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Weil截骨或关节成形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14足)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Weil截骨或关节成形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4个月。术后患足外形均得到良好改善,13足拇外翻疼痛及跖痛消失,第2~5跖骨头下顽固性角化症、硬性胼底消失;1足出现第5跖骨外侧转移性跖痛,经垫前足减压垫缓解。术后患者跖趾关节有不同程度僵硬,经主、被动关节锻炼后,足趾活动度均有改善,未影响日常活动,患者步态及穿鞋要求均获得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评分85.48分±2.97分,VAS评分2.41分±0.47分,HVA 14.93°±5.35°,IMA 9.68°±1.87°,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Weil截骨或关节成形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畸形,能明显改善前足外形,缓解前足行走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1 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合并第1 跖趾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 年6 月至2018 年9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采用第 1 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合并第 1 跖趾关节炎患者26 例.手术前后于足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足拇外翻角(HVA)和第1 、2 跖骨间角(IMA),采用疼...  相似文献   

4.
Keller关节成形术治疗拇外翻畸形31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拇外翻是足部第1跖线的复合畸形,包括拇趾外翻及第1跖骨内翻畸形。自1999年1月~2004年6月,采用Keller术式治疗拇外翻31例39足,取得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39足,其中男10例(10足),女21例(29足);年龄50~71岁,平均61.2岁。左足9例,右足14例,双足畸形8例。术前  相似文献   

5.
6.
<正>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36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均采用Ludloff截骨配合软组织手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40~65岁。术前X线检查:拇外翻角25.8°~38.6°,第1、2跖骨间夹角15°~21.5°。跖趾关节无退行性改变。内侧跖楔关节无明显的不稳定。1.2治疗方法采用踝神经阻滞麻醉。于第1、2跖骨头趾蹼背面近侧2~3 c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畸形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的关系。方法实验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足拇外翻畸形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8~85岁,平均58.2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12周摄足部正位X线片。对照组选取因足部其他疾病摄足部正位X线片的118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7~81岁,平均年龄56.3岁。测量实验组术前、术后12周及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结果实验组术前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38.4°±12.3°、15.5°±6.3°、(3.8±2.3)mm,术后12周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4.4°±6.3°、8.4°±5.3°、(1.4±1.4)mm。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0.5°±4.3°、6.7°±2.3°、(3.5±2.5)mm。实验组手术前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前与对照组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增生不相关(P>0.05)。结论足拇外翻畸形内侧突出可能由于软组织增生、跖骨内侧偏斜及跖趾关节半脱位所致,因此足拇外翻畸形手术治疗需进行跖骨截骨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选取20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只选取单侧1足,共20足,年龄41~55岁,平均(46.8±4.5)岁。手术前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的功能。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足及正常对照组足第1~5跖骨头下的动态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患足拇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消失。术前患足AOFAS评分(45.55±12.28)与术后(85.45±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前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2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术前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后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第2跖骨头下3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第4、5跖骨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序列不稳定患足第1、2跖骨头下的压力与正常足有明显区别,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可恢复第1、2跖骨头下正常的足底压力,而通过足底压力分析可进一步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 采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27例拇外翻患者(27足):Akin截骨联合Chevron截骨19例,Akin截骨联合Scarf截骨6例,Akin截骨联合Juvara截骨2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第1、2跖骨间夹角(IMA)与拇外翻角(HVA)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carf截骨术治疗29例拇外翻畸形患者.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行走时疼痛VAS评分、拇外翻角(HVA)以及第1、2跖骨间角(IMA).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6.2±9.7)个月.患足切口均一...  相似文献   

12.
拇外翻矫正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8年11月,采用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病人25例36足;年龄22~49岁,平均37.7岁,术中所有患者均行第1跖楔关节内外侧软组织手术;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诊断以Lee和Young的外观直接测量法为诊断标准,术前、术后12个月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VA),第1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2例28足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2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9个月,28足第1跖骨截骨部位都获得骨性愈合,足底疼痛性胼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母)外翻角较术前改善15.7°(P<0.05),第1、2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5.9°(P<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6足,良7足,可5足,优良率82.1%.[结论]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可以纠正前足横弓的塌陷,短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病人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老年人(足母)外翻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9年7月,采用联合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老年人(足母)外翻23例37足;年龄61~76岁,平均67.9岁,术中所有患者均行第1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一些患者还行了(足母)趾近节趾骨Akin手术;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诊断以Lee和Young的外观直接测量法为诊断标准,术前、术后12个月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第1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9例31足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2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3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7个月,31足第1跖楔关节最终都获得骨性愈合,其中6足术后延长石膏固定半个月;足底疼痛性胼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足母)外翻角较术前改善21°(P<0.05),第1、2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6.4°(P<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7足,良9足,可5足,优良率83.87%.[结论]联合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老年人(足母)外翻,可以纠正前足横弓的塌陷,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拇外翻患者前足足底压力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作者运用Musgrave Footprint测试系统,检测了20名健康人(40只足)和31例拇外翻患者(45只足)的足底压力。结果表明,拇外翻足与正常足相比,在第1和第2拓骨头下峰压力明显增加(P<0.01)。随着拇外翻角的增加,拇趾下的峰压力反而减小,两者呈负相关,r=-0.32,P<0.05。文中讨论了这些现象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拇外翻畸形Simmonds手术矫治的效果。方法对19例(25足)严重拇外翻畸形患者采用改良Simmonds术矫治。结果19例(25足)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7年,平均(2.6±0.2)年。优11足,良13足,差1足。X线示:拇跖角为0°~5°,跖骨角度为3°~7°,半脱位纠正。结论改良Simmonds手术对治疗严重拇外翻畸形矫正效果好,不影响跖骨的长度,不需植骨,截骨端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好,利于愈合,适用于不同年龄的严重拇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侧切口改良Chevron截骨结合外侧组织松解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结合外侧组织松解治疗轻中度拇外翻患者26例,其中男2例,女24例;年龄45~65(54.6±4.8)岁;病程1~5(7.5±3.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足HVA(拇外翻角)、IMA(第1、2跖骨间角),并采用AOFA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6例患足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跖骨头坏死、拇外翻畸形复发等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皮肤轻度麻木症状,考虑皮神经损伤引起。2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9.12±2.06)个月,术前HVA(30.01±3.71)°、IMA(14.00±1.50)°与术后的(9.41±4.16)°、(7.00±0.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AOFAS评分为54.77±9.59与术后的92.73±5.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优19例,良7例。结论:内侧单切口行改良Chevron截骨(必要时加做Akin截骨)并Acutrak全螺纹无头加压螺钉固定,并适度松解关节外侧软组织以治疗轻、中度拇外翻,具有暴露充分、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愈合较快的优势,而且通过适度的外侧松解,必要时Akin截骨配合内侧关节囊紧缩,较好地恢复内外侧软组织平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参与第1跖趾关节的籽骨软骨软化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籽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病理。方法 对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4 例籽骨退行性改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合足部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探讨病因及病理。结果 4 例均因长期穿尖头高跟鞋,产生强制性拇外翻及跖趾关节过度背伸,这种不正常的力学载荷最终导致籽骨软骨软化。结论 籽骨软骨软化症主要病因可能来源于两种效应即“弓弦效应”和“高弓效应”。  相似文献   

19.
Chevron手术治疗Mu外翻畸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老年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矫正18例老年拇外翻患者(20足),并对第2~5趾畸形行跖趾关节成形术,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应用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末次随访时,矫形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显示HVA和IMA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01);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足,良17足,可2足,治疗优良率为18/20。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跖趾关节成形术可有效矫正老年拇外翻前足畸形,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前足疼痛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