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为1例晚期肿瘤患者提供由住院到居家无缝隙对接的全程照护,以远程医疗为媒介,为居家患者提供症状控制指导、舒适护理指导、心理灵性的支持以及最后的哀伤辅导。真正做到全人、全家、全程、全团队的“四全照顾”。最终做到患者善终、家人善别、生者善生。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3种失能老人照护模式进行利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医养家”、互助式、医养结合3种新照护模式进行综述,并从模式概念、运行方法、政策支持、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新型照护模式的可行性,以期为不同特征的失能老人寻求适宜的照护模式,从而保障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推进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公寓照护与居家照护对AD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影响。方法:把对符合条件的80例A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住公寓照护)和对照组(居家照护),两组分别进行公寓式照护和居家照护,干预时间为10个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测试。对干预前后的两组陪护者分别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MMSE、HAMD、HAMA及两组患者家属的SDS、SAS、GW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及陪护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公寓照护有助于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亦有助于改善其陪护者情绪,增强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喻婷  王聪  刘珊珊  寸薇   《四川医学》2023,44(2):187-190
<正>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和第三大致残因素,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卒中幸存者数量急剧增加,据WHO数据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2亿卒中幸存者[1]。然而,近80%的幸存者在出院时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高[2]。同时由于社会照护系统不完善、传统家庭照护文化等因素,卒中幸存者出院后主要接受由家属等非正式照护者提供的照护,即非正式照护。非正式照护被广泛定义为由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无偿、持续的日常活动照护或协助[3-5]。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老年人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化[1],导致家庭人力资源不断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老年人希望得到多种形式的照顾支持,因此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不断的增长[2]。然而,我国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本文就老年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在北京西城区老年医院开业的第一个月,各方的咨询几乎将电话打爆。很多家属打电话询问,是否接受需要长期医疗照护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康复照护及干预是脑卒中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剖析智能技术在脑卒中康复照护及干预中的应用,归纳其特征、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方法/过程 以可穿戴技术、移动应用、机器人、云技术、VR/AR及5G为典型应用,利用文献分析法解析国内脑卒中照护及干预中智能技术应用现状,构建脑卒中智能应用基本架构;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脑卒中干预照护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结论 目前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日常生活照护以及心理照护;除云技术以外的其他5项技术均有大幅上升空间,特别是5G、移动应用、VR/AR因远程交互能力进一步增强而更加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云  王媛  王垚  李理  刘亭亭 《北京医学》2021,43(3):243-245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期照护其服务对象为罹患各种疾病后的亚急性或急性后期患者,旨在缩短急性期住院天数,促进疾病转归与功能康复,避免入住长期照护机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中期照护的概念、发展中期照护的需求与必要性、中期照护的服务内容及模式,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策略、规划、标准、技术、服务5个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形成了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急性医疗、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安宁疗护7种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了职能管理、服务机构、人才队伍、信息管理、保障支撑5大服务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云  刘金平  刘伟萍  刘谦  刘琦  王宁  秦明照 《北京医学》2016,(10):1032-1035
目的 探讨应用功能评估判定老年中期照护服务对象,分析中期照护对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因急性病住院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入院1周之内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及肢体功能测定进行评估.因本次急性病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肢体功能下降,Barthel指数45-95分,且具有康复潜能的患者纳入中期照护.实验组331例,于住院后3~7d内开始实施中期照护.对照组51例,实行常规急性病医疗护理.出院前重复ADL评估,出院后1个月再次行ADL量表及肢体功能测定予以随访评估.结果 入院时与出院前比较,实验组AD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8.4±19.6 vs 83.8±16.2),对照组(83.0±13.2 vs 83.4±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与出院后1个月比较,实验组握力有显著性变化,步速及伸展测试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3项指标的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与出院后1个月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ADL评分的改善均具有显著意义.两组ADL评分增加量的比较(15.15-± 19.71 vs 10.14-± 11.2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中期照护有利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握力.ADL评分及肢体功能评估有利于判定因急性病住院的老年患者是否适合进入中期照护,同时有利于判定中期照护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北京社区失能老年人与照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失能老年人与照护现状。