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3.
吴广钊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209-211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严重和突出公共健康话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CHF患者中有33.0%~50.0%合并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Hb<120.0g/L),且贫血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密切相关,在心功能Ⅳ级患者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药物治疗在神经内分泌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降低了心衰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但在充分应用各种神经内分泌阻断剂后,心衰患者的获益程度进入了一个平台期,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研究主要集中在CHF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上,极少关注CHF与贫血的关系、贫血与心功能的关系、贫血与CHF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近些年来人们已注意到CHF患者常伴有贫血,而且贫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贫血是CHF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将就CHF并贫血的一些问题,结合我们心脏中心心力衰竭病房多年来治疗CHF并贫血的体会,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对首次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次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1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入院时行血红蛋白和血清铁检查,全部患者接受心力衰竭标准药物治疗。记录入院时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期间死亡与缺铁的相关性。通过电话随访及病历查询统计分析5年内患者反复住院(≥3次)和全因死亡与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为(92±14)g/L,血清铁为(6.3±3.5)μmol/L,没有显示血红蛋白与血清铁水平明显相关(r=0.402, P=0.098)。对于近期死亡,血清铁的HR=0.812(95%CI 0.710~0.922,P=0.002),血红蛋白的HR=1.018(95%CI 0.962~1.131,P=0.860)。随访5年,对于全因死亡,校正后的首次住院时血清铁HR=0.935(95%CI 0.908~0.985,P=0.033);校正后的首次住院时血红蛋白HR=0.798(95%CI 0.712~0.907,P=0.017)。对于反复住院(≥3次),首次住院时血红蛋白的HR=0.854(95%CI 0.615~0.963,P=0.007),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HR=0.968(95%CI 0.877~1.124,P=0.086)。结论首次住院时血清铁的水平可能较血红蛋白水平更能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死亡;首次住院时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能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而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更能预测患者的反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老年CHF合并贫血的临床病例逐渐增多,尽管进行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但临床疗效尚不满意。CHF可引起贫血,进而加重心力衰竭。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HF合并贫血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贫血与预后、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中海贫血系珠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中间型、重型地中海贫血由于临床症状重,需输血配合规范去铁治疗;轻型地中海贫血溶血较轻,无需特殊治疗,一般不出现铁过载,反而合并铁缺乏。而目前对这类患者的诊疗没有明确的指南规范,临床医生的认识度也不够,导致病情延误,不利于贫血的防治。本文就地中海贫血合并铁缺乏发生率、发病机制、血液学特点、铁代谢监测及治疗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血红蛋白(Hb)水平(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诊断为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功能情况。此外,比较轻度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贫血发生率、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分别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1.8%和26.2%。总贫血发生率为18.5%,其中严重心力衰竭组为32.4%,显著高于轻度心力衰竭组的8.2% (P<0.05)。随访24个月,轻度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为5.2%,显著低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15.5%(P<0.05)。贫血组的病死率为25.8%,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5.8%(P<0.01)。贫血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为(123.41±52.22)μmol/L,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91.67±29.13)/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贫血,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合并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血管转化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应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广泛推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已明显得到改善,心衰的死亡率下降8%,但CHF的远期治疗效果仍欠佳。近年来,CHF与贫血的关系逐渐得到重视,二者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互为因果,提高了治疗难度。心衰常合并肾功能障碍,如与贫血同时存在时对CHF的 相似文献
11.
付焕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2):267-269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92例CHF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EPO,对照组仅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源性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b水平、心功能分级、LVEF值、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b水平、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1)。治疗组治疗后Hb水平、LVEF值、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P〈O.05或P〈0.01)。治疗组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73%与39.48%,x2=4.012,P〈0.05),但病死率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与4.13oA,x2=2.041,P〉0.05)。结论EPO治疗CHF合并贫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耐力,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合并贫血,CHF合并贫血者的临床症状重,贫血是预测心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贫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1例,女125例;NYHA心功能Ⅲ及Ⅳ级115例(41.7%);平均年龄(69.2±11.0)岁.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贫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76例患者中,81例(29.4%)诊断为贫血(血红蛋白101.5 g/L±13.0 g/L);②贫血患者中以女性、NYHAⅢ或Ⅳ级者居多(P<0.05),血清肌酐水平较高(P<0.01),血清白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 0.01);③NYHA分级与血红蛋白浓度呈弱负相关;④年龄、基础心脏病、是否合并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在贫血与非贫血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女性患者多见,心功能及肾功能损害均较严重,同时存在血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低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衰和贫血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依据患者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无贫血组。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约为32.9%。2组患者比较发现,心衰合并贫血的患者,年龄偏大、BNP水平更高、肾功能趋向于恶化,且住院天数显著延长。对贫血原因进行的分析表明,缺铁性贫血仅占37.03%,慢性病性贫血可能是另一重要原因。对年龄、BNP、射血分数、肾功能、贫血等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2,95%CI 1.213~5.322,P=0.016)。结论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衰合并贫血的患者年龄偏大、BNP水平更高、肾功能趋向于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贫血、铁缺乏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进行Ⅱ ~ Ⅳ级的分级分组,观察各组患者中贫血、铁缺乏的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结果 Ⅱ、Ⅲ、Ⅳ级CHF患者,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7.50%、25.58%、55.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7.50%、39.53%、60.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LVEF以及CO、eGFR指标均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贫血、铁缺乏发生率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出现明显的上升,血红蛋白浓度、肾小球滤过率、LVEF、CO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合并贫血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CHF合并贫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不合并贫血症状的患者为对照组(38例),并依据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和临床症状,探究贫血与老年CHF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患者一般资料中,两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贫血数据指标中,血红蛋白和贫血发生率以及铁缺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对照组与心功能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以及在心功能Ⅱ级组与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与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贫血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铁缺乏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Ⅲ级组、Ⅳ级组之间以及在心功能Ⅱ级组与Ⅲ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在铁缺乏发生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血发生率、铁缺乏发生率在重度心力衰竭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心力衰竭组,对于CHF铁缺乏患者,进行适当的铁剂补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1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患病情况及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2例中的贫血患病率,并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贫血患病率为10.4%(19/182),贫血患病率与血红蛋白中位值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是3.03%、7.69%、19.05%和77.14%(P<0.001)与140.5 g/L、135.0 g/L、133.0 g/L、117.0 g/L(P<0.001),贫血与非贫血患者相比,患者年龄较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大,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心功能较差,血清白蛋白较低,贫血组NYHAⅢ/Ⅳ级者占87.5%,而非贫血组反占29.6%。结论:此组贫血患病率占21.9%,即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贫血往往临床病情更为严重和复杂。 相似文献
19.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是妊娠高危因素之一,威胁着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为此要加以重视.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在月经、妊娠、分娩等情况下,铁的需求量增大,所以女性缺铁性贫血要多于男性.患缺铁性贫血者,成年男性只占10%,非孕妇女约占20%,妊娠期妇女占40%以上.说明妊娠妇女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育龄妇女每日需铁量为1.5~2mg,孕妇则需要4mg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口服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门诊、心内科内慢性心力衰竭伴有贫血的患者共8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次,2次/周,皮下注射,并口服富马酸亚铁颗粒0.1 g/次,3次/d,共用药1个月。根据输血指南结合患者情况必要时补充输注红细胞悬液。入组前及治疗3个月时进行纽约心功能分级评估、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及血红蛋白、脑钠肽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脑肭肽含量及心功能,记录两组患者1年内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脑肭肽含量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口服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