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棘球蚴病患者IgG抗体阴性反应血清再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棘球蚴病患者抗体应答假阴性反应原因 ,以改进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方法。 方法 采用间接ELISA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检测 42例IgG抗体阴性反应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IgG亚类 (IgG1、IgG2、IgG3和IgG4 )、IgA、IgM、IgE抗体及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结果  42例阴性血清中 ,32例IgG亚类或IgA、IgM、IgE抗体阳性 ,1 0例血清抗体全部阴性。其中IgG1、IgG4及IgA、IgM、Ig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分别为 42 .9%、1 1 .9%、2 8.6 %、2 6 .2 %和 2 1 .4 %。小儿的IgM高于成人。肝棘球蚴病患者的IgG亚类高于肺棘球蚴病患者。IgG1与其它抗体联合检测 ,以IgG1 +IgA +IgM检出率最高 ,为 64 .3 %。IgG阴性患者血清的CAg和CIC阳性率分别为 2 8.57%及30 .95 %。 结论 抗棘球蚴总IgG抗体表达水平低下 ,抗体表达种类不同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是造成棘球蚴病患者IgG抗体反应阴性的主要原因。IgG1 +IgA +IgM检测可提高棘球蚴病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 ELISA 法俭测44例棘球蚴病患者和43例健康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水平,棘球蚴病患者 IgG、IgE 和 IgM 阳性反应率为97.73、97.73和20.45,健康人 IgG、IgE、IgM 抗体阳性率为2.33、2.33和0;两者抗体水平有明显差异。用 ELISA 法测定人群中 IgG、IgE 特异性抗体水平,能作为棘球蚴病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比较了104例健康人和22例泡球蚴患者用丙硫咪唑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血清IgG、IgA和IgM水平。结果表明: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泡球蚴患者血清IgG和IgM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人,但从治疗18个月后,P值由<0.01转为<0.05,而IgA水平呈上下波动。在用丙硫咪唑治疗1~3月期间,泡球蚴患者血清IgG水平升高,随后稳定下降,而IgM和IgA水平于整个治疗期间均处于波动状态。IgG-ELISA抗体滴度在治疗1个月时即明显下降,此后持续下降但呈上下波动。血清IgG浓度与IgG-ELISA抗体滴度间在治疗10~12个月以后有相关(r各为0.68,0.54,0.75,P<0.05~P<0.02),而IgA和IgM和IgG-ELISA抗体滴度间均无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人、羊、牛肝棘球蚴液抗原对43例泡球蚴病,81例非泡球蚴病患者和75例健康人进行了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结果显示:人、羊、牛棘球蚴液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各为100%、100%和86.0%,前二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均<0.05);假阳性率分别为0.6%、0.6%和0%,三者无显著差别。泡球蚴患者抗体滴度在1∶400~1∶6400范围者,前两者均占97.7%,显著高于后者的56.1%(P均<0.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前两者分别是后者的5.18倍和4.62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说明在诊断泡球蚴病时宜用前两种抗原。  相似文献   

5.
用同一组47例泡球蚴患者和115例对照血清比较研究了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诊断价值。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阳性率各为97.8%、100%和97.8%,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三者的假阳性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用沙鼠泡球蚴抗原检测时,95.74%病例的消光值在0.70以上,非常显著地高于人(48.94%)和小鼠(57.45%)抗原,P均<0.01。在1:1600以上抗体滴度组中,沙鼠泡球蚴抗原检出74.47%病例,非常显著地高于人(6.38%)和小鼠(29.79%)泡球蚴抗原(P均<0.01)。以滴度几何均数计,沙鼠泡球蚴抗原检测最高为1:1209,是小鼠泡球蚴检测的2.89倍和人泡球蚴抗原检测的3.32倍。说明在诊断人体泡球蚴病时宜用沙鼠泡球蚴抗原。以SDS-PAGE分离的人、沙鼠和小鼠泡球蚴抗原的蛋白质带数各为23、36和15。讨论了蛋白质带数与泡球蚴病诊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人、羊、牛肝棘球蚴液抗原对43例泡球蚴病,81例非泡球蚴病患者和75例健康人进行了斑点免疫结合试验。结果显示:人、羊、牛棘球液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各为100%、100%和86.0%,前二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均<0.05);假阳性率分别为0.6%、0.6%和0%,三者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 29 926个流行村。2022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227例,平均患病率为58.35/10万(25 227/43 232 609)。细粒棘球蚴病15 554例,多房棘球蚴病8 169例,混合感染255例,未分型1 249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270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991例,多房棘球蚴病89例,混合感染5例,未分型185例;<12岁人群102例,≥12岁人群1 168例。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3 576 121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751 440人次,≥12岁人群筛查2 824 681人次;血清学检测超声筛查疑似人员17 404人次。2022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02%(60/287 437),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40.00%(24/60)。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和分析青海省果洛州5个县儿童棘球蚴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青海省果洛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5个县37个乡(镇)的43所学校全部6~12岁学生7 44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结果果洛州儿童抗棘球蚴血清总阳性率为21.24%(1581/7445),其中阳性最高的乡(镇)是玛沁县下大武乡,为45.04%(59/131),最低的是斑玛县江日堂乡,为4.82%(8/166);阳性率最高的县是玛沁县,为24.25%(381/1571),斑玛县最低,为15.13%(149/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63,P<0.01);男生和女生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95%(779/3719)和21.52%(802/3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2,P=0.542);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91,P=0.046)。人均羊饲养数与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351,P<0.05),户均养犬数与儿童儿童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青海省果洛州儿童棘球蚴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并存在地区差异;羊饲养量及养犬数与儿童棘球蚴抗体阳性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 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12岁人群147例,≥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  相似文献   

