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蔽性高血压(MH)与清晨血压波动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诊室血压140/90 mm Hg的非高血压受试者320例,年龄40~79岁,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平均收缩压≥130和(或)24 h平均舒张压≥80 mm Hg与否分为正常血压组(n=194)和MH组(n=126),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随访终止时间为2018年6月,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源性死亡。结果 MH组体质量指数、吸烟及糖尿病比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收缩压平台、夜间收缩压平台、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14.9±9.3)比(11.2±9.2) mm Hg/h]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1),MH组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各参数水平也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MAC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组(7.14%比2.06%,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H患者发生MACCE风险明显增加(P=0.009),糖尿病患者MACCE发生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2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MH组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HR=1.589,95%CI 1.161~2.175,P=0.004)、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HR=1.155,95%CI 1.005~1.327,P=0.042)是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MH患者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升高和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MAC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与高血压预后的关系。  方法 :随访的 12 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分别测量基础状态下动态血压及诊室血压 ,并根据白昼舒张压水平分为高、中、低、3组 (HL组 36例、ML组 5 1例、L L组 42例 ) ,然后在平均 38个月随访观察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  结果 :12 9例中发生心、脑、肾各类事件者 2 2例。单因素分析表明事件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非事件患者(P<0 .0 5~ 0 .0 1) ,而两者诊室血压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L L、ML、HL 3组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例 / 10 0人年、5 .1例 / 10 0人年及 9.5例 / 10 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 :收缩压节律、夜间收缩压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为高血压患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 RR=3.0 5、RR=1.2 7、RR=1.48(P<0 .0 5~ 0 .0 1)。  结论 :动态血压在判断高血压预后方面较诊室血压更具有临床意义 ,较高的动态血压水平 (白昼舒张压水平 )提示不良的预后 ,收缩压节律、夜间收缩压水平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肾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诊室血压正常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分析MS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02~2017-09在该院心内科住院的可疑冠心病患者125例,根据MS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非MS组(n=60)和MS组(n=65),比较两组一般临床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分析MS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结果 MS组腰围、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高于非MS组,合并糖尿病、隐蔽性高血压(MH)人数比例大于非MS组,但HDL-C水平低于非MS组(P 0. 05)。MS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白天收缩压平台、夜间收缩压平台及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24 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天平均动脉压(d MAP)及夜间平均动脉压平台均显著高于非MS组(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腰围、更高水平的BMI及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是促进MS发生的危险性因素,而较高水平的HDL-C是抑制MS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 0. 05)。以发生MACCE为结局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S组发生MACCE的风险显著高于非MS组(P 0. 05)。结论 MS的发生会升高收缩压水平和加剧清晨血压波动,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MACCE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8-35岁年轻人体质馥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07例18-35岁年轻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计算BMI等参数,按BMI值将其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时三组年轻人的血压进行比较,片对BMI与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8-35岁年轻人随BMI增加血压升高,两者呈正相关(收缩压:r=0.400,P=0.000;舒张压:r=0.717,P=0.000)。三维间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肥胖组最高(P〈O.05)。结论18-35岁年轻人BMI与血压呈中度以上正相关。BMI可作为早期监测高血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线收缩压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的8306例空腹血糖≥7.0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随访38~53(48.1±3.1)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异特点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级数分为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三组,每组70例,使用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分别记录每组患者24h动态血压,观察其变异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差值依次减小(P0.05)。三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SD,舒张压-CV和收缩压-SD,收缩压-CV差值依次减小(P0.05)。三组患者脑血栓、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依次增加(P0.05)。结论Ⅰ级、Ⅱ级和Ⅲ级高血压,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随着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减小。血压级别越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蔽性高血压(MH)对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8~2017-08在该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66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正常血压组(n=32)和MH组(n=34),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 MH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P 0. 05)。M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白天收缩压平台、夜间收缩压平台、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 0. 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4hSBP与腰围及BMI呈正相关(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腰围和BMI是MH的危险因素(P 0. 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H患者发生MACCE风险增加(P 0. 05)。Cox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24hSBP和患有MH是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超重和肥胖会升高血压水平和加剧清晨血压波动,24hSB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 一、正常人血压24小时的变化规律正常健康人血压的变化规律呈两峰一谷的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间2:00~3:00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又复上升,至上午6:00~8:00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00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如以下《二十四小时血压BP曲线图》所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603例,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18.5)、正常组(18.5~24.9)、超重组(含偏胖)(25.0~29.9)、肥胖组(≥30.0)进行随访,观察各组间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CE)发生率的差异性。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间生存率。采用多元COX回归评估BMI对心衰预后的影响。