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晖  姜飚  周航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04+106-104,10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以MRI确诊的87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87例患者共累及终板142个,其中累及单个终板7例,累及多个终板80例。Modic分型,其中Ⅰ型退变46个,Ⅱ型退变75个,Ⅲ型退变21个。142个受累终板中,腰1~骶1均有累及。结论MRI在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终板骨软骨炎诊断中具有显示清晰,易分型的优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腰椎间盘退变致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8年1月以来我院诊断的25例腰椎间盘病变致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资料,分析终板骨软骨炎的MRI信号及形态特征。结果 25例病例中14例患者退变椎间盘相邻终板的骨髓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3例患者相邻终板的骨髓表现T1WI为高低信号并存,T2WI为混杂信号;6例患者相邻终板的骨髓表现T1WI为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2例患者相邻终板的骨髓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信号的形态分为斑片状、三角形、窄带样。结论低场MRI对椎间盘退变致终板骨软骨炎可做出较明确诊断,是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赖昆全 《江西医药》2013,48(3):251-252
目的总结腰椎终板骨软骨炎低场MRI表现,探讨其分型及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154例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例MRI临床资料。结果 154例共累及214个终板,椎间盘单发占27.3%,多发占72.7%,单面占14.3%,双面占85.7%。按Modic分型,I型(T1MR低信号、T2MR高信号)87例(占57%),II型(T1MR高信号、T2MR中等或稍高信号)33例(21%),III型(T1MR、T2MR均为低信号)34例(22%)。结论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表现,是造成局部下腰痛的原因之一。MRI具有显示清晰,易分型的优点,是最佳检查手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吉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79-1280
目的:探讨终板骨软骨炎(终板炎)在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6年1月~2007年5月椎间盘退变的MRI资料,腰椎673例,颈椎66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的改变。结果:673例腰椎间盘退变中,192例有椎体终板炎,占28.5%,共累及326个终板;135例有Schmorl结节病灶,其中40例在结节及周围骨质中存在终板炎类似改变。662例颈椎间盘退变中,139例有终板炎,占21.0%,共累及275个终板;29例Schmorl结节中16例在结节及周围骨质中存在终板炎类似改变。按照不同的MRI表现,将终板炎分为4型。结论:终板炎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MRI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临床工作中注意终板炎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将为颈、腰痛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许思祥 《安徽医药》2011,15(1):71-7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08年3月~2009年3月间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115例,累及235处腰椎终板,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结果 115例椎体终板骨软骨炎患者中,有235处终板信号...  相似文献   

6.
郑驰  高朝阳 《江西医药》2010,45(10):1034-1035
目的探讨椎体终板骨软骨炎低场强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椎体终板骨软骨炎177例的临床及MRI资料,发生于颈椎者69例,腰椎者102例,胸椎者6例。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结果 177例共累及304处终板,颈椎123处,腰椎173处,胸椎8处。伴随改变有椎间盘退变,突出及Schmorl结节。根据病理改变及MRI的表现不同,将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分为4型。结论低场强MRI能较好反映终板骨软骨炎的病理改变,诊断可靠,临床工作中注意本病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为颈、腰痛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药实践》2016,(1):37-3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临床资料。结果:128例共累及232处终板,Ⅰ型占61.6%,Ⅱ型占17.7%,Ⅲ型占20.7%;发生部位以腰_(4~5)和/或腰_5~骶_1椎间隙多见。全部病例均有相应椎间盘变性或膨出、突出。结论:MRI在腰椎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分型、病因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红  黄山  李飞  张敬苗  刘秀霞 《安徽医药》2018,39(7):871-873
目的 探讨全身骨扫描及MRI检查在诊断椎体终板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行全身骨扫描,同时在骨扫描前后1个月内行脊柱或局部MRI检查并诊断为终板炎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骨扫描及MRI图像的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MRI共发现85个病灶,各部位占比为颈椎3.53%(3/85)、胸椎7.06%(6/85)、腰椎44.71%(38/85)、颈胸椎5.89%(5/85)、胸腰椎7.06%(6/85)、腰骶椎31.76%(27/85)。Modic分型诊断为Ⅰ型者18例,Ⅱ型者18例,另2例介于Ⅰ型及Ⅱ型间,Ⅲ型0例。MRI诊断为椎体终板炎且骨扫描为阳性的病例中,共发现病灶数30个,各部位占比为腰椎60.0%(18/30)、腰骶椎20%(6/30)、胸椎10%(3/30)、胸腰椎6.67%(2/30)、骶椎3.33%(1/30)。将全身骨扫描与MRI检查结果按符合程度进行讨论,包括阴性符合19例、完全符合6例、部分符合7例、不符合2例、部分不符合4例。结论 MRI在诊断椎体终板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骨扫描进行骨转移瘤诊断时,应充分结合MRI图像,可提高对椎体终板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盘退变中的椎体终板炎的低场MRI表现,以提高对颈椎终板炎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给临床医生诊疗提供信息。方法采用日立牌0.35T低场磁共振仪对312例颈椎椎间盘退病患者行MRI扫描,分析颈椎终板炎的MRI信号表现及形态特征。结果在312例颈椎间盘退变病例中,有116例患者退变椎间盘相邻椎板有不同程度的信号异常改变,累及335个颈椎椎体终板,其中119个终板在T1 WI、T2 WI上呈长T1、长T2信号,195个终板的骨髓在T1 WI、T2 WI上均呈高信号,21个终板的骨髓在T1 WI、T2 WI上均呈低信号,信号的形态可分为斑片状、三角形、窄带样。结论低场强条件下MR对颈椎间盘退变中的终板炎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且有较明确的信号及形态改变,结合分期,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odic I型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43例椎体终板炎(I型)患者的MRI资料,其中颈椎10例,腰椎33例,均行MRI平扫,3例加做MRI增强,进行。结果43例中,共累及76个椎体终板,45个椎体终板MRI表现较典型,呈境界清楚条带状长T1长T2信号,或长T1混杂T2信号,压脂序列为高信号,31个椎体终板MRI表现为边缘不清大片状或局限性三角形、半圆形信号异常,3例增强扫描病变均有强化。结论 MRI是诊断椎体终板炎的最佳检查方法,Modic I型椎体终板炎的MRI表现虽复杂多样,但也有其特点,诊断时需仔细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1.
