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2004年9月收治的33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在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10年后发病。毕Ⅱ式术后残胃癌30例(90.90%),毕Ⅰ式术后残胃癌3例(9.09%),毕Ⅱ式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残胃癌的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33例患者中生存5年以上6例(18.18%),生存3年以上10例(30.30%);6例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治疗,生存1~2年;3例患者未能行手术治疗,生存1~10个月。结论:胃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应行严密随访,早期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效果较好,晚期也应积极行姑息手术切除,以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定义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以及中国标准下残胃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例数据库中2008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残胃癌变(残胃上的癌)患者和普通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两组患者匹配前后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将残胃癌变组中符合中国标准(因良性疾病行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胃癌行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的定义为A组,不符合的定义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组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残胃癌变组纳入病例39例,普通胃癌组纳入病例1 293例。残胃癌变组男性占比更多,老年占比更多,术前营养状况更差,预后更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SM后两组间预后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残胃癌变组按中国标准分组后,A组纳入病例32例,B组纳入病例7例。A组男性占比更多,初次手术为良性疾病占比更多,两组间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A199升高和pN3期是影响A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残胃癌变较普通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明显较差,在中国标准界定下A组和B组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生存预后相类似。术前CA199升高和pN3期是A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残胃癌(GSC)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残胃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多发于吻合口(50%);远端胃大部切除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后发病患者居多(78.1%);原发病中以胃溃疡居多(51.6%);Hp感染率高(59.4%)。64例残胃癌患者中根治性手术切除35例(54.7%),非根治性手术切除29例(45.3%)。结论根治性手术可明显提高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根治、腹膜种植和肝转移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1062例胃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1062例有完整资料的胃癌手术病例,按临床病理特征分类统计,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1062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析得到,(1)各年龄段总平均,男:女比例率为2.2:1,年龄≤35岁组,男性胃癌发病率低于女性,年龄≥35岁组,男性胃癌发病率高于女性。(2)胃癌的好发部位为胃小弯近窦部,其次是贲门部,(3)BorrmannⅡ、Ⅲ最多,两者之和占总病例的81.1%。(4)胃癌以中分化和低分化多见,分别为30.4%和53.9%。(5)胃癌体积,本组以小于3cm,3-5cm和5-7cm分为3组,分别占2.1%,45.7%,19.8%。(6)本组病例中,365例浸及肌层占34.3%;491例浸透浆膜,占46.2%,(7)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包括高、中、低分化腺癌)798例,占75.1%,其次为未分化癌,印戒细癌和粘液腺癌,结论:掌握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特别是胃癌的浸润深度和胃癌体积大小,为合理地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残胃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0.5%和69.8%。根治性切除44例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52.3%、31.8%。单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χ2=17.938,P=0.000)、有无淋巴转移(χ2=39.971,P=0.000)、手术方式(χ2=74.519,P=0.000)、手术根治度(χ2=81.360,P=0.000)、TNM分期(χ2=12.561,P=0.002)对预后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手术方式(RR=1.660,95%CI 1.206~2.286,P=0.002)、手术根治度(RR=11.023,95%CI 5.156~23.565,P=0.000)及TNM分期(RR=6.869,95%CI3.618~13.043,P=0.000)是影响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手术根治度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标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根治程度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2例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共142例,男性63例,占44.3%;女性79例,占55.6%。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占同期胃癌病例的3.5%。病理学以低分化腺癌(77%)多见。临床分期以Ⅲ、Ⅳ期占多数(62.2%)。根治手术率为74.6%。全组5年生存率为42%。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人胃癌以低分化腺癌占多数,临床分期以Ⅲ、Ⅳ期占多数。影响青年人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TNM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997~2006年我院收治的17例残胃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70.5 %,首次手术Billroth Ⅱ式占82.4 %.本组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6.4 %和52.9 %,根治性切除患者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76.4 %、51.6 %、33.5 %,Ⅰ期、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0.2 %.结论 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 的3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胃癌病人总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5.1%和49.2%.胃癌生存时间与肿瘤大体分型、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种植、腹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胃癌预后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普及胃癌根治性手术规范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胃癌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428例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与中老年胃癌患者相比,青年组胃癌侵犯全胃及并发腹膜转移所占比例较高(P〈0.05),肿瘤分化程度更低,浸润程度更深(P〈0.05),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腹膜转移、TNM分期及手术方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胃癌患者比中老年胃癌患者肿瘤分化更差,手术方式、腹膜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是影响青年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产甲胎蛋白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到2007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507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29例。