结果:低体重组患者女性比例最高、心率更快、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更高(均P<0.01),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及MCE发生率明显增加(均P<0.01),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存在"肥胖悖论",低BMI增加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干部诊疗科接受查体的离退休老干部449例,按BMI将研究对象分为BMI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按WC将研究对象分为WC正常组和腹型肥胖组,对其基本情况和血压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在超重组、肥胖组和腹型肥胖组中,男性和女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者和肥胖者的24h平均收缩压(SBP24h)、24h平均舒张压(DBP24h)以及高血压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BMI者;腹型肥胖者上述指标也显著高于WC正常者。相关分析证实BMI和WC与SBP24h、DBP24h均显著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证实老年人群中BMI和WC与血压的正相关性,提示体质量管理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全球每年有 5 0 0万人死于脑卒中 ,15 0 0万人发生非致命性脑卒中 ,累计全球有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生 (TIA)患者 5 0 0 0万人。脑卒中 5年再发率为 15 %~ 2 0 %。中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 15 0万人 ,累积脑卒中 6 0 0万人 ,其中 2 /3有程度不同的残废 ,脑卒中占中国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损失 ,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 0世纪 80年代后 ,围绕脑卒中后是否需要进行降压治疗 ,在国内外医学界均有较大的争议。为探索脑卒中后降压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体质量指数(BMI)不同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时运动血压的变化。方法:BMI正常患者224例(正常对照组),肥胖患者109例(肥胖组),行平板运动实验检查,比较两组之间运动血压的差别,并分析BMI和运动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患者静息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峰值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恢复期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恢复期脉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组患者运动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2%比3.6%,P〈0.05),且BMI与运动血压呈明显正相关(r=0.123~0.205,P〈0.05)。结论:肥胖患者运动中血压变化异常,提示肥胖患者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平将观察对象分成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且以IASBPD<10 mmHg为正常,IASBPD≥10 mmHg为异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分组与IASBPD≥10 mmHg风险的关联。将BMI分组与性别、年龄的交互项带入模型中以检测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高血压、踝臂血压指数≤0.9的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6 191例。校正潜在的混在因素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总人群中BMI与IASBPD呈正相关(β=0.154,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体质量指数(BMI)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2010-2011年任一次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最终入选75 012例观察对象,计算随访间BMI变异性(2次或3次体检间的BMI变异性),并根据BMI标准差(BMI-SD)的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4组,分别为Q1:BMI-SD≤0.51,Q2:0.51~0.91,Q3:0.91~1.47,Q4:1.47 kg/m~2。以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查阅观察对象在开滦集团所属各医院及市医保定点医院的住院诊断并记录终点事件的情况。随访至2017-12-31。以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别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MI-SD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75 012例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01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共3 569例。Q1、Q2、Q3、Q4组的7年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3%、4.36%、4.73%、5.32%,脑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8%、3.47%、3.80%、4.21%,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95%、0.93%、1.01%、1.22%。经Log-Rank检验,各组间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的HR值(95%CI)分别为1.20(1.09~1.32)、1.15(1.04~1.28)、1.36(1.10~1.67);根据BMI变化斜率分层后,BMI正向变异(BMI变化斜率0)和负向变异(BMI变化斜率≤0)人群中Q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HR值(95%CI)分别为1.19(1.03~1.36)、1.19(1.04~1.36)。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人群中,BMI变异性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随着BMI变异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护理干预迥异分组,组别设置:对照组、观察组(均n=50),分别施以常规护理、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4.00%)明显较对照组(16.00%)更低(P<0.05)。干预后,参照对照组评估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更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可起到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人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 mg/d+卡托普利25 mg两次/d)治...  相似文献   

17.
左心室肥厚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多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高血压病等作为左心室肥厚的原因,已得到证实。但肥胖是否为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报道较少,研究它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意义较大,本文通过测量老年人体质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标,探讨老年人体质量指数与左心室质量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5~1997年住院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60~74岁,平均675岁。均因非心血管疾病住院。结合病史、体征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冠心病等疾患,踏车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累积空腹血糖暴露(cumFBG)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为观察对象,排除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患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52 980例。以观察对象完成第3次健康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随访终止时间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2017年12月31日)。按cumFBG四分位分组,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FBG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6.76±1.03)年,cumFBG第1至第4四分位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密度分别为3.42/千人年、4.57/千人年、5.68/千人年和9.53/千人年,且随着cumFBG增加,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经Log-rank检验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  相似文献   

19.
测量T2DM患者的ABI。以0.9、0.7、0.4为分割点分成轻、中、重度缺血组,及正常对照组,分析既往心脑血管合并症及危险事件发生率与ABI的联系。结果:4组间有显著差异。且ABI越低。发生心脑合并症越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提示有明显相关性。结论:ABI与T2DM心脑血管事件呈明显负相关,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根据《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基地建设的影响研究》实施方案选择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为干预组、王店镇为对照组,对干预组3 2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对照组5 68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管理。比较二组高血压控制率及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0.37%和59.85%,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11—2013年十预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205例(721/10万),心脑血管事件死亡50例(176/10万),对照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607例(1 282/10万),心脑血管事件死亡139例(293/10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其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