成意  钱文武  余利鹏  殷国勇  张宁 《江苏医药》2012,38(9):1061-106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改变与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对术前MRI上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分别用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标准和改良Pfirrman分级标准评定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分级和改良Pfirrman分级之间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的类型和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44例中,无Modic改变者19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63±0.60),改良Pfirrman分级为(5.95±0.91);ModicⅠ型改变者10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90±0.57),改良Pfirrman分级为(6.80±0.79);ModicⅡ型改变者15例,病变节段Pfirrman分级为(3.93±0.26),改良Pfirrman分级为(6.40±0.83);无ModicⅢ型改变病例。ModicⅠ型的改良Pfirrman分级明显高于无改变组(P<0.05)。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最强,而年龄因素最弱。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分级之间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Modic改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MED组(即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组,42例)和PLIF组(即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随访末临床基本情况,包括Oswed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0~45)、视觉疼痛模拟标尺(VAS)(腰,0~10)、VAS(腿,0~10)。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改善,MED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1.7%、76.6%、90.3%,PLIF组手术后ODI、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5.0%、86.7%、91.8%,PLIF组总体优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内ModicI型下腰痛的改善程度优于ModicII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不同终板类型间VAS、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下腰痛的改善与终板Modic改变间存在相关性,MED术和PLIF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Modic改变均有效,但处理终板后的PLIF术疗效优于MED术,特别是对ModicI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腰腿痛患者MRI上腰椎Modic改变的不同影响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23例腰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并评估Modic改变与不同年龄组、体重及劳动量的相关性。结果 223例患者腰椎中有61例(27.4%)存在Modic改变,老年组Modic改变>中年组>青年组(P<0.05);肥胖组Modic改变>超重组>正常组(P<0.05);重体力劳动组Modic改变>中体力劳动组>轻体力劳动组(P<0.05)。年龄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较强,体质量差异次之,劳动量相对较弱。结论 Modic改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年龄、体质量以及劳动量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驻地官兵在训练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腰部损伤致下腰部急性疼痛进行影像学的征象,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月,在训练及非战争行动中致腰部疼痛863人行CR和(或) DR、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产生疼痛的原因。结果本组下腰部急性疼痛863人中,腰椎生理弧度改变791人(91.7%),软组织挫伤343人(39.7%),腰椎骨质损伤36人(4.2%),椎间盘改变307人(35.6%),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151人(17.5%),青年驼背等非创伤疾病21人,强直性脊柱炎5人。 CR或DR及CT检查显示36人腰椎体及附件骨折,MRI检查显示骨损伤伴脊髓损伤18人,软组织挫伤186人,影像学检查阴性临床诊断软组织损伤56人。结论训练及非战争行动中致下腰部急性疼痛原因:①肌肉、韧带、皮肤等软组织创伤性疼痛;②椎间盘源性疼痛;③先天性发育及预存其他疾病引发疼痛;④骨质创伤性疼痛。合理利用各项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加强心理辅导,科学施训及把握好新兵入伍体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何晓斌  黄奎 《中国医药》2012,7(10):1272-1274
目的 通过腰椎椎间孔狭窄症(FS)、腰椎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症(FH)与腰椎管狭窄症(LCS)的比较,了解腰椎椎间孔部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腰椎FS(FS组,12例)、腰椎FH(FH组,18例)和LCS(LCS组,2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椎间盘变性程度、椎间孔部的形态测量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LCS组、FS组和FH组间椎间孔前后径分别为(11.4±3.1)、(8.3±3.0)、(8.3±2.4)mm,FS组、FH组与LCS组相比椎间孔前后径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S组、FS组和FH组患者椎间孔上部高度分别为(9.4±1.2)、(7.6±2.2)、(9.1±2.0)mm,与LCS组和FH组比较,FS组的椎间孔上部高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S组、FH组和LCS组中,MRI影像出现椎间孔部神经根“中断征”的阳性率分别为66.7%(8/12)、77.8%(14/18)、28.6%(6/21),FH组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了解腰椎椎间孔部神经根损害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FLLDH患者38例,观察经CT和MRI扫描的椎间盘突出阳性节段结果及其影像学特点,对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阳性结果为94.74%(36/38),NIRI扫描为100.00%(3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主要集中在L3-4和L4-5节段,MRI扫描分别占34.21%(13/38)和39.47%(15/38),CT扫描分别占31.58%(12/38)和39.47%(15/38);突出呈丘状22例,半圆形8例,不规则形和三角型各3例;椎间孔内侧型4例,椎间孔外侧型18例,混合型14例;突出程度〈3mm者13例,4~7mm者20例,7mm以上者5例。结论CT与MRI检查均能够准确诊断FLLDH,对判断FLLDH及其位置、程度和指导临床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