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入户调查西城区(城区)、大兴区(郊区农村)和怀柔区(山区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2776例。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老年人的失能状况。结果调查的老年人中失能老年人为324例,占11.7%,农村失能老年人构成比(16.8%)高于城区(7.4%);随年龄增长失能率增高。10.8%的失能老年人为独居,无照料人同住,尤其农村及女性失能老年人独居比例高。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人主要是子女(56.6%),其次是配偶(31.1%)。62.7%的失能老年人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城区。失能老年人家庭认为目前医药负担较重的占67.6%,其中28.7%的失能老年人家庭认为承受困难。结论老年人失能比例高,家庭与社会照护现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应探索和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及其居家照护者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728名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及750名居家非正式照护者,调查其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结果 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需求低,仅14.3%为高需求水平;照护者对长期照护需求高,54.0%为高需求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照护失能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失能程度和失能原因以及照护者的家庭月收入、照护时间、照护年限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居家非正式照护者的主要因素.结论 援疆汉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低,照护者对长期照护需求高;影响该人群长期照护需求的因素呈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大疾病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农村抽取554名重大疾病患者及其非正式照护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采用二元变量的t检验和多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与SDS评分相关的因素.在控制混杂变量后,采用最小二乘(OLS)回归方法研究各因素对SDS评分的影响.结果 重大疾病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SDS得分为50.82±13.41分,高于我国常模(41.85±10.57)分.自评健康好的非正式照护者SDS得分显著低于自评健康差的非正式照护者(P<0.001,β=-6.88),每天提供照护超过13h的非正式照护者SDS得分显著较高(P<0.001,β=5.40).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非正式照护者的抑郁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SDS得分与家庭人均年收入呈负相关(P=0.007,β=-1.08).此外,非正式照护者的SDS得分与照护接受者的性别和自评健康有关.结论 农村重大疾病患者非正式照护者的抑郁水平较高,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照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世界癌症发病检测率持续增加。21世纪,全世界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超过500万^[1]。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00万,现患病人数在300万以上,平均每90个家庭中就有1个癌症患者^[2]。癌症已成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伤残和死亡的第一原因。癌症使患者及家属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优化生命末端质量,满足其本人和家属的需要,已成为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居家照护服务模式--以台湾中部某医学中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资源的有限及医疗费用高涨,使得居家照护再次受到重视。彰化基督教医院于1971年起,即将居家护理的观念及模式,由妇幼的形态范围扩展至内、外科,提供慢性病患者长期的居家照护服务,成为台湾地区发展“居家照护”服务的先驱。全民健康保险开办以来,将居家照护纳入给付的范围,患者只需支付少额金钱,便能享受医师及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实为行动不便者的一大福利。彰化基督教医院居家照护团队主要由家庭医学科医师及居家护理师组成,另包括营养师、社工师、复健师、心理师、关怀师及各专科医师为咨询对象,提供跨团队的专业服务。我们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慢性病行动不便者之居家照护,癌症末期病患之居家照护及早产儿居家照护。病患来源主要来自住院患者转介,亦接受其他医院转介,或患者自行求诊。借由计算机化科技的协助,患者得以获得适当转介,加以完整的团队服务流程,提供个案连续性照护。以慢性病行动不便者之居家照护为例,我们每月约服务250人,居家照护次数约350次;每年约服务400人以上的个案,居家照护人次平均高达4000人次以上;使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周全性、可及性、持续性、协调性及负责性的照护及追踪。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大部分妇女分娩都是一次性,所以在分娩过程中迫切需要医护人员从心理、生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从2004年3月份开始,助产人员把关怀照护行为运用到自然分娩过程中,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凸显。通过对34篇相关文献的复习,从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长期照护服务评估体系、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长期照护人员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老龄政策及进一步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连续性照护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调动医院、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为患者提供连续、全方位的服务,保证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连续性照护作为一种基本的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显现出很多优势。本文从连续性照护的概念、核心领域及国内外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干预策略等方面阐述,并对该模式应用现状进行评价和远景展望,以期为我国脑卒中疾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临终关怀重视病人的尊严与价值,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临终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宗旨,强调临终关怀组织及成员应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使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死亡的恐惧,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