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方法 统计2015-2017年度某血站单采血小板采报废率数据,分析报废的主要原因;2018年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 2015-2017年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1.61%,其中主要为非检测因素所致(P<0.01);2018年加入干预措施后过期报废率明显下降(P<0.01),而检测因素及其他非检测因素所致报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单采血小板库存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过期报废率。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血液报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有效利用血源,文章对苏州市有偿和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不同性别的血液报废进行比较,并对全血、MAP、血浆的报废原因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18~60岁机采血小板捐献人群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39例,对献血者性别、年龄、精神、饮食、睡眠、设备及反应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固定献血者,女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男性固定献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睡眠不足及疲劳和设备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56.4%、23.1%、17.9%、2.5%。18~30岁的女性占41.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的献血者,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林粉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1)
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众所周知优点而被临床广泛使用.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其特殊的采集方式和对捐献者的要求,如何加强对捐献者的护理,稳定献血者队伍成为困扰血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现将近年来我站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冰冻保存的方法探讨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将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采血小板养样本在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冰冻血小板制剂,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制剂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PF3A)、聚集强度、血小板黏附性、血块收缩试验的检测。结果: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的冰冻血小板制剂的各体外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保存明显延长了血小板保存时间,并且经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仍然具有较好体外活性,建议血站采用冰冻保存单采血小板品种的方式优化血小板保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采集制备血液2 827 955 U,报废179 794 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 (2.12%) >HBV (0.85%)>梅毒(0.53%)>HCV(0.49%)>HⅣ(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 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2006~2007年本站Mcs机采3562人次,其中发生献血反应15人,占机采血小板总人数的0.42%,经对症处理及必要的护理,有反应者均在数分钟至数小时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5例献血反应者男2例,女13例;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1)对抗凝剂为ACD-A过敏2例,占13%,表现为全身性搔痒、皮疹、口唇麻木、咳嗽气急、腑痛呕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引起广州军区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寻求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该采供血机构2010-2012年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报废血液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引起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小报废率的措施。结果 2010-2012年间该采供血机构共报废2098袋悬浮红细胞和2632袋血浆。报废原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梅毒阳性、破袋、非标量、乳糜血、溶血、血液过期等。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94袋,47.4%),血液过期(409袋,19.5%),破带(172袋,8.2%);血浆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85袋,37.4%),溶血(492袋,18.7%),破带(421,16.0%)。结论献血前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核查献血者既往信息,严格血液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血液正常报废的比例。规范血液采集、分离、制备、贮存等各环节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异常报废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无偿献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液匮乏的状况,伴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和实施,无偿献血的人数不断增加.无偿献血具有流动性大,随意性大等特点,正是因为无偿献血具有此特点,导致采集血液之前的各项情况检测不全面不到位,从而使得采集后的血液报废比例相对较高.本文针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的原因,同时也通过分析对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得到常见的原因是AL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脂肪血、梅毒、离心破损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后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比较间隔期为2周、4周、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捐献2年后血小板参数与自身首次捐献时血小板参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观察1组PLT(256.1±49.9)×109/L,MPV(9.18±0.69)fl,PDW(10.57±1.59)%,P-LCR(20.47±3.75)%;观察2组PLT(219.3±46.7)×109/L,MPV(9.31±0.87)fl,PDW(11.39±1.72)%,P-LCR(20.56±5.67)%;观察3组PLT(220.8±43.3)×109/L,MPV(9.05±0.62)fl,PDW(10.84±1.19)%,P-LCR(19.04±4.20)%。间隔期2周的单采献血者近期外周血PLT、PDW、P-LCR较自身首次升高,MPV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隔期4周及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外周血PLT、MPV、P-LCR测定值较自身首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期2周的频采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首次采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在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情况下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的效果.方法:住本院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和抗凝药物情况下,抽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小板数;选择35例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测定输注血小板后20~24小时血小板数(PLT)、计算输注后20~24小时患者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比较输注前后临床症状、评价输注疗效.结果:输注结果表明,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40%,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5.0或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26例,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4.5和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20%,临床症状未得到控制或无明显改善患者即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9例.结论: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35例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占74.3%,且临床出血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17.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银芳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3):243-245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7年我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梅毒、离心破损、HBsAg、抗-HCV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咨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非正常报废血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提高血液合格率.方法:对血站2006~2010年非正常报废血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血液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为标准.结果:非正常报废血液的原因依次为乳糜血>破袋>溶血>非标量血>析出>过期报废>黄疸>凝块.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血站服务质量,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体检和ALT初筛,加大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力度,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科学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可有效控制非正常报废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血液浪费。方法:对2008年我中心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归类,并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次是脂肪血、梅毒、HBsAg、抗-HCV以及其他。结论:为了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的组织宣传及咨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初筛、检测质量关,严格操作规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用量日益增加情况下血液采集,发血的库存管理。方法对近年来安阳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的发放和采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连续五年我站的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均以25%增加。结论以必要的设备、合理招募、采集方法和库存管理为手段,让血液得到更优化的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