10.
初步评价上转发光免疫层析(UPT-LF)法快速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IgG的效果,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作比较。2017—2018年,从青海省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集棘球蚴病临床确诊患者血清,同时从各医院体检中心收集健康者血清,以UPT-LF法和ELISA法检测血样中棘球蚴IgG抗体,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总符合率、约登指数等。两种检测结果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共收集棘球蚴病患者血样104份,其中多房棘球蚴病(AE) 46份,细粒棘球蚴病(CE)58份;非棘球蚴病患者血样165份。UPT-LF、 ELISA法检测104份临床确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灵敏度分别为94.2%(98/104)、 78.8%(82/10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 P <0.01),其中检测AE的灵敏度分别为97.8%(45/46)、 89.1%(41/46),检测CE的灵敏度分别为91.4%(53/58)、 70.7%(41/58); UPT-LF、ELISA法检测165份非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特异度分别为95.2%(...  相似文献   

11.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棘球蚴病流行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该文概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在全球的流行情况,从自然、宿主和社会三个方面,综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流行因素研究进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疾病研究的新手段,已被应用到探索多房棘球蚴病自然因素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包虫病手术患者1 312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包虫病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992-2006年的1312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均有分布。患者主要集中于21~50岁,20岁以下的患者相对较少,以藏族为主。囊型包虫病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的17个县以及青海省果洛州的5个县,而泡型包虫病同时分布于其中的大部分地区。结论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同时流行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和青海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ast years, the diagnostic tools applied to identify alveolar (AE) and cystic echinococcosis (CE) in human patients have not only increased in number but also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n qualit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pecies-specific parasite proteins/antigens allowed to generate subsequently recombinant or synthetic polypeptide antigens,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Some of these new tools have already demonstrat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tests used for the immunodiagnosis of CE and AE, and thus may be suggested for routine laboratory application. Powerful molecular techniques, such a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dapted to advanc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AE and CE. Detecting minute amounts of parasite DNA and mRNA, not only to identify but also to characterize the biological status of parasite material, thus become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to synergize immunodiagnostic techniqu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of molecular tools, discussing their potential use as a primary or a supporting diagnostic element. We also outline some future developments to be undertaken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diagnosis, linked to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roblems.  相似文献   

16.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尤其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较为流行,我国属于包虫病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我中心对藏区包虫病患者开展了积极救治,本文通过对藏区包虫病患者救治期间发生的5例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非典型包虫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包虫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四川省石渠县人群进行包虫病B超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以确诊病人,利用WHO-IWGE提出的分型标准和卫生部包虫病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检查出了187名包虫病病人,两型包虫病的各型均有发现,并对其进行了分型,观察和描述各型病灶超声影像学表现,并对各型病灶所在肝脏位置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多房棘球蚴病(Multilocular hydatid disease)也称泡状球蚴病(Alueolar hydatid disease),系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引起的最险恶的寄生虫病。为研究药物治疗的方法,1983年我们给人工感染多房棘球蚴病的白鼠和自然感染单房棘球蚴病(UHD)的绵羊口服丙硫咪唑(Albendazole)证实确有杀灭原头节(Protoscolex)作用。1984年与固原地区医院协作(提供资料和药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四川西部地区石渠县、甘孜县牲畜和野生动物两型包虫病 (Hydatidosis,HD)的感染状况 ,为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做好基线调查。方法 采取捕杀、剖检、作病理切片等。结果 检查牦牛 42 9头 ,其中 2 19头感染细粒棘球蚴 (Cysticechinococcus,Ce)感染率为 5 0 8% ,3头感染多房棘球蚴 (Alveolarechinococcus,Ae)感染率为 0 7%。在啮齿类动物中 ,黑唇鼠兔 (Ochotonacurzoniae)Ae感染率为 5 6 % (13/2 33) ,灰尾兔 (Lepusoiostolus)Ae感染率为 7 1% (1/14) ,松田鼠 (PitymysireneThomas)Ae感染率为 2 5 % (3/12 ) 检查小家鼠 (Musmusculus) 70只未发现感染。终末宿主调查中 ,犬体内发现两种棘球绦虫感染 ,其中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granulosus,Eg)感染率为 13 2 % (7/16 )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Em)感染率 16 98% (9/16 ) ,未发现混合感染犬。藏狐 (Vulpesferrilata)的Em感染率为 44 4%(76 /171)。结论 调查显示在该地区存在着较广泛的动物两型包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