详细记录AFPGC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分析AFP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AFPGC占同期胃癌的5.7%,与普通胃癌相比,AFPGC具有较高的淋巴转移率、肝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FP水平偏高,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原发病灶AFP染色强阳性,术后AFP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降至正常。生存分析发现产AFP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普通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肝转移、淋巴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结论产AFP胃癌具有易发生肝转移、淋巴转移且预后差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6例青年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至2008年间136例40岁以下(含40岁)青年胃癌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46例),按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生长方式及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121例获得随访结果,结果显示影响青年人胃癌生存率的因素:年龄(RR=0.965)、性别(RR=0.904)、脉管癌栓(RR=0.978)、嗜酸性粒细胞(RR=0.952)、肿瘤浸润深度(RR=0.967)、肿瘤最大径(RR=0.979)、淋巴结转移(RR=0.982)、远处转移(RR=0.974)、临床分期(RR=0.911)等均P〈0.05,其余因素未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影响青年胃癌人胃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脉管癌栓、嗜酸性粒细胞、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润华  王少勇 《重庆医学》2015,(29):4135-4138
目的:探讨该院近20年来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胃癌手术切除的5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前阶段组(1990~1999年)和近阶段组(2000~2009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8.0%,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53.0%。前阶段组与近阶段组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阶段组和近阶段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和50.9%,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8%和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时间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 R=0.793,95% C I:0.672~0.881)。结论近20年来,胃癌的外科治疗效果较前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影响胃癌预后的高危因素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年龄≤4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肿瘤发病部位、Borrmann分型、WHO分型、PTNM分期、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女性比例(61.05%)、腹部包块发生率(15.79%)、幽门梗阻发生率(30.53%)、体质量下降发生率(64.21%)、Borrmann IV型比例(30.53%)、胃窦癌发病率(61.05%)、低分化腺癌发病率(50.53%)、印戒细胞癌发病率(15.79%)、TNM分期中IV比例(42.11%)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贲门胃底癌发生率(6.32%)、存活率(2 a、3 a)显著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病理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胃癌同老年胃癌相比,恶性程度高、分化差、进展快、预后相对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Billroth 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为75%:肿瘤平均发生距胃切除时间为14.1年:1次性胃镜检查对残胃癌的检出率为87%;肿瘤发生在吻合口14例,胃底贲门部12例,全残胃2例;采取根治术预后好。结论:残胃癌多在Billroth Ⅱ式术后发生,定期胃镜检查可以早发现。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残胃癌58例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5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胃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与转归。结果全组患者临床治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生存情况:仅行剖腹探查或胃空肠吻合28例均于术后3~6个月死亡;姑息性切除8例,术后分别生存10个月5例,1年3例;残胃癌根治术32例,术后生存1~3年17例,生存3~5年10例,生存5年以上5例。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要定期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及时行残胃癌根治术或联合脏器切除,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MDRl和MRP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3):223-224,227
  相似文献   

18.
杜泽东  李秋 《四川医学》2018,39(12):1420-1424
<正>胃癌是常见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是胃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35. 1%[1],总体生存率低,有必要对胃癌术后预后进行预测,从而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常用恶性肿瘤预后因素包括:生存率、死亡率、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影响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因素较多,目前主要影响预后因素仍然集中在临床(手术、是否辅助治疗、分子分型等)及病理因素,我们将从临床、病理因素作综述。1手术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青年胃癌(≤40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其中青年胃癌组(年龄≤40岁)110例,老年胃癌组(年龄≥60岁)72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与老年胃癌患者相比,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常见,肿瘤大部分位于胃中下区,多见低分化腺癌、弥漫性胃癌,青年胃癌组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比例更高,而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比例低(P<0.05)。两组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TNM分期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69,95%CI:1.590~8.468;HR=8.153,95%CI:3.657~18.180)。结论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为主,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TNM分期及手术方式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92例GI-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男女比例:0.88:1,平均诊断年龄50.41岁;多位于直肠(80.4%),其次为胃(9.8%)、十二指肠(4.3%)、阑尾(4.3%)等;肿瘤直径:0~1cm者占76.1%,1~2cm者14.1%,大于2cm者约9.8%;浸润深度:黏膜、黏膜下层者占82.6%,肌层、外膜者17.4%;转移情况:有7.6%伴转移,92.4%无转移;治疗:共有47.8%经内镜下治疗,52.2%经外科手术治疗;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是95%、94%、94%。结论:GI-NENs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部位以直肠最为多见,病变较少浸润至肌层及以下,较少转移;不同病理分级在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转移、预后等方面的分布不同,分级越高,提示预后不佳;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肿瘤的发病部位、肿瘤分级、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