌、鳞癌、腺鳞癌)、性别、及年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组中Id1。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Id1基因作为癌基因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为多种肺癌诊断及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