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严重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膝关节严重畸形病例22例(24膝),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2岁,右侧12侧,左侧8例,双侧2例,应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2].[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畸形全部矫正,1例术后出现轻度深静脉血栓.随访6~55个月,功能良好,无感染及假体松动发生.[结论]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病例,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以及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在保肢手术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自1997年10月~2004年10月作者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膝关节肿瘤病人11例11膝.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最长7 a,最短6个月,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评分均为优.11例假体无1例松动,4例恶性骨肿瘤2例软骨肉瘤随访已过3 a,现生存良好.1例股骨骨肉瘤于术后1 a出现股骨近端部位跳跃转移,后截肢.1例骨肉瘤于1 a 8个月出现肺转移,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 a出现肺部转移,现仍存活,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膝关节肿瘤病人是一种有效的保肢方法,但选择适应证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量体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膝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8年5月对膝部骨肿瘤36例实施肿瘤切除,应用定制人工关节重建膝关节功能,男29例,女7例,年龄12~33岁,其中骨肉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转移性肿瘤3例,21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新辅助化疗,所有病例均采用骨水泥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利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功能重建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术后肢体功能评定。[结果]4例患者失访,其余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5~6年(平均2年8个月)。按MSTS93评分标准,患肢功能评分11~28分,平均(22.28±4.33)分,其中优20例,良8例,中2例,差2例。[结论]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不仅可保留患肢,而且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恶性骨肿瘤有效的化疗为保肢术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及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明确其疗效。其中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为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断裂),强直性脊柱炎双膝关节病变1例,膝关节翻修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100°,平均90°;HSS评分11~40.5分,平均25.5分。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疼痛消失,无1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行走步态恢复,膝关节屈曲达110°~140°,平均127.5°,无伸展滞缺,较术前平均增加37.5°。 HSS评分88~95分,平均91.2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5.75分,优良率100%。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对复杂膝关节病变及翻修术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旋转铰链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在晚期夏科氏膝关节病的应用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20年1月可旋转铰链膝置换治疗膝Charcot关节病11例12膝,观察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7.
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的应用。方法:自1997年6月~2002年5月,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对12例16膝进行了置换,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4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3.75%。结论: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3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80~96(85.2±6.4) min,术中出血量50~90 (74.5±6.5) ml,术后引流量60~300(150.4±30.6)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术后6个月膝前区疼痛4例,末次随访时疼痛症状消失,患膝关节负重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疼痛VA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及术后1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P <0.05)。结论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效果良好,可以缓解疼痛,恢复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适应证,评价中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2007年间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进行的初次膝关节置换病例,共计34例42膝,平均随访时间6.4年(2.3~10.4年)。这些患者膝关节术前均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定或骨缺损。术后采用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例术后发生人工关节周围迟发性感染;1例因外伤导致股骨假体近端的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3例术后复查X线提示有髌骨倾斜或半脱位。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行走及上下楼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40.5分增加到术后的89.0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除适用于人工关节翻修术,还可应用于合并有重度膝关节畸形,存在大量骨缺损或膝关节不稳定的关节炎患者的初次置换。严格选择适应证,准确的手术操作,应用该假体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如果术后出现合并症,处理将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传统的解剖标志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准确性,因此不存在统一的线性定位。结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关骨肿瘤瘤段切除应用人工假体修复的报道日渐增多[1,2 ] ,且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是骨肿瘤保肢的理想方法之一。应用带人工骨干的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邻近粉碎性骨折尚未见文献报道。我院自 1991年 5月~ 1997年 8月应用定制型铰链式人工全膝关节治疗膝部病变 2 0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 46 5岁。病变性质 :骨巨细胞瘤 2例 ,良性成软骨细胞瘤 2例 ,网织细胞瘤 3例 ,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 2例。肿瘤分期 :G0 T1 2 M0 13例 ,G1T1M0 3例 ,G1T2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观察PFC固定平台假体和RP旋转平台假体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系统治疗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54例(58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其中固定平台组28例(30膝);旋转平台组26例(28膝).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3~54个月随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能直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固定平台组、旋转平台组膝关节评分(HSS)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7.20±8.12)、(86.34±6.39)分和(106.73±6.24)°、(107.12±4.5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C与RP假体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早期假体生存率较满意,术后两者对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的假体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2例(14膝)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索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10例12膝治愈,1例再次行二期置换后治愈,1例因软组织条件太差致感染无法控制截肢.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效果确切,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并探讨其运用经验。方法对我科近三年来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12例病人(12个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优为8例、良为4例,没有近期并发症发生,病人主观满意度百分之百。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对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病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415-1421
[目的]建立膝关节胫骨基座力学测试的有限元模型,并预测平台假体胫骨基座的疲劳特性和不同屈曲角度下聚乙烯衬垫的磨损。[方法]选用一款后稳定型(posterior stabilized,PS)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将模型设为连续、均匀和各项同性的材料,根据ISO 14879-1的要求,建立胫骨基座力学测试的有限元模型,试验测试基座在500万次载荷循环下的存活率。建立股骨假体和聚乙烯衬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测试不同屈曲角度下聚乙烯衬垫的磨损。[结果]胫骨基座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出现在基座固定柱和防旋翼的相接处,约为254.6 MPa。聚乙烯衬垫的接触面积在屈曲0°~60°时逐渐增加,屈曲60°~135°的过程中接触面积则开始迅速减少;而聚乙烯衬垫的平均接触应力则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有限元方法提供了一个可用于评估膝关节假体力学性能的虚拟平台,具有经济、可信度高的特点。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快速、有效的预测膝关节假体的力学性能,为膝关节假体的设计改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达到保肢的疗效。方法:1996—2000年共收治骨肿瘤患者11例,年龄18~55岁,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6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股骨下端病变7例,胫骨上端病变4例。肢体功能重建方法为特制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11例经3~6年随访,8例无瘤存活,3例带瘤存活。术后肢体功能按Enneking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21.5分,总优良率72.7%,其中股骨远端肿瘤术后平均为22.3分,胫骨近端肿瘤术后平均为20.0分。结论:采用特制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低度恶性或恶性骨肿瘤,达到良好保肢效果。 相似文献
18.
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假体类型及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治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针对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的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骨折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对5例(5膝)TKA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行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一期清创后,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使用6周敏感抗生素,停药后连续2次穿刺培养细菌阴性,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逐步下降至正常后行二期假体置换,并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5例均获平均随访20(3~36)个月,均无感染复发。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60)分提高至术后6周的78(65~84)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2(65~8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86°(60~100°)。结论二期假体翻修置换可以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是治疗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5):464-467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